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心理學大師、爭議調解專家、法學談判權威專業與受難家屬經驗法則
終結誤解和暴力!一起走出醫療糾紛的迷宮、重建醫病信賴關係
健康的粒線體可以幫你 強化免疫系統.常保腦力清晰.關閉疾病基因 新陳代謝疾病、免疫系統疾病 甚至是癌症、精神疾病等,看似原因各不相同 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 這些疾病都和細胞中的粒線體受損息息相關 幸運的是,只要透過飲食、運動、作息、磁場與日照,修復粒線體 就可以從細胞開始,重拾健康
*醫學院教授化身鍵盤柯南,為網友解開各種醫學迷思 *各種食材致癌傳言、健康假新聞一一破解 *揭發維他命補充劑、酵素、益生菌、膠原蛋白等等營養補充品的世紀真相 *以輕鬆幽默的語法,為你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 *更新你的營養資訊,補充醫學常識,培養網路保健謠言的終身抵抗力
覺察有療癒的力量, 修復失能身心,改變你的人生! 當身體出現慢性疲勞、消化不良、頭痛、肌肉拉傷…… 心理情緒感受到焦慮、恐慌、關係破裂、工作不順…… 就藉由覺察頻率的振動引導, 來修復損壞之處,並建立起健康良好的秩序!
韓國yes24網評分5顆星滿分好評! 5大主題╳42個醫學名詞╳152幅名畫, 以神經科醫師視角,重新詮釋希臘羅馬神話與解說醫學典故。 【繁中版由臺大醫學系副教授/作家汪漢澄醫師審訂】
把握養卵黃金3個月, 超前佈署備孕等寶寶! 為什麼? 高達2/3的受精卵根本無法使女性懷孕! 竟然有70%的懷孕都以流產告終!! 不論自然懷孕、不易受孕、反覆流產或做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美澳最受信賴的生育科學專家, 教妳把握「養卵的黃金3個月」, 克服年齡和病理限制,全面提升「卵子力」!
從理論、辨證、處方,到用藥解說, 透過36則以上的臨床醫案分享, 破除大眾迷思,不再錯將民俗當中醫, 以「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精神, 探求不科學但有用的中醫之道!
讓你輕鬆記住肌肉與骨骼,需要時立刻派上用場! 成功培育超過三萬名治療師、國家體壇御用的整復推拿專家, 以「有趣的肌肉知識」為出發點, 帶你用圖像直覺式理解肌肉的「起止點」與「作用」,掌握人體七大部位的肌肉結構! 乾針名醫 謝明儒 Dr. Victor、瑜珈療癒師 王旭亞 推薦給現代人的運動...
不可思議的大眾趣味醫學科普 最擅長說故事的醫療偵探——資深神經科醫師 汪漢澄 書寫我們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第1手醫療研究成果,神經醫學與腦醫學的新觀念全覽 第1本結合「病患」、「醫療研究」、「臨床經驗」3大觀點 全面認識「腦創傷」的專書! 透過專業解析,帶你認識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視的「腦創傷」, 聰明辨識健康警訊,不錯過任何黃金治療與診斷時機!
★身體好,人生就會好! ★200個必備營養問題,讓你懂得吃,健康過 ★三高X瘦身X孕期,超人氣營養師教你好好照顧自己
.負責過濾血液、代謝廢物的泌尿系統 .以達成繁衍後代為目的的生殖系統 不論透視線條、立體光影、擬真示意,書中每個跨頁都挾帶了藝術美感與醫療智慧,張張都是令人驚奇的圖作,更與時俱進掌握全球科技脈動收錄最新研究訊息,如新冠肺炎(COVID-19),為醫學專業的學生以及非醫學專業人士搭建一座通往我...
★醫學中心級醫院婦產科前任資深主治醫師第一手速寫 ★婦產科門診及病房裡的真實人生故事,曲折意外、激勵人心 ★直擊現代女性面臨的沉痛難題,對頑強窠臼的犀利思辨 身體有病可以看醫生,但人生的苦該怎麼治? 所有女人必須面臨的抉擇 所有男人不該逃避的課題 沒有標準解答的婚育、性別、家庭、世代等疑難雜症…...
真原醫,是最古老也最先進的醫學, 相信完全的療癒需要身、心、靈的徹底轉變! 身為傑出的醫學研究者與醫師,楊定一結合古老醫學文化和先進奈米科學,找到身心靈平衡且健康的祕訣,作者在書中分享,如何從適量的天然物質來營造支持細胞正常功能的最佳環境,來預防及治療疾病。藉由飲食的新概念、姿勢與消化系統的...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廈指定傳人,首度出書 ★適合中醫愛好者,更值得臨床中醫師和中醫學生閱讀、借鑑!
診間裡的女人,為何她們總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當妳的身體不是妳的身體,當妳無法為自己的身體作決定, 伴侶、家屬與家庭的支持,在哪裡?
疫情過後,下一個超前部署 面對全民健保,阿中部長唯一能做的選擇 歷練藥政、防疫、健保、生技,無疫不與的張鴻仁 寫給兩千三百萬人的關鍵報告 全面分析「世界第一」的台灣健保,榮光背後的坎坷與挑戰 如果我們不認真的支持全民健保,等到2030年就來不及了!
◆重建醫病和諧‧100%同理溝通
在台灣,平均每天有一名醫師被告
醫療糾紛每三年增加一倍
西醫執業生涯中遇到醫糾的機率甚至高達44%!
究竟是病人多「奧客」?還是「傲醫」難溝通?
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醫糾暴力與官司
台灣醫療促進溝通、衝突管理專家李詩應、陳永綺暨團隊聯手編纂
國內第一本以全案例解析醫療糾紛、尋求根本解決之道的專書
蒐錄全球知名案件,客觀剖析事發、處理、結果之真實面目
為醫療環境找出一條安心、安全的路
本書匯集心理學大師、爭議調解專家、法學談判權威專業與受難家屬經驗法則
終結誤解和暴力!一起走出醫療糾紛的迷宮、重建醫病信賴關係
‧20種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12堂必修溝通關懷認知技巧
‧45件醫療爭議案例調解訴訟分析
◆讓「溝通」改變「對立」‧以「關懷」取代「官司」
除了醫治疾病,醫病之間的「關係」更需要被療癒
當醫療糾紛發生時,要做的是冷靜、同理、思考、溝通
從關懷思維出發的溝通,才能創造醫病和諧
‧ 為什麼病人家屬會發飆?
‧ 這件事是「誤解」還是「誤診」?
‧ 怎麼表達遺憾(抱歉)、何時說及如何道歉才是合宜?
‧ 家屬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如何做到有效的溝通?
‧ 如何恢復醫病信賴,達成共識?
‧ 病人是無助的「人球」還是「奧客」?
‧ 真正「來鬧事的人」如何處理?
‧ 委由律師處理訴訟比較好嗎?
以訴訟解決醫病衝突,絕非最理想的方式
和平解決醫療紛爭,醫病才能協力對抗病魔
◆醫護有解 ! 病患有靠 !
本書以實案教學,提供各類醫糾調解模式
讓每一場爭議都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協助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師、醫檢師、醫院行政、病人和家屬
一起學習同理關懷與自我保護
‧醫病關係邁向和諧 3 步驟分析
1. 傾聽.同理.關懷
2. 溝通.說明.對應
3. 共識.執行.追蹤
‧爭議解決 4 大策略解說
1. 溝通防範
2. 私下和解
3. 法律訴訟
4. 替代調解ADR
‧醫療爭議調解模式 6 類型探討
1.【意外風險】腦動脈瘤手術失敗、車禍開顱成植物人、物理治療意外傷害
2.【醫療疏失】低估車禍傷害、給錯藥方、打錯點滴、乳癌誤診、麻醉失誤、誤關警告器…
3.【溝通不足】不准假硬要外出、覺得被耍的病人、醫檢觸碰私密部位
4.【情緒效應】天邊孝子症候群、愛妻大腸癌逝、喪子痛求賠償、醫師受創憂鬱…
5.【突發暴力】醉漢暴砸護理師、吸毒女動手毆打、失智老人攻擊…
6.【灰色爭議】女童心臟術後出血、孕婦死胎事件、性騷擾疑案、醫師控告醫師
…
‧醫病關係6大警報與因應
1. 預防→提前準備,以應萬變
醫療前清楚說明措施與風險,但醫方仍應積極預防和因應病方因認知落差和人本情緒,若無法接受最後發生之不幸醫療結果,可能會有怨懟、求償、控訴之行為。
2. 除雷→提高敏度,佈署支援
醫療過程中要覺察病方的想法和歧異點,隨時說明溝通,減少爭議。另對於危險人物就醫要有高度警覺,必要時以警力支援,如醉漢、失智、吸毒、精神異常者。
3. 降溫→傾聽宣洩,情緒引導
爭議初期未處理妥善,包括醫療疏失、溝通不足、態度不佳、認知落差等都會造成病患和家屬憤怒不滿,應善用傾聽、同理、關懷、溝通、道歉和情緒輔導等技巧。
4. 分析→同理對方,掌握關鍵
急著下定論或想草草結案,未能真正分析了解病方的關切點和需求,會被認為欠缺誠意,想推託責任,造成敵意和對立產生,後續更難以達成共識。
5. 填補→誠懇認錯,合理賠償
因為醫療疏失或溝通關懷不足,未能給予病方應有的照護和權益,甚至造成病方的傷害,應誠懇認錯、道歉、溝通及研議補償方案;但也要避免病方予取予求。
6. 復原→感謝抱怨,修復和諧
態度和說話口氣,在忙碌工作中是最容易疏忽的細節,往往會造成醫病之間看不到的裂痕,
當病患提出抱怨時要立即警覺和改正,趁問題還小儘早彌補即將破裂的關係,當雙方關係不幸嚴重破裂時,修復彼此的關係。
作者簡介
李詩應 醫師
凡事喜歡思索為什麼,行醫之餘一頭栽進法律,從台大進修部法律系5年到東吳專業法律碩士3年,共接受法學教育8年。自2008年東吳法律碩士畢業後,陸續發表數篇法學論文,主要為醫療法律領域之研究。2016年再度投入東吳法研所博士班就讀。
對於醫療糾紛的源頭-醫病關係,一直持續不斷的研究思考與投入心力,也是兩位醫師夫婦的共同志業!2012年赴日本學習以人性為出發點的「促進溝通調解與衝突管理」這門實務學問,經過一年努力之後,如願在台灣開始相關訓練課程,期望能夠幫助每天辛苦照顧病患的醫事同袍,進而造就醫病和諧的社會。
現任:西園教學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忠純紀念促進醫病關係教育公益信託推廣會執行長、台北市衛生局聘任醫療糾紛爭議處理關懷小組成員暨教育訓練講師。曾任亞東技術學院醫管系兼任教育部定講師。
陳永綺 醫師
成長之路看著一生奉獻在病人與家人身上的醫師父親,當結婚為人母,並背負著照護病人的重任時,才恍然大悟「責任為何」!
曾隨夫婿再踏入學校進修法律,然因父母親相繼離世而劃下句點。經歷台灣醫療環境的大變化,回想父親那個年代,人人以當醫師為榮、醫師被當神般尊敬;至今醫病關係卻動輒得咎、急診暴力層出不窮、醫護人員出走崩壞。謹守父親在世未了的心願:為台灣的醫療無怨無悔的付出,永遠能為醫療盡一份心,因此在父親離世後,一心找出一條能讓台灣醫療環境不再快速走向緊繃的方向。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看到一線曙光。
現任: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忠純紀念促進醫病關係教育公益信託推廣會會長、台北市衛生局聘任醫療糾紛爭議處理關懷小組成員教育訓練講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日本促進溝通調解員基礎課程及教師課程完訓認證、銘傳大學法律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
團隊介紹
一、宗旨目的:關懷社會、改善醫療環境;培訓促進溝通關懷調解員,協助提升醫病雙方、機構內各方溝通及關係;改善提升績效及滿意度,達成促進醫病關係之目的
二、人員組成25位:醫師3位、律師2位、護理師5位、社工師2位、藥師2位、醫檢師1位、心理師1位、行政5位、非醫事法律專業3位、醫學生1位
三、方法:提供協助事項
1.個人培訓(認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
2.機構內講師培訓
3.團體溝通協同關係文化建立(垂直及橫向)
4.協助事前預應、事中因應、事後檢討回應
5.客製化課程設立
名人推薦
【五大影響力人物 撰文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和田仁孝/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研究所教授
王明鉅/台大醫學院麻醉科教授、前台大醫院副院長
林宏榮/奇美醫院首席醫療副院長、前醫策會執行長
陳明賢/國立台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潘維大/東吳大學校長
【醫、法、財經三大體系、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醫界:
王志嘉醫師/三軍總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台灣醫病和諧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王桂芸教授/兆如安養護中心院長、台灣護理學會副理事長
方基存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內科臨床教師
吳志正醫師/法院醫糾調解委員、月旦醫事法報告主編
余萬能理事長/中華民國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
林工凱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
林萍章醫師/長庚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外科教授
柴惠敏理事/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
楊文理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本部策略長
劉家正醫師/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
劉越萍醫師/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
法界:
李永芬律師/理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兆環博士/得聲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台灣醫療衛生研究協會理事
林家祺主任/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台灣法學基金會副董事長
施茂林理事長/台灣法研會理事長
洪家殷教授/東吳大學法學院專任特聘教授
鄭冠宇教授/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兼系主任
謝哲勝教授/台灣法學基金會董事長
藍瀛芳博士/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財經界:
魯慧中教授/輔仁大學社科院院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