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一歲起,便有人操控著我的身分──我的社會安全號碼、信用評分,甚至是我的名字。
在每一個真實生活層面上,我都被那名隱形的犯人擺布。
多年後,我才知道,「那個人」不只改變了我判斷的視角、我的日常生活,還包括我整個人。
犯人形塑了我的內在……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蓋爾文家有十二個孩子,十個男孩,其中六個都患了思覺失調…… 本書不僅立下報導文學的里程碑 也是一場對人類同理心極限的偉大探索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從十一歲起,便有人操控著我的身分──我的社會安全號碼、信用評分,甚至是我的名字。
在每一個真實生活層面上,我都被那名隱形的犯人擺布。
多年後,我才知道,「那個人」不只改變了我判斷的視角、我的日常生活,還包括我整個人。
犯人形塑了我的內在……
當被害妄想成了義務,沉默便成了對家庭破碎的責任。
她矢志要揪出父母口中的「身分盜竊犯」,人生更因此出現180度的轉變!
★2020年愛倫坡獎「犯罪實錄」得主。★
★真人真事改編,作者親自追查,在最難解的親子糾結之外,一樁最離奇的家族懸疑緝凶案。★
一位身分盜竊專家,
一場生命中最難以面對的背叛與創痛,
一個無論身體或心靈都孤立無援,卻奮力求生、不放棄追查真相的女孩。
她人生中輝煌亮眼的成就是因此而起,
與此交換的,是一場耗時半生、遊走在道德與倫理間的犯罪。
從孩提時代到長大成人,她始終走在一段驚弓之鳥般的逃亡旅途上,
而這幾乎摧毀了她。
╱╱╱
當家中郵件接連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法院和銀行通知,甚至是無預警斷電,
年幼的艾克斯頓腦海裡就時常迴盪著父親的叮嚀:
「如果有人進到院子裡,妳要想辦法保衛家園。」
母親則對艾克斯頓耳提面命:
「愈少人認識我們愈好。犯人很可能就是我們周圍的某人。」
◇◇◇
十一歲時,艾克斯頓的身分首度被偷。
十四歲時,為了把身分盜竊犯繩之以法,她不惜持刀追出家門。
十六歲時,厭食症狀開始找上艾克斯頓,接著是恐慌症。
十九歲時,她首次收到銀行專寄給她的報告,發現自己已信用破產。
二十二歲時,艾克斯頓申請上研究所,決定以「兒童身分盜竊」作為論文主題。
她心想,或許,只要以此為志業,她終能找出這個毀了她全家的罪犯……
光天化日之下,一個家庭的帳單不翼而飛,接著是個人身分遭到冒用。在網路普及前的六、七○年代美國,這並非新鮮事,卻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偷走帳單的人輕易就能假冒當事者辦理信用卡或詐領財物,但這類案件卻因地界廣大、州法管轄差異而難以查緝。十一歲那年,艾克斯頓家裡的郵件開始失蹤,她與家人的身分被盜、信用破產,無論在何處都無法貸款,還有從天而降的追債人緊跟在後。艾克斯頓一家因而成了警局和銀行眼中永遠的詐欺犯。他們為此難以安居,白天若遇見熟人,便竭盡全力假裝一切毫無異狀;到了夜間,則用厚重的窗簾將世界隔絕在外,家中終年昏暗,甚至在庭院周圍加上木欄與掛鎖,只怕有外人潛入。但身分竊賊彷彿知道他們的行蹤,無論如何防範,竊賊總會再利用他們的個資犯案。最終,艾克斯頓一家完全切斷外界聯繫,而艾克斯頓的成長過程也因背負了太多無法為外人道的扭曲祕密,而形塑了她與眾不同的性格,甚至因此度陷入強烈的憂鬱與厭食。多年後,艾克斯頓成了身分盜竊的專家,矢志要抓到使家庭分崩離析的兇手......
作者簡介
艾克絲頓‧貝茲-漢彌爾頓Axton Betz-Hamilton
身分盜竊專家。因為從小就遭不明人士盜用身分,信用破產,影響她一生甚鉅,故而轉向研究相關犯罪主題,以破獲身分竊案為職志。她經常在會議上發表相關主題的演講,並因其研究、教學和服務獲得多項獎項。
艾克絲頓擁有消費者科學與零售產業研究(Consumer Sciences and Retailing)的碩士學位,以及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的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兒童身分盜竊和由家庭成員所進行的老年人金融剝削。她如今在南達科他州立大學任教。
譯者簡介
朱崇旻
曾在美國居住九年,畢業於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是以小說為食的謎樣生物,時時尋覓下一本好書。喜歡翻譯時推敲琢磨的過程,並認為無論是什麼題材的書,譯者都應該忠實傳達作者的立場。興趣包含寫小說、武術、室內布置和冬眠。聯絡請洽:joycechuminmin@gmail.com
【各界齊聲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冬陽(推理評論人╱央廣《名偵探科普男》主持人)、周慕姿(諮商心理師)、楊添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身心診所院長╱醫學博士╱臨床教授)、喬齊安(犯罪評論家/百萬部落客)、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各界讚譽】
「讀來就像一個陰森的民間傳說……親密而引人入勝。」──《紐約時報》
「空氣中瀰漫了顯而易見的威脅感……一個令人深深信服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家庭裡的犯罪。」──《NPR》
「驚悚片的緊張感……以及令人瞠目結舌的揭露。本書令人震驚和不安,這本喚起人們巨大情感共鳴的傳記非常適合真正的犯罪分子。」──《出版者周刊》(星級評論)
「這部回憶錄充滿了驚悚片該具備的所有懸念和曲折情節;即使讀者開始猜到真相,但揭曉時仍然令人震驚不解……強烈推薦。」──《書單》
「艾克斯頓在這個有關家庭,謊言和身分的故事中巧妙地融合了真實的犯罪元素和回憶錄手法……對她痛苦的過去進行了勇敢,坦率的考察,以及對身分盜用進行了深刻而有趣的探索。」──《圖書館雜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