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中收入了魯迅曾經讀過的果戈理、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訶夫、莫泊桑、愛倫·坡、雨果、夏目漱石、克爾凱郭爾、王爾德等人所創作的三十八篇作品,還附有一份“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統計表”。同時收入多幅魯迅親手繪製花邊及多幅精美插畫。
本書將胡適所提倡的理念、最精華的文章及言論,系統性的分類、集結,並緊扣台海和國際當前時局發展,羅列三大部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自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 做為選文指標,希冀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映照讀本,並在詭譎的政治對立及社會亂象裡,引領大眾進入一個新的思考領...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詩化散文寫成,以小說體探討哲學,具有哲學、文學雙重價值。書中尼采假借先知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表達他自己的思想,尼采主要的哲學觀點,包括 「上帝死了」、「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超人哲學」、「權力意志」等,都可在本書中讀到。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是諷刺小說,也可視為具有政治意涵的歷史小說。它又是一部影射小說,小說以狀元金雯青與名妓傅彩雲爲主線,所寫人物,以兩百七十餘位現實人物為原型,而多所影射。或許為了迎合讀者趣味,譴責小說之外,這部作品兼有狎妓小說的特點。
廚川白村是日本作家、文藝評論家,曾有系統的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文藝思潮。文藝評論集《苦悶的象徵》討論文學創作、鑑賞、起源等問題,他認為「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鲁迅語)書中所提出的「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一語,流傳甚廣。
朱自清最早是一位詩人,後來多攻散文創作,文字風格樸實,文章收入中學教科書,對新文學影響不小。隨著白話文學的演進,他備受好評的散文名篇,一些近代文學評論者並未給予同樣的好評,但不減其文學地位。他同時是一位學者,對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詩歌理論頗有研究,並編過許多教材和課本,推動文學教育,不遺於力。
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的呼蘭縣城。1940年1月,為避戰亂,移住香港。在香港,懷念故土,於是以故鄉生活為原型,完成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兩年後病逝,年僅31。《呼蘭河傳》以女童的角度描述,有人物沒有主角,有情節沒有主軸,故事平淡,卻淡中有味,藝術成就不凡。
作者有感於中國經典,未經整理,閱讀困難,令一般讀者望而生畏,於是在1942年以深入淺出的筆法,要言不煩,引介中國古代文、史、哲經典。凡13篇,見解精闢,親切易懂,出版至今近七十年,影響深遠,是學子接觸經史子集的入門指南。
德齡在清朝宮廷,以女官身分,與慈禧太后朝夕相處兩年。本書以英文寫作,以第一人稱敘述,描述慈禧太后日常生活的起居、服飾、言行與習性,是對慈禧太后的文字寫真,是第一手觀察,也是宮廷生活的現場報導,這些資料頗有歷史價值。
王尚義的全部遺稿將近八十萬字,而本書所錄的十二萬字,可說是他的全部遺作的精粹。 他的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對現代文學思潮的發源和趨向所做探討,而若干抒情之作,也頗顯得不凡,不僅界空靈,尤其蘊含一種冷靜的批判,一種近於成熟的見解。
《他山之石: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中收入了魯迅曾經讀過的果戈理、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訶夫、莫泊桑、愛倫·坡、雨果、夏目漱石、克爾凱郭爾、王爾德等人所創作的三十八篇作品,還附有一份“魯迅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統計表”。同時收入多幅魯迅親手繪製花邊及多幅精美插畫。
該書的出版為讀者進一步瞭解和研究魯迅提供了另一個全新的、重要的資料。
作者簡介
陳漱渝 1941年7月出生。1957年考入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1976年調入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曾任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兼魯迅研究室主任。著有《魯迅與女師大學生運動》、《魯迅在北京》、《搏擊暗夜——魯迅傳》、《許廣平傳》、《宋慶齡傳》,及自傳《我活在人間:陳漱渝的八十年》等。
姜異新
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魯迅研究月刊》副主編。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魯迅與同時代人研究。著有《互為方法的啟蒙與文學》、《走讀胡適》、《北大紅樓——新文化景觀》及《讀懂魯迅》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