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華宣出版發行集團前身是橄欖基金會,創立於1982年,以出版基督信仰書籍為主。目前整合為橄欖華宣出版發行集團,以「橄欖出版有限公司」其下出版社負責出版,「華宣出版有限公司」負責發行與經銷的實質運作,「橄欖基金會」負責推動「屬靈閱讀.造就全人」理念。
目前旗下出版社包含:橄欖、華神、聖資、基督教文藝、歸主、青橄欖、真光、榮益、那鴻,出版範圍包括聖經出版、聖經研究、神學研究、教牧輔導、心靈醫治、靈命進深、生命見證、婚姻家庭、親子教育、信仰生活、心靈勵志、健康養生等多元領域,書籍種類齊全。
北美講道學在1970年代進入一個新紀元,學者稱它為「新講道學」(New Homiletics),弗雷德・奎德克(Fred B. Craddock, 1928-2015)被視為是帶動此一波新講道學運動的始祖。
本書告訴我們,宣教並不是教會要發揮的眾多功能之一,而是教會的本質,這本質體現在地方教會的成長中。只有不斷成長的地方教會,才能實現上帝的宣教使命,真正成為上帝的宣教之民。本書作者結合宣教的實務與理論,為宣教學與教會論提供一嶄新的視野,其開創性可與馬蓋文的《上帝之橋》相提並論,值得讀者仔細研讀思量。
作者廣泛運用語言學專業,並根據實際至非洲宣教的豐富經驗,提出新的問題,重新表述跨文化傳播的框架與福音的處境化,幫助眾多宣教士和宣教學家不僅僅\鑽研聖經,同時也把眼光放在自己服事的人群身上,並在傳福音時,看重他人理解福音的方式。
本書所指「特殊聚會」是結婚、喪禮、嬰兒奉獻禮/成人洗禮以及聖餐禮等特殊場合。作者吉布森關心傳道人與會眾的需要,因此針對這些場合寫就此書,盼能給予傳道人關於這些特別聚會的講道引導。書中除了介紹特殊聚會講道的歷史與神學並給予定義性的資訊外,也按部就班提供構思講章的建議與練習,讓講道者能夠按圖索驥,在師父...
本書建構在聖經真理的基礎上,成功地整合了系統神學、教牧諮商、門徒訓練與護教的跨專業領域,涵蓋內容既深且廣,且用清晰有序的方式講解,字裡行間流露出敬神愛人的牧者心腸。 作者整理自己近三十年教學的精華,超過一萬小時的教牧諮商經驗,把以聖經為本的基督教信仰和神學,應用於教牧諮商的情境;更透過聖經的話...
天啟神學的思辨與對話 賴特是當今極具影響力的新約聖經學者。本書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哲學與神學訓練背景,針對賴特作品中的歷史和神學方法論提出批判性的意見,並深刻的觸及「神的實存」這個重要的議題。
「準備自己比準備講章更重要。」講道王子司布真如此忠告傳道人。 講道不是求自我的榮耀,而是彰顯神的榮耀; 講道不是靠自我的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能力; 講道要殷勤忠心不負所託。
聖經是神貫穿時代的聲音,一位解經講道者的職分,就是重播神的聲音給這個時代。 講道者的工作有兩個層面: • 呈現聖經經文真正和準確的意思 • 使用與當代聽眾相關的方式表達
信仰與文化,孰輕孰重? 當宣教士來到一個對基督信仰陌生的地區宣教時,他們在傳福音、建立教會,與培育信徒的過程中,時常會遇到信仰與當地文化的衝突,例如華人社會的祭祖的問題、印度不同種性通婚的問題、東南亞社會的紅包問題,宣教士對當地不公義的政治作為是否該發聲的問題、兩性關係開放與保守的問題等等。
本書基本上是尼希米記聖經註釋書,提供給所有專心查考經文原始意思與現代意義的信徒使用。經文應用的部分則是筆者擔任院長行政職的經驗與心得,適合教會主任牧師或機構領袖參考。
本書根植於聖經,整全地教導讀者在思考福音時,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適切地融入對榮耀與羞辱的處境所需要的福音動力,這既是西方世界經常錯失的思維,也是信徒對福音認知的關鍵要素。 作者不僅闡述宣道策略,也構思一系列符合聖經教導的跨文化交流課程;藉由各式圖表,清楚呈現跨文化福音工作的獨到見解。
以聖經原則探討青少年牧養的核心價值。以作者多年實務經驗討論青少年事工的難題,及提出解決方針。提出多種青少年事工的創意方法,使理論有實踐的可能。內文陳列圖表,文本框架清楚。
何謂處境化?為什麼宣教需要處境化呢?在近代的宣教歷史中,宣教學學者與宣教士用過什麼處境化的模式來宣教呢?本書回答這些問題,簡而言之,處境化是把外來想法譯成當地處境、文化的人能了解的想法;由於這是溝通的基本元素,所以在宣教時,當我們要把福音真理傳給本地人時,就需要知道如何把福音真理處境化。
*貼心提醒:正式完整電子書已於 2022 年 5 月底出版並完成更新。已購買讀者請重新下載,即可獲得正式完整電子書。 新約聖經以希臘文寫成,更是與今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之下的產物,若想精確地理解新約聖經,就必須要有一套好的辭典工具,以成為我們研究新約聖經時的助手,同時也做為預備講道或查經...
本書特色 1. 以歷史、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進行全面解析啟示錄。 2. 主題性釋義資料豐富齊全,神學主題涵蓋其中。 3. 整理分析各家解經觀點,提出具體理由、見解做為回應。 4. 以釋經學與新約研究的專業背景,提供最豐富完整的註釋。
本書特色 1. 以歷史、社會、文化等不同層面進行全面解析啟示錄。 2. 主題性釋義資料豐富齊全,神學主題涵蓋其中。 3. 整理分析各家解經觀點,提出具體理由、見解做為回應。 4. 以釋經學與新約研究的專業背景,提供最豐富完整的註釋。
「真有一把鑰匙可以打開福音之門嗎?」 「如何有效地傳福音給來自不同世界觀的人?」 本書追溯至創世記中的人類始祖,以聖經觀點看「共同先祖世界觀」。 有助基督徒理解跨文化溝通的要訣。
文化人類學對宣教有特殊的重要性,因為宣教士必須跨越文化的障礙才能建立關係、傳達福音。若要讓當地人覺得有意義,福音和教會必須要以在文化上能被理解和信任的形式呈現。因此,對當地處境的深度認識與欣賞,能幫助宣教士避免因不夠敏銳所導致的錯誤論斷。
在跨文化植堂的過程中,有時候會落入走一步算一步的情況,也有可能只著重一面,諸如傳福音、聖經教導,或牧養等。本書作者針對這樣的弱點,提出全面的以交棒為導向的五階段植堂模式…
在當今這標新立異、高舉個人主義的時代,本書以嶄新的形式,向我們發出歷代聖徒無數次奉主的名所發出的偉大邀請:來認識基督!且不要自己來,而是要與基督所愛的教會、歷世歷代的子民一同來認識祂。
本書作者從主控、錨與個別的三種層面,探討形塑一個民族特定世界觀的三個面向:故事、符號和禮儀,以及如何藉著適當形式的傳講福音、開拓教會,真正帶來福音受眾深層世界觀的轉化,避免雞同鴨講或宗教混合主義(Syncretism)的發生,成為本色化的基督門徒。
《基督教科學觀》第一版的出版日期為1976年,距今已四十三年。在1993年與1996年雖曾增添內容,但經作者多年累積和沉澱,本次「增訂版」所增添的內容更多。
傳統西方神學,幾乎一面倒的強調罪咎與清白,因為歐美法治社會,傳統上就是以基督教約束人的內心,以羅馬法約束人外在的行 為,上帝的審判官角色,很容易理解,信仰表達偏向個人主義;靈恩運動興起後,在恐懼與權能的世界觀中大有斬獲,強調祭壇、禱告的大能,靈界的爭戰,上帝的角色是得勝的將軍、是猶大的獅子...
本書前身是《實用解經講道》一書,《實用解經講道》出版後即得到讀者極大迴響,並做為神學院講道學教科書,幫助許多神學生學習講道基本知識,也協助很多牧者增進講道能力。《實用解經講道》的原文書已出到第三版,內容有所增加,尤其在〈學習練習〉一章加上符合現代的資料。因此,為讓讀者能閱讀到最新的內容,而再次翻譯第...
在那昔日輝煌已是城春草木深的故國景象裡,被擄歸回的百姓由錯愕到失望,開始質疑上帝的主權、尊榮、慈愛、公義,和信實;實質上,他們已在行禮如儀的信仰中,悄悄地背棄了與上帝所立的約,任憑來自周遭的世俗化浪潮氾濫成災,從根本覆蓋了上帝選民的婚姻和家庭。因此,上帝提醒他們的第一句話是「我曾愛你們」,即便他們剛...
本書著重多元文化中的門徒養成,幫助門訓者學習去發掘多元文化中可與聖經連結的語境和方法,更進一步啟發他們能在文化處境中忠於聖經地教導門徒,從轉化門徒的生命。
許多信徒對舊約的智慧缺乏認識,只有零零落落,稀疏散亂的印象。吳博士在此新作以他一貫的研究和寫作風格,把許多錯 綜複雜的學術觀點,融會貫通並客觀和深入淺出地分析舊約智慧的特質和發展,並智慧文學(箴言,傳道書和約伯記)的成書歷史。吳博士也透過探討教誨智慧與反思智慧之間的互動相輔,逐步引導讀者深入掌握整全...
本書第一章指出並破除迷思,這些迷思使人不願意在宣教上使用故事。第二章提供扎實的理由,說明為什麼每個基督工人在國內外,都應該成為能說故事的人。第三章調查聖經裡面重要族群的故事環境、傳福音及門徒訓練之對象的故事環境、說故事者本身的故事環境。第四章「故事分析者」,提供在打造故事之前需要分析的基本議題。
本書幫助未來的宣教士在諸多改變、選項、不確定性當中,為他們的生活及事工做好準備。包括如何清楚神的呼召,選擇宣教機構,深入何謂文化,做好行前預備,等。其中除了基本原則,也有案例討論,是每一位思考從事短期或長期宣教的人都需要閱讀的一本書。
二十一世紀最全面而完備的舊約神學介紹 近年來,在歐美各國不斷有學者鑽研在舊約神學的研究上,各家理論與見解不一,有時甚至大相逕庭,也引發學界更多的困惑與爭論。本書作者Hasel教授在這種百家爭鳴的環境中,將各家的理論與觀點做了一番整理與介紹,幫助讀者在混亂的理論漩渦中釐清頭緒。
這是美國神學界七十年來所採用作為神學院教科書的第一本美國著作。作者從救恩歷史的角度,以保守福音派的觀點,探討神在基督裡所完成的救贖大工,堪稱福音派新約神學的代表作。
長久以來,坊間一直缺乏對平信徒來說淺顯易懂、立場又前後一貫的信理書籍,本書正可彌補這個缺憾。這是一本易於使用,適合小組討論的書,每章結尾都列有討論問題,以及配合該章討論的關鍵經節。作者的心願,是要幫助基督徒更積極負責任地認識自己的信仰,並且將基督教會的教導應用出來。
本書主要是以聖經為出發點,來回答基督教初信者一些信仰上的問題。本書作者認為,很多不信耶穌的人,不是因為詳讀了聖經的內容,以致瞭解聖經而拒絕基督教信仰。相反的,他們不相信耶穌是因為沒有讀過聖經,或是對聖經有誤解而造成的。傳福音就要從福音的核心談起;要去除福音的障礙,就要帶領人來到聖經面前,讓人看看聖經...
時代風氣流轉、教會生態不停變化,但關顧輔導,一直都不容易! 放眼教會,本以為是亂世中相對寧靜祥和的地方, 但仔細聽,卻傳來一聲聲傷者的呻吟!
我們手上的聖經是可靠、無誤的神的話語嗎?受過神學訓練的信徒均知道,聖經無誤的意思是:聖經的原稿(底本)是聖靈所默示的,因此,是無誤的、神的話語。 「聖經底本無誤論」基本上就是本書所要鞏固並提倡的。
本書從聖經的角度,讚嘆上帝救贖我們的偉大故事,並汲取教會歷史數千年的智慧,聆聽世界各地的聲音,從使命目標、信息傳揚、教導與學習者、實踐策略等部分,反思福音派教會教育事工的危機與轉機;也特別強調,基督教教育事工,應當以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福音為核心。同時,教會教育事工應注重群體性,因為信仰是歷世歷代所有基...
本書將人的生命起於何時,從醫學、神學和倫理學的角度做了清楚的說明。教會是社會道德的最後一線堡壘,如果連教會對墮胎都沒有清楚的立場,豈還能發揮什麼光與鹽的功能呢?期盼有一天,我們的子孫能在尊重生命的環境中成長。人本有上帝的形像,不論男女或胎兒,願這尊貴榮耀的形像,因這世代基督徒的努力而得著恢復。
「信、望、愛」三樣美德是基督徒生活的原動力。在思想基督教倫理時,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項。準則、處境、動機則是研究倫理的三個角度。作者以基督徒的三樣美德為範疇、分別從以上三個角度來探討基督教倫理: 在信仰的範疇下討論準則觀點 在盼望的範疇下討論處境觀點 在愛心的範疇下討論動機觀點
在當今這個強調醫治、得勝、成功的世界,死亡是一個格格不入、人人迴避的話題。因為大家都假裝死亡不會發生,使得許多長輩及牧者在孤寂之中獨自面對臨終,無法跟所愛的人好好道別。本書以十間經歷在職牧師過世的教會,因會眾完全否認死亡,而帶給教會悲慘結局的故事拉開序幕,探討教會如何因屈從世俗的觀點而喪失了「談論死...
本書初版在2009年發行,後蒙基督教出版界的青睞,獲頒教會建造類的金書獎。 原出版社與作者重新校對,並增修一些內容。2018年二版,內頁改以彩色印刷,讓書中許多值得紀念的照片,可以更真實地呈現給讀者。
追隨基督的人或多或少都想過相似的問題:耶穌年少時幫爸爸約瑟做木工,會不會問這個或那個工具是什麼?基督這位永生神的兒子是否需要禱告?還是祂禱告只是為信徒立下榜樣?那麼,祂在世時,是憑信心還是憑眼見行事?耶穌神人二性不應是神學象牙塔內的思想角力。所有敬虔的信仰者,都當藉由聖經思想耶穌的神人二性如何同存一...
本書為史文森牧師離台前最後一本力作。文中介紹Raymond Bakke的都市宣教觀,討論未來十五年全球都市發展的可能性,對台灣目前的情形作出報告與評估,並根據台北市的實地調查,提出一份完整的資料。
這一本教材,乃是從一九七九年劭遵瀾牧師在華神延伸制上課時的錄音帶整理出來的。作者在海內外牧會多年,參照聖經原則,指出長老、職事或相當功能的同工,在建立教會上的重要和途徑。本書自出版以來深受眾教會之重用,第一版已重印八次。今由原作者又增入不少寶貴資料,使其可讀性及實用性都更加強,故再以『增定本』公諸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