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影响生命
让苦难能被公义减轻,
让暴戾能被温和抚平;
让流浪的找到回家的路,
让失根的能重新回归田园。
愿每一个在这里述说的故事都被尊重,
每一个听到故事的读者,
都能去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做些什么。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1. 转悠转战:转悠——预备走更远的路;转战——跨文化、超地域,瞩目苦难议题。
1. 田野日记:不为征服世界,不为证明自己;只为没有声音的族群人群发声。
1. 辅导心声:创伤放下,转身感恩;折磨炼尽,转化智慧。
1. 新冠四伏:滚动的疫情,危机四伏,谁可与共?
在本書中,盧雲細意闡述「歸家」這一主題。他認為心是存有的中軸。上帝以我們的心為家,因此歸家,即歸心,將我們的心歸向基督,與上帝同在,從而忠誠地跟從基督。具體而言,跟從耶穌意味著「愛他人,包括仇敵」、「背負十架,面對苦難」,如此行,我們就踏上了歸家的旅程。雖然恐懼與創傷會攔阻我們聆聽/回應耶穌的呼召,...
每個人都渴求生活美滿,體驗相愛與歸屬,與家人朋友結連,對世人有獨特的貢獻──然而怎麼做到?怎麼做才能滿足我們最深的渴求?簡言之,人應該怎樣生活,才能體現一個蒙愛者的生命?本書向我們提供一個解答上述疑問的靈修進路,一個關乎生活的靈修進路,一個可以轉化生命的靈修進路。
我們都有關顧他人或被關顧的經驗。也許你是專業關顧者,或邊做邊學的業餘關顧者,自顧或非自願地照料傷殘或年老的親屬或家人。我們的生活已經很忙碌,擔子沉重,更要面對隨著關顧而來的備受忽視、輕蔑,並陷入孤單、怨懟、內疚、羞愧之中。如此,我們該如何應對?
重尋第四、第五世紀沙漠教父對獨處、靜默與禱告的核心觀念,獻給每個屬神兒女的當代經典。 藉著獨處、靜默與不住地禱告,沙漠教父為我們展示了一條路。這些操練將教導我們如何站立得穩、如何訴說救贖的語言,讓每一個帶著福音使命的服事者,以希望、勇氣和信心面向新世代的考驗。
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苦痛?大多數人有個誤會,以為在患難中惟一重要的事,就是盡快解除箇中苦痛。我們都千方百計地逃離苦痛!但當我們學會經歷患難,而不是避開患難,就能以另一種態度迎見患難。 本書告訴你五個舞步,讓你的生命植根於上帝。這些舞步不能消除你的苦痛,也不意味你可以期望不再經歷死蔭幽谷。不過,這些上帝...
新書《耶穌44個神蹟的意義》逐一解開四福音裡耶穌所行的所有神蹟,透過闡述每一個神蹟的背景、含意、靈意、教訓和啟示,使信徒能夠更深認識耶穌基督和祂的權能,並祂極豐富的大愛和憐憫,以及祂答應人祈求的法則,從而使信徒懂得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隨時多方經歷信實全能的主。
本書的研究主要探討「反基督教」思潮在新中國(1919-1927 年間)的發展,並探討其與中國教會本色化運動之興起是否有關聯。採用的是歷史關聯法,亦即在一連串「反基督教」的文化事件、政治事件中,探索其與中國教會之回應,特別是與本色化思想的興起和發展之間的關聯。
「上帝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林前一27) 有些基督徒領袖可能懷疑這節經文對他們的例行事工是否合適,認為要傳講權能事奉,才能讓人信服。但如何才稱得上有影響力的領導? 受到葛理翰牧師尊為「當代全球備受敬重的福音派牧師」的斯托得,多年來旅行佈道的經...
本書屬於「與斯托得一起讀聖經」系列,在本卷極富挑戰性的聖經中,斯托得為福音的大能,塗上醒目的色彩,勾出躍動的筆劃:恍如一個基督徒站在異國市集的正中央,力竭聲嘶,向不同種族、不同宗教的人,宣告救恩的好消息。
《揮霍的上帝》一書主要是為了要精確地陳述在基督信仰中,不可或缺的精湛本質──福音。對於尚未認識基督福音、或是遠離基督信仰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有助穩固根基的入門序論。 在本書中,提摩太.凱勒引用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基督教寓言故事,揭開關於盼望與救贖,令人意想不到的啟示。
面對日益高升的離婚率,FamilyLife® 美國家庭生活事工設計出一系列以聖經真理為根據,建造婚姻與家庭的研習會和教材。讓許多無法親臨參加研習會的人,無論在何處都可以透過這套教材得著幫助。 《婚姻的藝術》這套教材扎根於聖經的教導,以生動風趣的幽默短劇、街頭隨機採訪和許多夫妻面對挑戰的真實故事,帶領...
區普是個細心且有技巧的心靈醫生,他將愛心和受過聖經訓練的頭腦相結合。本書引導讀者以正確、合宜的心來看待境遇和自我的問題;以神的真理來切入、剖開我們的心思意念,並重塑我們的生命……是牧師和輔導員的絕佳良伴!
被譽為「講道王子」的司布真牧師,在本書中帶領我們與詩篇同在。本書的五十多篇短文都是他從神話語裏得到的亮光,不但幫助我們思想經文,思想詩人和神的關係,更幫助我們思想自己和神的關係,進而從祂那裏支取力量。
「你的禱告很遜!」本書從克雷牧師被朋友的一句玩笑話刺到開始。在字裡行間,你將看見他經歷過的掙扎與突破。如果你的禱告生活需要打氣,你會享受這本滿有能力、充滿真心話的書,它將建造你的信心,鞏固你與神同行!
作者是留美临床心理学的辅导员,她透过辅导个案的过程,揭露了今人心灵的脆弱,以及对生命的追寻和迷失。在开导个案的同时,作者经历他们摸索、挣扎的轨迹,肯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了解、爱与付出。读者阅读的不仅仅是平面的文本,而是写实的人生。
領袖的特徵並非才氣過人、能言善道, 而是向眾人顯示出不斷成長的謙卑。 斯托得牧師認為,教牧書信背後有三個階段的教導。首先,是保羅帶著權柄和教訓斥責假師傅; 其次,是提摩太和提多,要將「這些事」教訓其他人;最後,是那些牧師,他們的職責就是「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把爭辯的人駁倒」。因為那真正的...
"天天都有新的開始 「待降節」的靈性意涵就是「渴望一個整全美好的開始」。聖誕節的中心圖像也是「新的開始」。我們並非被固定在過去,也不應被生命歷程中的傷害所影響:古倫 神父將待降節、聖誕節與新年的信息與圖像,以靈性的角度,詮釋出它們深度心理學的意涵,賦予傳統的聖誕節期圖像,現代且實際的生命意義。願這...
自序
当文桥再次邀我“重出江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如何命名这个“专栏”。就像任何新生儿一样,新的专栏名称定位了寄托在“她”身上的期望和使命。我问主编大人,是要像以前那样写辅导个案,还是写我的游记心得,还是一些思考文化与信仰的文章?本想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权威人士来决定,没想到她居然如此信任我,让我自行决定专栏的性质。
毕竟是曾经共同在文字上邂逅了10年多的属灵笔友,文桥的主编是一路见证着我的成长与放飞——曾经在2005-2007写了两年的”心星点灯”专栏,然后出了一本合集《陪你走过忧伤》。之后给东马家乡的《卫理报》写了几年零散的《心乡处处》专栏,供稿给星洲日报的《生命树》。这12年来,从一个心理学的博士生,到高校教师,从疮痍满目的灾区走出,进入莘莘学子的象牙塔,试图为人师表;游历了世界各国文化,意欲寻找文化与属灵的根。于是,文字,偶尔成为了内心对话的沉淀,慢慢砌成苦难的心桥,横跨自己和他人的世界。
虽然习惯了以赤足服务模式“道成肉身”,觉得行走的力量比说话的声量更为重要,但还是爽快地接受了文桥的邀请来这专栏“说话”。记得黄子总干事曾在40周年感恩宴说过——“文桥很少会主动请人吃饭。”虽然是自嘲的话语,但也表达了我这个赤足流浪客的心声——说实话和作实事比浮于表面形式和词藻华丽更可贵。过去12年“行走江湖”时,我也很少请人“吃饭”,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这样的奢侈。物质上的客套,其实不如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所以和“文桥”这老朋友的关系虽然不是天天在一起“吃饭聊天”的那种,却也是彼此观望心照不宣的见证人。朴实的文桥,有着朴实在扎根的人。而我也很荣幸能透过这个专栏参与其中。
如果要每两个月固定写1500字,与读者们分享,思来想去还是从生命的体验和累积,及当下的感动为主干线写一些“朴实”的东西。不想把专栏宥于心理学范畴,也不能停留在属灵层面,所以就立意把这片文字空间取名为“野地的花”——即有“野地”的豪放,也有“花苞”的细腻。这个专栏不在于“种或收”,如所罗门王的名利,却希望引导读者“仰望天空”,从造物主那里支取养分,滋润心灵,自然生长,让人赞叹创造的奇妙可畏;试图引导读者跳出心理学病态化的词汇和诊断,专注在如野花般的生命力和韧性——而这些“花朵”,有时是在辅导室里的忧伤眼泪,有时是大学课堂里的青春;有时是在山区的少数民族,有时是折翼的白领阶层,有时甚至也可以是陌生的路人甲。
另外,取名野地的“花”也与野地的“话”发音相似。这里说的“话”,也许有点尖锐,有点小众,但期待能继续秉持赤子之心,为边缘群体或所谓社会的“蛮夷”群众发声。尤其这几年在中国偏远山区和马来西亚的原住民当中,做了一些关于苦难的研究课题,深受其影响,无法漠视,只要手上有笔杆,就会忍不住为他们多说几句话。虽然辅导室内也有心灵苦难,但是对比一日三餐温饱都不能满足的现实苦难,前者不免享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奢侈。
虽然我也能为辅导室里听到的工作压力或人际关系的苦恼,感到愤愤不平或感动莫名,但我更常看到这些四肢健全有房有车的现代人,其实是被欲望塞满的牺牲品。如果我们能够再“野”一点,再放开一点手中的“筹码”,也许就能再“盛开”一点,轻松一点,更感恩一点。那些在山里的老百姓们,会因为土地被发展商越界砍伐,连生存的机会都受威胁,而我们还在感叹油价上升,过年没有新衣?
年关之际,我也给自己许下新年愿望,不忘《弥迦书》6:8的初心,同时又有《马太福音》6:28的潇洒,以生命影响生命,以文字贴近生活,让苦难能被公义减轻,让暴戾能被温和抚平;让流浪的找到回家的路,让失根的能重新回归田园。每一个在这里述说的故事都被尊重,每一个听到故事的读者,都能去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做些什么。怜悯人的得蒙怜悯,安慰人的,也被安慰。愿天国的公义与救赎,早日降临在人间。
-------------
▊作者简介
陈心洁博士
- 留美临床心理学博士及博士后,美国加州合格执业心理师及督导师,现任澳洲 Monash University 马来西亚分校的心理系高级讲师(2018至今)
- 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及实验室副主任(2011-2016);
- 马来西亚吉隆坡精英大学临床心理硕士班高级讲师(2008-2010);
- 美国福乐心理研究学院专聘讲师(2006 至今);
- 曾客座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系、武汉大学哲学系、沙巴神学院、马来西亚圣经学院,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等。
- 并在中国北京和马来西亚吉隆坡受邀为专业心理机构的高级心理顾问,拥有近20年的临床实践和13年的灾后志愿服务经验,成立两个灾后心理服务平台,并系统培训过上千名心理师和辅导员。
- 目前是美国心理学会,马来西亚临床心理协会,中国心理学会认证的会员和临床督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文化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本土心理健康、灾害心理卫生等。发表英文学术期刊文章16篇,书章6篇,专着1本。两本中文教材。
中文散文集如下:
- 《陪你走过忧伤——辅导室内的苦难与爱》文桥传播中心2008年
- 《此心安处是吾乡——辅导室外的苦难与爱》砂拉越卫理公会出版社,2013年
- 《教牧辅导在中国》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
- 《小组工作的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5年
- 《放飞的日子》砂拉越卫理公会出版社,2018年
- 《谦卑同行——赤足走过的五年》全人关怀团队,2018年
我理想中的本土心理学者有如一种“混合体”;她能结合两种心理学中长期相互排斥的文化——科学和人文。她能驾驭主流心理学,但又不失去非西方的视角。她拥有双重视野,一则来自亚洲本土文化的启发,另一则来自实现全球心理学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让心理学超越狭隘的族群主义。心洁就是具有以上特质的一名心理学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她拥有作为一名杰出的本土心理学者的重要素质——一个愿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情怀。你会在这本书的每一页发现这种独特的情感。愿你也会如我一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得到启发。
——吕坤维博士(美国心理学会 本土心理学工作组主席和研究员)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