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的盡頭
0 篇書評

死刑的盡頭

人權公約下的死刑案件判決樣貌與刑事法變遷

  • 出版日期: 2022/01/28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6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8530577
  • 字數: 163,122
紙本書定價:NT$ 380
電子書售價:NT$ 26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本書基於釐清陸續經內國法化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以及兒童權利公約(CRC)下死刑在台灣的樣貌,以公約內國法化後之台灣死刑案件判決為觀察標的,藉此指出人權公約之於死刑判決的作用以及其對台灣刑事法制的影響。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08

    檢察官依法行事,竟會成為罪人? 我們的社會,究竟生了什麼病? 這是一本寫來改變社會的書,因為一切再不改變,也許就來不及了 披露檢察官、警察、媒體最真實的面貌 ★ 電子書獨家收錄〈作者辭呈〉

  • 電子書: NT$ 315

      《流氓王信福》不僅是一個司法個案,更是一段被埋沒的臺灣史。在這樁疑點重重的死刑案背後,不僅有王信福這個小人物的生命史;有戒嚴時代《檢肅流氓條例》與整個臺灣流氓管訓、強迫勞動的人權黑歷史; 更有跨越時代的不當審訊與判決。

  • 電子書: NT$ 266

    但願我們憶及此案是因為記取了教訓,而不是記得彼時眾人的沉默

  • 電子書: NT$ 301

    有意識地對同伴動物投射情感已經未必是人人認同的行為, 還發展為同情寶可夢的角色或是電子寵物,可以嗎? ▲ 活在城市裡的動物,是否要長得可愛才有可能被愛? 被繁殖場大量繁衍、被商業操作的討喜, 究竟是犬貓的特權,還是原罪?

  • 特價 電子書: NT$ 289

    戲劇的鏡頭,法律的視角,訴說的都是人性的語言, 本書為形塑公民社會、深耕法治文化,畫出一條理性思辨的路徑。

  • 電子書: NT$ 294

    厭女,是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本書是首部完整論述台灣厭女現象之作,剖析了厭女網絡的成因與運作機制,以及那些關於困惑、猶疑、折損的故事,並尋找可能的突圍之道。

  • 電子書: NT$ 245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 就能變成不一樣的人。 但魚鱗長年緊附, 拔扯下來,皮膚已是不同的顏色。 ▍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 ▍ ▍魚販林楷倫首部非虛構作品▍

  • 電子書: NT$ 266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對於重大精神疾病事件之深度追蹤報導 完整圖文集結 一本不一樣的精神疾病議題書籍 透過偶發的社會事件切入,展開理解,深化議題,並促進社會各界之對話

  • 電子書: NT$ 250

    在台灣,死刑量刑之準則及程序的保障,舉凡量刑因素、「教化可能性」、證據調查等問題,都有待建立、釐清和適用。 本書從量刑制度、國際人權公約及相關案件之探討,給予死刑辯護理論和實務上的建議,盼能守護基本人權價值,並持續彰顯人權之精神。

  • 電子書: NT$ 322

      1970、80年代,法國社會為死刑議題激烈交鋒。當時法國反對廢死的聲浪,不亞於今天的台灣。但是巴丹岱爾逆風而行,在幾場重大刑案中為死刑犯辯護,闡述理念。1981年,巴丹岱爾以法務部長身分向國會提交廢死法案,並發表演說。最終法案在國會一字未改獲得通過,經密特朗總統簽署後,法國成為第36個廢除死刑的...

  • 電子書: NT$ 378

    人有人權,那動物呢? ◎錢永祥老師(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專文導讀(暫定) ◎自動物權先鋒辛格的《動物解放》以來,關於人與動物關係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 電子書: NT$ 252

    【什麼是觀護人】 觀護人是鮮為人知的司法工作者,堪稱法律體系的邊緣人。 他們隱身各地檢署,不穿法袍、沒有「官」的頭銜,只是一個「人」。 目前全國平均在監人數5萬5千人左右,全國觀護人不超過240人,包括無期徒刑、短刑期,還有緩刑等,每位觀護人同時負責的案件通常是150件到200件。 每個觀護...

  • 電子書: NT$ 245

    女性主義者最大的紛爭,為何總來自自己? 從性論戰、文學論戰到文化論戰, 重新召喚被遺忘的歷史爭議, 重新挖掘被掩埋的歷史衝突。 綜觀文學經典、社會運動與流行文化, 重新定義二十世紀的女性主義另翼史。

  • 電子書: NT$ 240

    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

  • 電子書: NT$ 265

    劉曉波本來是個詩人和美學家,卻被迫成為人權活動家和異議知識分子的領袖。本書作者余杰是劉曉波這十餘年來最親密的朋友和助手之一,書中細膩記錄劉曉波求學過程、愛情故事、參與人權活動始末,更旁及他的政治理念及以和平手段爭取人權的理想,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劉曉波傳記。

  • 詳細資訊


    近年來,台灣死刑定讞判決數量,在學界、律師、民間的努力,加上最高法院開啟死刑量刑言詞辯論及各級法院裁判實務大致恪遵人權公約,乃至於量刑精緻化等政策趨向下,確實已越來越少。死刑判決是死刑制度運作之具體展現,本書基於釐清陸續經內國法化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以及兒童權利公約(CRC)下死刑在台灣的樣貌,以公約內國法化後之台灣死刑案件判決為觀察標的,藉此指出人權公約之於死刑判決的作用以及其對台灣刑事法制的影響。


    作者期盼,以人權公約為開端,在台灣死刑案件判決的實踐上,可以讓死刑的使用,漸漸走向盡頭。同時,我們也要深刻地記住,人權公約就死刑這個議題,永遠只會是價值思辨的起點,而非思考的終點。
     


    作者簡介│

    林慈偉

    高雄大林蒲人,小名慈美,在台灣最邪惡民間團體「廢死聯盟」當法務主任,自認此生已無教化可能性。政治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專攻刑事法,近期研究重心為「愛滋污名與刑事制裁、兒童最佳利益與量刑、國民法官法」等議題。曾赴日本、中國研究死刑制度,在研究與社會運動間尋找自己。喜歡汪汪喵喵但還沒勇氣養,只能偶爾在FB、IG發些貓狗文療癒一下自己。偶爾料理和健身。最大的興趣是研究寫作和耍廢,所以被問到空閒時都在做什麼呢都會感到不好意思。(個人研究網頁:lintwlaw.com)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39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