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主張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想,主張怎樣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形成這些主張的過程;而這整個過程,可以說都是發生在「森林小徑」和「椰林大道」之間的:我每一天的行止,無非是在大道一旁的小小研究室(以及教室),或在小徑通幽而大樹環抱的森林小學,或在居間的人本育基金會,雖非狡兔而出沒三窟,大概也可以為讀者做一篇報告了。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臺大社會系特聘教授、《跨國灰姑娘》作者藍佩嘉對於臺灣教養現況的重要田野報告★★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以親職焦慮為鏡,折射出當代臺灣的面貌
分數綁架?學習地獄?來自教育現場的苦口諍言── 別把孩子的成績單, 當成自己的成績單。 ●聯合推薦:國中教師、高中教師、大學教授、諮商心理師、親子教養作家、親職教育講師。 / 教育部統計,學生自殺通報五年飆升八倍, 補習班前線,一班有近三成孩子看身心科。 手機成癮、學生過勞、動力喪失、神童焦...
《不敗學習力》教育顧問洛洛老師多年實戰經驗集結成書! 人生最關鍵的三年,第一線老師教你如何超前部署 上了國中要不要補習?孩子談戀愛了怎麼辦?要不要給手機?會考成績到底怎麼算? 洛洛老師以多年教學經驗,化解父母的種種焦慮, 邀請爸媽與孩子們一起迎接充滿挑戰的國中三年!
一個班級裡,每個人都要知道自己的責任,老師的角色不是管東管西,而是設計出引導與賦能學生的方法,22年帶班經驗、人稱小壁虎老師的蔡孟耘,不靠碎碎念,擺脫走進教室就在管秩序的命運,以CEO的高度與思維,分享了從小一至小六的生活教育、課堂管理、學習態度與策略等面向上,如何引領小學生逐步從他律走向自律,並具...
自閉特質的孩子們在生活中屢屢卡關,這是因為大腦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遇到困難,導致天生沒有足夠的工具來靈活應對每天面對的挑戰。 「達成目標不卡住」(Unstuck and On Target)是由美國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和知名特殊教育學校艾維蒙特學校(Ivymou...
#紀錄片《文林銀行》賴皓韋老師最震撼的理財教育。# 把銀行搬進校園,讓孩子學習自己賺錢自己花。 當辛苦的努力轉化為報酬,金錢變得無比珍貴, 一次次的練習及試誤,讓孩子在過程中形塑出正確的價值觀, 更學會選擇、負責、自律、合作、分享等重要能力。
青少年和父母的關係,容易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死胡同 我訂了新家規:每天晚上十一點,全家熄燈。為了一勞永逸,時間一到電源自動切斷,家裡馬上陷入一片黑暗,除了睡覺,由不得任何人。一個月後,規定變得更嚴格,連網路也一起切斷──但只要電腦有電,還是可以在一片漆黑裡繼續上網不睡覺。我沒辦法整晚監視。...
◎十一個真實的ADHD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故事。 ◎描述了一群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患者真實的故事,他們進入青春期或已成年,聰明又有能力,但在學校課業、工作或社會人際關係方面「被卡住了」。 ◎ 這些感人的故事不只呈現了ADHD的多樣面貌,並且讓我們看到經由治療和適當的策略,ADHD的人...
近十年來全球最前沿神經科學研究 全球暢銷書、微軟指定閱讀《心態致勝》的科學實證基礎 給你成長型學習思維的 6 把金鑰 ★結合「腦科學」與「教育學習」的第一本書 ★培養「成長型學習思維」,每個孩子都能學好數學(和其他科目)
學霸≠書呆子、女校≠愛勾心鬥角 首次公開的機智學霸生活,超乎想像的有趣、熱血! 讓建北學霸成為你的陪跑員,化解焦慮,勇氣向前!
如何只靠父母,就讓孩子聽英文像聽國語一樣好? * 弟弟四歲時,將美國小學二年級程度的300字英文故事書,一字不漏地說出來。 * 姊姊七歲時,用英文講了30分鐘自己即興編的故事,讓弟弟聽得興味盎然。 * 小四的姊姊,聽完31卷49小時的《哈利波特》錄音帶後,開始閱讀700多頁的英文版《哈利波特》……...
自序
這些年來,我也很寫過幾篇序,無論是受邀的,還是為了自己的書;但這一回卻很難下筆,總覺得該說的在書裡面都說了,還有什麼可「序」的呢?
和以往的不同,這一本書,不是集結發表過的文字,是專門為寫一本書而寫的。寫的時候,就已經痛苦不堪:精煉一點怕語焉不詳,多說幾句,又怕讀者嫌煩;思妤和友堂兩位年輕人整天和我坐在同一個研究室裡,也時常要請教他們一下,而這兩位又是極難討好的。
主要的是,我們(當然不止這三個)這幾年來的工作,多少有些「不同流俗」,所以很難說得清楚。倒不是有什麼了不起的創新,或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只是每當認真追究一個問題,或嘗試解決一個困境的時候,都會發現和一般人習慣的想法有相當的差距;費盡唇舌盡力解說,又往往只換得迷茫的眼色。久而久之,有時連自己也產生懷疑,是不是有一點走火入魔,小題大作,太過「深入」,反而把簡單的事情弄得太難了﹖
在台大教育學程的課堂上,我們遇到各科系所的高材生,想要把各自的專業教給中學的少年,但他們對事情的理解和詮釋,總是和「人」離得好遠,而採用的傳達方式,又總離不開「我告訴你…」的習慣;在森小或基金會的各項研討會上,我們也遇見各式各樣對教育不滿的人,想要突破既有的規範,但他們一躍而過的,往往只是事情的表面,而奮力掙扎之餘,總是顯得疲憊不堪…
在這樣晦暗不明的道路上,我們很用心地走著;走的好不好,有沒有價值與意義,當然誰也不知道;但我想,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儘量讓人們知道,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不止是為了招引同道,也是為了尋找毫不容情的批評與挑戰。
「替罪羔羊」
認知發展心理學的宗師皮亞傑,解釋他獨特的創造力的來源(見《皮亞傑訪談錄》,書泉出版社出版),說他生平治學有三個原則,第一是絕不看本行的論文,第二是儘量多看其它領域的著作,第三是要有一個可以「攻擊」的「替罪羔羊」。對於前二項,人們雖然未必苟同,但還可以會心一笑;至於第三項的什麼「羔羊」,多數人只是覺得莫名其妙。
然而,我卻深深的體會了皮亞傑所用的「替罪」兩個字:大凡新的觀點,幾乎都是以反駁舊體系的姿勢出現的;新觀點的論述之中,總是隨處可見對舊體系的攻擊。不過,凡是「真誠」的攻擊者,心中都沒有輕視,反而是充滿了感念的:要不是舊體系已經提供了足夠的缺失,新觀點又從何而生呢﹖攻擊前者,只是為了建立後者,而且是一種不得不然的歷程──於是,被攻擊者就顯得無辜,而變成讓人不忍的「替罪羔羊」了。
回到我們自己的情境裡來。在台灣從事教育改革或社會重建,絕對不缺皮亞傑的第三條件:至今為止的台灣教育,或社會現象,早已經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遠比羔羊還猥瑣得多;問題是,對於我們的過去,以及至今為止的我們之所從來,我們的「感念」,如果有的話,是在哪裡呢﹖
要點不在有無感念之情,而在感念些什麼;換句話說,對於舊的做法,我們是否認真的檢視了其中的問題,是否認真的追究了其中思考的理路,以做為豎立新典範時的啟發﹖揚棄舊體系,並不意味著新流行都是理所當然。所以當我們揭舉新觀點的時候,自然就會有所期待,期待舊理論能夠有所反擊,不是期期艾艾的拒絕改變,而是振振有詞理直氣壯的雄辯。這樣,讀者可以明白,前面說的「尋找毫不容情的批評與挑戰」,並不是一句空話。
「森林」象徵蔥鬱棉茂的生命
事實上,這些年來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們在求新求變的過程裡,一直缺乏深刻的辯論與討論;我們的社會雖然一直不斷的製造各種衝突,但人們基本上是害怕面對矛盾的,因而總想拐個彎兒把它賴過去,或用自己直覺的解釋混過去。
幾十所國民小學的校長主任齊聚一堂,討論推展「田園教學」的「新流行」,說來說去、翻來覆去的言談,居然都是「小朋友整天關在教室裡寫國語做算術,實在太可憐了,應該讓他們有出去走走的機會,每個禮拜最好有兩次的戶外教學」;我怎麼聽,都覺得他們是在主張「監牢裡應該建立『放封』的制度」,只好站起來為傳統說話:好好教「寫算」才是正途,讓小孩子在教室裡學得高興,就不必老是想用另外的什麼(例如「戶外」)去調濟。
結果呢﹖當場的濟濟之士,一下子就糊塗了,弄不清我到底是改革派呢﹖還是保守派──他們本來是把我當成「田園先進」找去諮詢的;我和我的伙伴們被這樣看待也不止一天了,但是天可憐見,「森林」兩個字,只不過是個象徵,象徵鬱鬱蔥蔥、綿茂不絕的生命罷了。
那麼,我們的主張到底是怎麼樣的呢?我想,主張怎樣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形成這些主張的過程;而這整個過程,可以說都是發生在「森林小徑」和「椰林大道」之間的:我每一天的行止,無非是在大道一旁的小小研究室(以及教室),或在小徑通幽而大樹環抱的森林小學,或在居間的人本育基金會,雖非狡兔而出沒三窟,大概也可以為讀者做一篇報告了。
一篇報告,就是這一本書;有道是「書」不盡言(紙短情長?),所以其中還夾雜了許多附文,是提供給讀者做為參考或例證的,順道做個說明。另外,當然要感謝許多共事的同仁,在成書期間和我做了極有價值的討論;也要感謝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的幾位編輯,沒有他們的催促和協助,這書絕不能成形。
最後,特別感謝黃武雄老師抱病寫序;在休養尋醫的旅途中,一篇序竟勞神修改七次之多,這雖然是他一向慎重文字的習慣,但也自有深意在其間,一併謹誌於此。
拉雜寫來,不成章法,勉強算是序。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