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家、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里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表作。
本書彙集作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對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等文化批判理論和文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對西方翻譯理論的相關研究。
當代作家書寫他們的生存所在,為何「可畏」? 王德威繼《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之後,又一本探討當代具代表性的小說家作品序論集,由此觀看當代文學的脈絡發展與時代意義。
當日本的巴赫金專家與黃錦樹相遇,將會擦出什麼火花? 從敘事學走入政教與種族政治的馬來半島 北岡誠司教授自認「失了魂般的呆住半晌,一腳踩進了這個未知的領域」 展開「虛擬史/替代史/反事實史」的黃錦樹小說閱讀
他們是「文學獎」的一代。 他們是「高學歷」的一代。 他們是「後解嚴」的一代。 他們是「台灣認同」的一代。 他們是「網路社會」的一代。 他們是「經濟衰退」的一代。 他們是「多元文學」的一代。 他們, 是屬於「二十一世紀」的一代。
柯慶明是當代臺灣人文學界的傳奇學者,他對於「文學美」的討論博大而深邃,影響方興未艾。本書全面性地呈現柯慶明論現代文學的寬闊視野,為思考臺灣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的多重面向提示了理路。《沉思與行動》彰顯柯慶明不只是「坐而言」的思想家,更是「起而行」的實踐者。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 從菁英而壓抑的八○年代,到充滿悲情氛圍的九○年代, 臺灣當代女同志文學如何在新世紀走向多元而大眾化的轉向與質變?
《道是無情卻有情──當代文學作品論評》共收錄11篇論文,研析包括中、港、臺三地之作品。討論作家包含黃碧雲、林宜澐、劉梓潔、張讓、李昂、李歐梵、蘇偉貞、嚴歌苓等,探討文類主要為小說,並兼及散文。各篇論文切入角度不一,由對人性的關注,拓展到弱勢社群、兩性問題及親子關係等時代議題。
小說寫作之路必備的第一本工具書! 超越《小說面面觀》 實用性更勝《風格的要素》 美國大學最常用的權威寫作教科書 教你一步步從動筆寫、寫得好,直至精熟最複雜的長篇小說魔術 ➜Readmoo讀者獨家試讀心得
《文學群星會》集結國內青壯年的學者、作家和譯者,分別從研究、翻譯和生命經驗書寫等不同面向,探討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誕降之時。當我們走過現代、跨越後現代,回首之際,除了看到經典而不過時的文學作品以外,更見證作家如何透過書寫探究現代人的本質。
出身嘉義太保的林央敏,為臺灣重要的本土文學作家、臺語文學理論建構者與臺灣民族運動推動者。他以《胭脂淚》為臺語文學留下第一部史詩作品,亦是臺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另以《菩提相思經》立下最大部的臺語小說長篇里程碑。〈毋通嫌臺灣〉一詩經歷改編傳唱,更是一代臺灣人認同的代表作。
臺灣文學青年學者楊雅儒,長年研究臺灣小說中的宗教主題,以林央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命經驗、文學作品、文學理論與宗教哲思,透過縝密的文本分析與訪談,剖析林央敏如何透過創作與評論,譜寫臺灣面對的苦難與尋求再生之路。本書為其數篇林央敏文學研究之集結,藉由族群歷史、宗教修辭、地方觀察等面向,呈現林央敏的長短篇創作與文學、文化評論的思考與內涵,發掘其中宛如蓮花再生哪吒的臺灣精神。
◎「火金姑台語文學基金」贊助出版
作者簡介
楊雅儒
三重人,現為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關懷臺灣文學與宗教發生的各種關係,撰有《人之初‧國之史:21世紀臺灣小說的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翰蘆,2016),合著《南瓜變馬車──應用文故事指導書》(五南,2018)。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