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麼多部作品中,它最符合我理想中的『可信賴的述說者』。
文字技巧、情感表達都恰到好處。思想與象徵的大量融合我特別喜歡。」
──第五屆周夢蝶詩獎評審 羅智成
扶梯上漂浮著細節與碎浪 一個遲疑的呼吸讓我重新看見 你那日漸灰黑的背脊 像適合初學者攀登的拋物線 姿態渾圓地接住我的嘆息 ──〈日常濕度〉
鄭琬融的首部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收錄六十四首詩作,分為四輯。詩作來自生命中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在花蓮生活的日子,一個是大學畢業前獨自前往歐洲半年交換的時日。鄭琬融:「詩於我而言就像在泥淖般裡的生活抬頭偶能見之的閃電。有些閃電很亮很響,照穿了部分生命的雲層;有些閃電僅僅只是希望,無可改變什麼...
黑洞的巨大引力,連光都逃不了 嘿,你敢不敢靠近去看一看? 「我相信/火圈的另一端有更好的/一天,縱身/即是永恆/絕望中/必有僥倖」〈相信〉 你曾經想過要優雅地在時光間隙中穿身而過,卻發現它其實窄小的讓記憶與軀體都扭曲變形,在軌道中那些雜亂的思緒彼此撞擊、疲於奔命,一回神才...
存在是一座惶然的鐘擺,在虛無與愛欲之間擺盪;
曾經哲學輕易粉碎的,詩嘗試重新拼湊回來。
「你存在哪裡?
每夜你 Twitter 你的寂寞
Instagram 你的空虛
你和你虛擬的欲望發散
LED的光芒
你必須隨時在線,因為連結是
唯一的真實
失去連結,我們只是這城市入夜後
捷運車廂裡一枚
失重的1或者0」
──〈數位複製時代的生活〉
生活裡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的課題,讓人時而迷惘,時而困惑,時而不知所措。你是否曾經在夜深人靜的時刻,捫心自問:「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嘛?」
面對日復一日沉重的壓力,那些空虛、寂寞、脆弱侵蝕著我們,內心或許會浮現出莎士比亞的世紀大哉問:「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但這千古難題適用現代人的處境嗎?詩人吳可名於是巧妙地將其轉化為:「To delete, or not to: that is the question.」
可是人生中該刪除些什麼?又該留下些什麼呢?那些哲學無法解決的問題,都讓詩來回答吧!
本詩集分為四輯,第一輯「本體論」探討個人的存在,第二輯「形上學」叩問愛情,第三輯「倫理學」範式群己,「悖論」剖析現代生活。詩人吳可名表示:「我一直希望我的詩是對於存在的挖掘,而非只是日常的反芻。對於創作,長久以來或許不夠專注努力,但希望這些許來自於生活背面的思索,值得某些讀者凝視。」
◎本書獲國藝會補助出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