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法師講述
甲、講經因緣
發起講解此「勸發菩提心文」的因緣,遠在一九九一年一月,當時本人在主理祖庭重建落成,返美經港,應大嶼山寶蓮寺的邀請,主持佛學講座時,仇淨芬居士,即請本人下次來港,一定要到淨基佛學會講經。後來,鍾太在長途電話中告訴我,仇居士想請我講發菩提心文。但在藏經中,有關於發菩提心文的經論很多。例如: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文殊師利問菩提心經,龍樹菩薩造的菩提心離相論,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經論,蓮花戒菩薩造的廣釋菩提心論。還有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以及西藏宗喀巴大師寫的,法尊法師譯的修菩提心七義。當然藏經中有關菩提心的經論,還有很多,不勝枚舉。其中簡潔明了,動人心絃的作品,該是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而闡述發菩提心,修二利行,內容最豐富的,該是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經論」。此經論有上下二卷,共十二品,非短時間,可以講完。
今年初,仇居士托朋友將省庵大師所作的「勸發菩提心文」,及兩本講義,送到美西佛教會,始知仇居士要請我講的,是省庵大師所寫的「勸發菩提心文」。因此,即以上述有關菩提心的經論,作為參考,寫成這篇講義,為大眾講解,并刊印流通。
乙、解釋名題
無論任何經論,或世間書籍,皆各有其名題,今天要講的,雖非經非論,謹是祖師的論文,當然,亦有其名題。本論文的名題,是「勸發菩提心文」。在此六個字中,前五字是本文的別名,文之一字,屬於通名。如雲棲大師寫的戒殺放生文,龍舒大士寫的淨土發願文等。現在,先解釋本文的別名。別名中勸字,是勸導,勸化,勸勉,屬於教。發是啟發,激發,及發起,屬於機。菩提心三字,是本文的主題,亦是本文所說的中心思想。無論是教,是機,皆以菩提心為中心,為目標。但何謂菩提?何謂發菩提心?因何要發菩提心?我認為在解釋本文之前,應該有詳細解釋的必要。
一、何謂菩提
梵語菩提,中國唐朝以前的舊譯時代,譯名「道」。唐朝以後,新譯名「覺」。大智度論說:「菩提,名諸佛道。」大乘義章言:「菩提胡語,以翻名道。」安樂集亦言:「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但唯識述記則言:「梵語菩提,此翻為覺。」本人認為:菩提即是覺道,亦即是諸佛所證正覺之道。在能證方面說:是覺,在所證方面說:是道。
但此道,非普通世間之道,非二乘人所證出世間小乘之道,亦非大乘菩薩所修的菩薩道,而是諸佛所證無上菩提的佛道。此中言覺,非世間一般人的知覺,或錯覺,非外道的邪覺,非二乘的偏覺,非菩薩未圓滿的正覺,而是諸佛智德圓滿,究竟覺悟的無上正等正覺。
因為一般人的知覺,是妄非真;外道的覺,是邪非正;二乘的覺,是偏非中;菩薩的覺,雖正未圓;皆非究竟。唯佛與佛,以始覺智,證本覺理,智極理圓,并基於平等之理,本乎平等之心,教化眾生,平等拔苦与樂,故言正等;佛自覺己圓,又能覺他,二利究竟,覺行圓滿,十界眾生,無過其上者,因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無上正等正覺之道,就是本文所講的菩提。
看啊!看著你的心! 看著那無生的根基, 看著它無滅的展現, 在明空的廣境中,放鬆。 這赤裸直觀、本然無作、寬坦放鬆的方式, 就是最甚深的大手印修持法。 大手印實修者的聖典 西元十六世紀卓越的大師──達波札西南嘉所著作的《明現本來性》,以其實修體驗而宣說的精闢訣要,數百年...
學習藏傳佛法必聽過遍智 吉美林巴的大名, 《功德寶藏論》更是一本有心學習完整顯密佛法的人必讀的論著。 大遍智 龍欽巴所著《七寶藏論》的關鍵精髓,全部凝聚在此論中! 本書係由堪布徹令多傑仁波切針對上述內容詳加闡述,引經據典舉例說明,以引領有心學習此教法的讀者,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確實掌握關鍵精髓,實...
《松嶺寶藏》以易於應用和理解的方式,結合了禪修與竅訣修持的教言,是佛教金剛乘最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大士所傳授的伏藏教法集結,由其女弟子伊喜.措嘉封藏。本書充滿了直接、深奧、清新,且切合我們時代的內容。
智慧林佛學院校長:慈囊仁波切, 首次為華人弟子作大圓滿心性直指教授, 揭示「證悟的老狗」巴楚仁波切心性教法《觀修自解脫》實修竅訣: 「朝悟則朝解脫,夕悟則夕成佛!」 ■讓煩惱自解脫的祕訣是什麼? 巴楚仁波切說:從自己的心開始。 那麼,心又是什麼? 怎...
作者藉由簡單淺顯的佛法故事,讓大家學到重要的人生道理,進而了解佛法學習佛法。 佛法云:布施可以去貧窮得富貴,禮佛可以去低賤得尊貴,放生可以去短命得長壽,參學可以去愚癡得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一聽聞佛法就會馬上覺悟並且「信受奉行」,他於世間生活上所遇的種種逆境,絕對可以得到轉變,變得順心圓滿。
由德籍斯里蘭卡高僧向智長老、何慕斯.海克博士合著的《佛陀的聖弟子傳》,是一本略傳的合集,共介紹了二十五位弟子,除了波斯匿王的皇后摩利迦並未證果之外,其他二十四位都是證得初果以上的聖弟子。為了突顯故事的主體人物,同時也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我們將本書的內容編譯成四冊發行。
大手印是一門溫和的法門 以直接禪修心的本質,掌握心靈自由的關鍵 讓心放鬆而開闊,越來越清明 以智慧解決心理和情緒的問題,恢復生命本然的健康與喜悅 最終達到開悟解脫的境界 本書中在不同的觀禪階段,均透過問題來幫助你檢驗自己的修行狀態,讓禪修的經驗更加深入。當你能認識生起的心相,以及心相的本質,就能如...
文珠法師講述
甲、講經因緣
發起講解此「勸發菩提心文」的因緣,遠在一九九一年一月,當時本人在主理祖庭重建落成,返美經港,應大嶼山寶蓮寺的邀請,主持佛學講座時,仇淨芬居士,即請本人下次來港,一定要到淨基佛學會講經。後來,鍾太在長途電話中告訴我,仇居士想請我講發菩提心文。但在藏經中,有關於發菩提心文的經論很多。例如: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文殊師利問菩提心經,龍樹菩薩造的菩提心離相論,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經論,蓮花戒菩薩造的廣釋菩提心論。還有聖者文殊師利發菩提心文,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以及西藏宗喀巴大師寫的,法尊法師譯的修菩提心七義。當然藏經中有關菩提心的經論,還有很多,不勝枚舉。其中簡潔明了,動人心絃的作品,該是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而闡述發菩提心,修二利行,內容最豐富的,該是天親菩薩造的「發菩提心經論」。此經論有上下二卷,共十二品,非短時間,可以講完。
今年初,仇居士托朋友將省庵大師所作的「勸發菩提心文」,及兩本講義,送到美西佛教會,始知仇居士要請我講的,是省庵大師所寫的「勸發菩提心文」。因此,即以上述有關菩提心的經論,作為參考,寫成這篇講義,為大眾講解,并刊印流通。
乙、解釋名題
無論任何經論,或世間書籍,皆各有其名題,今天要講的,雖非經非論,謹是祖師的論文,當然,亦有其名題。本論文的名題,是「勸發菩提心文」。在此六個字中,前五字是本文的別名,文之一字,屬於通名。如雲棲大師寫的戒殺放生文,龍舒大士寫的淨土發願文等。現在,先解釋本文的別名。別名中勸字,是勸導,勸化,勸勉,屬於教。發是啟發,激發,及發起,屬於機。菩提心三字,是本文的主題,亦是本文所說的中心思想。無論是教,是機,皆以菩提心為中心,為目標。但何謂菩提?何謂發菩提心?因何要發菩提心?我認為在解釋本文之前,應該有詳細解釋的必要。
一、何謂菩提
梵語菩提,中國唐朝以前的舊譯時代,譯名「道」。唐朝以後,新譯名「覺」。大智度論說:「菩提,名諸佛道。」大乘義章言:「菩提胡語,以翻名道。」安樂集亦言:「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但唯識述記則言:「梵語菩提,此翻為覺。」本人認為:菩提即是覺道,亦即是諸佛所證正覺之道。在能證方面說:是覺,在所證方面說:是道。
但此道,非普通世間之道,非二乘人所證出世間小乘之道,亦非大乘菩薩所修的菩薩道,而是諸佛所證無上菩提的佛道。此中言覺,非世間一般人的知覺,或錯覺,非外道的邪覺,非二乘的偏覺,非菩薩未圓滿的正覺,而是諸佛智德圓滿,究竟覺悟的無上正等正覺。
因為一般人的知覺,是妄非真;外道的覺,是邪非正;二乘的覺,是偏非中;菩薩的覺,雖正未圓;皆非究竟。唯佛與佛,以始覺智,證本覺理,智極理圓,并基於平等之理,本乎平等之心,教化眾生,平等拔苦与樂,故言正等;佛自覺己圓,又能覺他,二利究竟,覺行圓滿,十界眾生,無過其上者,因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無上正等正覺之道,就是本文所講的菩提。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