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兒有我快樂地生活的記憶,與我沉浸其中的一幕幕人生戲曲。
那個隨時光流逝的我,及曾圍繞身旁的人,都在這裡與我相遇。
以飛馳的想像力與行動力,鋪陳人與地的相處記憶
對小人物造像,透顯自在自然氣質的文學佳作
1999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9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 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
戰後台灣白色時代繪景,民間記憶的甦醒…… 他們的生涯,如今一樣鮮活,你我一樣真摯,原該花朵一樣盛開,但白茫茫大霧,籠罩了一切…… 賴香吟接續《天亮之前的戀愛》的時代素描──台灣戰後身不由己的半世紀,化為小說來到眼前,他/她們即是我們;過去,還在等待開始。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
本書考察戰後至1950年代,本地與外來企業於戰後臺灣發展初期的草創過程,從經濟復興到自立階段,本地與外資企業的歷史源流與營運實態。
★「挽人心肝」的「交陪」深情
★最「野肖」的「猴囝仔」故事
說說南方澳給您的印象吧!是魚腥味、海鮮便宜,還是偷渡、走私猖獗,有買不完的大陸菸酒及藥材?或是從新聞報導知道海岸邊飄泊著「海上旅館」,有無數大陸客正眼睜睜地看著岸上他們希望所在的燈火?還是近年衝破戒嚴、罔顧台灣民間信仰倫理,逕自乘風破浪,遠赴湄洲謁迎媽祖的勇敢南方澳人?這些都不應是南方澳人的一貫作風。那麼南方澳的原來面貌是什麼?好像除了船隻、人群及漁業的活動之外,也說不清楚。我的感覺比較直接,所謂南方澳的原貌,指的就是「南方澳大戲院」存在的那段日子所呈現的一切吧!這也是為什麼我寫南方澳史要先從「南方澳大戲院史」寫起的原因。
作者簡介
邱坤良
宜蘭人。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音樂廳)董事長、文建會主委。主要著作有《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001),《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1997)、《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993),散文集《馬路?游擊》(2003)、
◎站在檢查所屋頂平台上,仰首看,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猶如身在羅馬圓形舞台上,世上哪還能找到這樣天然的圓形舞台?四圍的青山,港中熙攘如菜市的數百漁船,海上的礁岩,已是最好的戲劇了……邱先生之善把握他人的語言,捕捉精準,又能製造源源不絕的曲折,此或來自他長年來戲劇方面的研究。小說也好,散文也好,在戲劇性方面的創造,應與戲劇本身無異也。邱坤良先生寫了不少斯地當年的人事,想重回當年斯處居廛群態的人,也只能在如今手中的這本書裡看到了。 ──王文興
◎故事的語言國台語雙聲發音,同時文白夾雜,卻完美交融,形成獨特的「氣口」。他嬉而不謔,絕不挖苦,一點點嘲弄就打發了一時過不去的關卡,到底都只是生命長流的小節目。人性的微妙、文字的趣味在此迸發。 ──林懷民
◎在書中,我們見識到漁港野孩子無拘無束的生活實錄,正因為擁有天生地養般的自由,故能累聚來自土地的生命力,日後處處展現原創與破格的力道。 ──簡媜
★1999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9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