如果我們所獲知的不是真相,什麼才是真相?
關心真相呈現、重視事實還原,不可忽視的事件!
有心於自媒體經營、從事新聞傳媒,必須時時警惕的最好教材!
本書特色:
1.揭露德國知名記者雷洛提烏斯編造《明鏡周刊》報導的最大醜聞
2.發覺編造不實報導的種種過程
3.探究新聞的事實查核機制
4.反思對記者報導內容的期望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檢察官依法行事,竟會成為罪人? 我們的社會,究竟生了什麼病? 這是一本寫來改變社會的書,因為一切再不改變,也許就來不及了 披露檢察官、警察、媒體最真實的面貌 ★ 電子書獨家收錄〈作者辭呈〉
金南佶主演改編電視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 取材自真實事件,詳盡扎實的案件調查過程! 《追擊者》、《信號》參考原型! 韓國的《破案神探》——首位犯罪側寫師權日勇的追蹤紀實
《紐約時報》蟬聯暢銷榜冠軍、《華盛頓郵報》選書 AMAZON超過2000則讀者踴躍留言,佳評如潮!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歷史學家):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出的20則歷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如果我們所獲知的不是真相,什麼才是真相?
關心真相呈現、重視事實還原,不可忽視的事件!
有心於自媒體經營、從事新聞傳媒,必須時時警惕的最好教材!
他是四度獲得德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記者、
也是首位獲得美國CNN年度獎的歐洲記者!
這樣一位王牌記者竟會憑空捏造報導內容?
從聯絡、採訪、寫作、刊載,
雷洛提烏斯到底如何一手打造世紀騙局!
梁永煌 《今周刊》發行人
「抱著質疑的態度,才能夠從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中,找到潛藏背後令人震撼的真相」,這是我對自己及同事的共同期許,本書作者透過義無反顧的堅持,告訴我們質疑的重要,也給了我們有如暮鼓晨鐘的提醒。
胡元輝 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闇黑從來不是犯罪者獨立造就而來!本書不僅讓人對新聞界的醜聞感到震驚,更令人對醜聞得以生成的幕後心生警惕。
管中祥 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
這是一位調查記者踢爆另一位調查記者造假的故事,但這不只是故事,除了有抽絲剝繭、扳倒惡意的精彩歷程,也是新聞工作者對理想的堅持與反思。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記者連續做假新聞,你敢揭發嗎?大部分人可能會回答「當然敢」。但如果,你要揭發的是超級成功、連續得獎的知名記者,而且你還跟他共同掛名一篇評價超好的報導呢?又如果,繼續追下去,要冒著被終止工作合約、丟工作、沒收入、身敗名裂的風險,收入本就微薄的你,轉過身去,還有一個家、四個小孩要養呢?你敢揭發他嗎?胡安.莫雷諾敢,這本書,就是他揭發德國《明鏡周刊》的著名記者雷洛提烏斯,報導真實性有問題的故事。
呂昱達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記者成了小說家?獲獎無數的雷洛提烏斯,竟被同僚踢爆長期「系統性杜撰新聞」,堪稱《明鏡周刊》存亡危機。踢爆者莫雷諾以此書訴說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勇氣,更警示被世紀騙局愚弄的社會是如何岌岌可危。
本書特色
1.揭露德國知名記者雷洛提烏斯編造《明鏡周刊》報導的最大醜聞
2.發覺編造不實報導的種種過程
3.探究新聞的事實查核機制
4.反思對記者報導內容的期望
作者簡介
胡安.莫雷諾(Juan Moreno)
一九七二年出生於西班牙威爾卡-奧維拉(Huércal-Overa)。二○一九年德國「年度記者獎」得主。畢業於慕尼黑的德國新聞學院(Deutsche Journalistenschule),先後任職於德西公共電視臺(WDR)與南德日報社(Süddeutsche Zeitung)。主要供稿對象為《明鏡周刊》(Der Spiegel),行跡遍布全球,並有多本著作。莫雷諾在《造假新聞》(Tausend Zeilen Lüge)這本書中寫下他如何力抗各方壓力,揭發堪稱德國戰後最大媒體醜聞的雷洛提烏斯新聞造假事件。本書甫出版即登上德國《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譯者簡介
黃慧珍(Magda Huang)
歷任國內外博覽會現場及企業會議口譯員、國際產經新聞編譯。譯有《在沙發上的經濟學》、《食品黑手黨》(合譯)、《為什麼我們最幸福?》、《祈禱,就是接收宇宙能量》等書。聯絡方式:mgdhuang@hotmail.com
媒體好評
「2018年底,揭發雷洛契烏斯造假醜聞的,不是擁有真相查核能力的《明鏡周刊》,而是自由記者莫雷諾。莫雷諾甚至為此賭上了他的職業生命。事實是:我們太晚相信他了。」
──《明鏡周刊》總編輯史岱分‧克魯斯曼(Steffen Klusmann)
發表於《明鏡線上》(Spiegel Online),2019年9月16日
「無論是作為媒體新聞學的事件調查案例,或是對人性操控能力的分析,甚至可以看做是一則新聞界騙子的警世寓言──這樣的一本書即使經過幾年還是值得一讀!」
──記者本哈德‧波克森(Bernhard Pörksen)
發表於《新蘇黎世報》(Neue Zürcher Zeitung),2019年9月17日
「本書內容緊湊又不流於看熱鬧,字裡行間充滿機趣而不自以為是,看似長篇卻不拖泥帶水,紀實卻不枯燥。誠屬佳作!」
──記者拉夫‧威剛德(Ralf Wiegand)
發表於《南德日報》,2019年9月14日
「在假新聞橫行的時代,有批判能力的媒體使用者及所有對『謊言媒體』(Lügenpresse)指指點點的人,都該將本書列為必讀書目。」
──記者馬庫斯‧葛廷(Markus Götting)
發表於《焦點周刊》(Focus),2019年10月5日
「真正令人著迷的犯罪推理小說……讀來緊扣人心。」
──談話性節目主持人馬庫思‧蘭茲(Markus Lanz)
發表於德國國家二台(ZDF),2019年9月19日
「莫雷諾拯救了《明鏡周刊》。明鏡出版社和裡面的編輯簡直該為他立個紀念碑!莫雷諾是個能明辨淺灰、中灰和深灰的真英雄!」
──記者邁克爾‧漢菲爾德(Michael Hanfeld)
發表於《法蘭克福廣訊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2019年9月17日
「本書不是控訴。這是一部關於新聞工作的犯罪小說,以及對新聞業現況的深刻反思。莫雷諾的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記者克里斯提昂‧邁爾(Christian Meier)
發表於《世界周日報》(Welt am Sonntag),2019年9月15日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