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力再生
0 篇書評

野力再生

翻轉社區營造DNA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2/12/14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62.2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7209066
  • eISBN: 9786267209073
  • 字數: 102,088
紙本書定價:NT$ 450
電子書售價:NT$ 31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究竟社區的「動能」要從哪裡來?專業者如何與社區連結、催化社區能量的展現?計畫性與自發性過程之間的平衡點在哪裡?規劃與變化要如何滾動與銜接?計畫型的「介入」或「擾動」可以如何促成「野生」的社區再生?這些就是本書要去回答的問題。」——主編侯志仁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特價 電子書: NT$ 240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 電子書: NT$ 385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 電子書: NT$ 428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 電子書: NT$ 336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 特價 電子書: NT$ 222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 電子書: NT$ 331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 出版日期:2023-11-01
    電子書: NT$ 322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 出版日期:2024-02-21
    電子書: NT$ 209

    ★獨立媒體《報導者》X漫畫家廢廢子 ★當代親密關係的時代切片,勾勒各式親密關係樣貌 ★深度新聞X報導漫畫X影像故事

  • 電子書: NT$ 385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電子書: NT$ 280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 電子書: NT$ 284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 電子書: NT$ 245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 電子書: NT$ 336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 電子書: NT$ 315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 電子書: NT$ 245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 就能變成不一樣的人。 但魚鱗長年緊附, 拔扯下來,皮膚已是不同的顏色。 ▍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 ▍ ▍魚販林楷倫首部非虛構作品▍

  • 電子書: NT$ 301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 電子書: NT$ 420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 電子書: NT$ 336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 詳細資訊

    野,是地方生猛活力的「野」!
    野,是突破既有政策、反省專業限制的「野」!
    野,是不被現實條件拘束、用心開創與蛻變的「野」!

      ●人口老化的社區還有再生的可能嗎?
      ●小朋友除了會玩,還能對地方做出什麼貢獻?
      ●神明的意見和專業者的提案相互衝突時,如何解決?
      ●專業者面對「動」不起來的社區,可以如何「興風作浪」?

      15個社區營造案例,
      15則專業工作者摸索踩踏出的顛簸之路
      15段對未來工作者充滿靈感與刺激的經典故事,
      揭開15個地方回春的秘密。

      承繼《城市造反》《反造城市》《反造再起》,
      《野力再生》精選15個在地社區營造案例,
      從審議民主到更深入日常生活的「參詳」(tsham-siông),
      從社會抗議到擁有運作完整的農業產銷循環和社區教育,
      從彼此有嫌隙的社區到藉由朝聖之路重新黏著在地感。
      從台東到馬祖,從台灣頭到台灣尾,
      專業者如何捕捉野力,社區又如何長出自己的主體性?
      15個經典案例、15個值得細細體會的社區再生過程!

      最後,也許這本有關方法的書,
      希望激發的是無招勝有招的「反方法」,
      探索以社區民眾為主體、跳出專業框架的社區設計與社造模式。

      「社區營造在台灣,經常就是一個充滿矛盾、反差強烈的過程。一方面,社造長期有政策與政府資源的挹注,但我們卻又期待居民自發性的動能;另一方面,社造的理念提醒專業者要讓社區主動出擊,不能喧賓奪主,但在社造的過程中,居民仍習慣性地期盼專業者能夠提出問題的解方;此外,無論是政府或民間,大家都知道社造需要長期的經營與推動,無法一蹴即成,但補助單位卻又期待立即的成效,甚至是可以數字化的KPI。

      究竟社區的「動能」要從哪裡來?專業者如何與社區連結、催化社區能量的展現?計畫性與自發性過程之間的平衡點在哪裡?規劃與變化要如何滾動與銜接?計畫型的「介入」或「擾動」可以如何促成「野生」的社區再生?這些就是本書要去回答的問題。」——主編侯志仁

    編者簡介

    侯志仁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沒事自找編書的苦差事,可是編完一本之後又接著一本,包括:《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與《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英文著作亦以公民城市與空間民主為主題,曾三次獲「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DRA)著作獎 (Places Book Award)(2010、2012、2018)

    作者簡介

    黃珮綺

      念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生時期從不同社區場域獲得滋養,研究所畢業後回到汐止家,在樟樹灣都原聚落做兒少社區工作,從孩子的真實處境反思體制的漏洞與不夠友善,走在解構社工專業框架、摸索底層兒少教育發展方向的社區工作路上。工作之餘,喜歡爬山,也和夥伴一起組成「返腳咖」在汐止行動,牽起在地互助的社群網絡。

    廖珮璇

      大學念文創與心理諮商,以為進入規劃設計工作是走錯棚,後來發現關係設計或差異理解的技藝,在參與工作之中都能相通。從地圖盲到熱愛揪小孩大人在社區探險,喜歡在社區工作中一起朝公共摸索的過程。工作之外,也和夥伴一起組成「返腳咖」在汐止行動,嘗試在不同位置上創造參與的可能。現任都市里人規劃設計公司C組規劃師。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

      起於曾被國家視為違法的「部落托育班」計畫,想要自主照顧孩子的部落們彼此組成聯盟,一邊在部落持續做照顧實踐,同時對外倡議,讓外界認識不一樣的照顧樣貌。在部落族人持續不懈的努力下,曾經非法的照顧,如今成為「幼兒照顧及教育法」中的「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進入國家公共照顧的視野。托育聯盟由幼兒照顧開始,卻不止於幼兒照顧,我們持續倡議「社區整體照顧」的精神,我們相信社區是一個有機、互助的整體,不同年齡世代彼此照顧、分工、學習,在不同環境和文化理絡中,發展出多元繽紛的照顧樣貌。

    黃舒楣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不知不覺,在原住民鄉的移動軌跡累積十幾年,體會到文化資產、耕作、災後調適、教育行動的交織,學習的遠遠大於能給予的,感激珍惜。

    涂菀庭

      屏東縣泰武鄉武潭部落排灣族,生長於高雄,族群認同扎根於屏東,意識到原住民族土地/空間規劃的重要性,而到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習,碩論田野地點為吾拉魯滋部落。

    劉可強

      退休老人,不務正業,心繫社區,深受啓發。上世紀有三十年的時間在美國研發社區設計,近三十年透過台大城鄉基金會,倡議以社區為本的參與式規劃設計。目前致力於落實向人民學習的多元途徑,以及基金會因應社會變遷的轉型計畫。

    施佩吟

      西尾半島物產店主理人,畢業於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自2009年起陸續透過不同的實驗行動發展多樣態社群網絡計畫,包括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營造、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社區交往等計畫串聯。專注在行動中觀察研究及發展人和群的未來性。2020起,持續往返離島-本島,透過開一間店,嘗試發展另一種地域活化的實踐模式。

    劉育育

      苗栗苑裡人,大學念心理系,受樂生保留運動啟蒙,畢業後投入社區大學成人教育領域工作,因為反瘋車抗爭返鄉,並與夥伴共同成立苑裡掀海風團隊、開立書店,後來去念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總是在地方工作與反思當中不斷實踐更良善社會網絡的可能。

    林秀芃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與夥伴在苗栗苑裡開一家小書店、辦海風季和發起教芋部。成長於新加坡和台北,因樂生保留運動啟蒙,參與台灣社會運動,又因苑裡反瘋車抗爭,來到苗栗濱海小鎮苑裡蹲點,與夥伴從「反」對不當開發,走到社區工作的「返」回鄉土。喜歡與社區夥伴一起天馬行空想像、實踐地方新可能。

    高耀威

      在長濱經營書店「書粥」,經營淺居空間「長所」及「麵包宿」,成立一人出版社「書粥工作室」,第一本書為《疫情釀的酒》。曾在台南組「正興幫」,創辦街刊《正興聞》。著有《不正常人生超展開》,天下獨立評論「非典型社區營造的一百萬種方法」與地味手帖「大笨蛋生活法則」專欄。目前持續投入閒置空間活化,打造宜居環境。

    龔紋莎

      每次遇到自我介紹就會當機的人。教育養成背景是建築與城市規劃設計,關注城市及鄉村空間發展樣貌及背後的社會議題,所以做大尺度的整體規劃也做小尺度的地方設計,兩者尺度不同,連結的族群對象亦不同,然相互影響又相互補充。一直以來的心願是開個小酒館,希望那天快點到來。

    林鼎傑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曾參與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與《看見臺灣》空拍攝影團隊; 相信腳踩的土地就是家,2013年發起臺北蟾蜍山聚落保存行動,致力推動社區永續發展。本身也關注人性複雜面向,擔任攝影之《日常對話》獲得2017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攝影作品見於NHK、美國之音等國內外媒體。

    吳亭樺

      城鄉潮間帶執行長,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求學期間移動於南投與台中城鄉之間,如何面對環境、族群與災害等相關議題,一直是人生持續的追尋。2004年加入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開始駐地工作。在宜蘭經驗中學習成長,也與在地的夥伴們一起創造新的宜蘭經驗。專注於以農村為主體,發展各種尺度的參與式規劃設計技術。

    連振佑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曾任文建會助理研究員、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專案經理、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長期關注環境與人的關係、提倡「社群協力營造社區」,努力促成 Placemaking、地方再生;致力推動參與式規劃設計手法邀請關係人共同邁向參詳、自治及共享的生活環境。

    許芳瑜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深耕嘉義的社區協力者。擔任嘉義縣社區規劃師輔導團隊近20年,致力於連結地方文化議題、營造風土環境,在社造的基礎上推動公民審議,後轉譯為「參詳」的概念。近年在溪口鄉展開鄉鎮型創生實驗行動「溪計畫」,從社區社群之串連合作開始,期待農村成為深具包容性的多元棲地。

    陳德君

      遊走在萬華社區小學品牌創辦人、社區規劃師、小小市民文創公司負責人、台北市糖廍文化協會會長多個身分間,曾以為敢想、敢講、敢做再加上一起兩個字,是從台大城鄉所碩一開始投入萬華老城翻轉工作,迄今超過二十年的最佳勵志語;但搞到很累連自介都微艱難的這裡,改口了。鬆鬆的就好,有張開連結就好,別太敢拚一起,要留力。

    張秀慈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專業跨建築、都市設計、都市計劃與公共政策,但始終記得大學接觸社區營造的那份悸動。在校園及南台灣的城鄉之間遊走,最終落腳成為惡地山村的關係人口。喜歡爬山、動手做和與人工作,希望能從府城出發,為自己也為他人客製一條手作步道與協作之路,一起用雙腳認識這片土地的美好。

    張力亞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博士,大學讀市政暨環境規劃,發現自己身藏社區營造與跨域合作DNA,研究所與博士班階段,則致力於地方治理實務參與及行動研究,近年關心並參與鄉鎮創新及永續發展、學習型城鄉、教育與地方創生、社區永續治理等議題。目前任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地方創生與跨域治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王本壯

      現任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教授、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長期參與社區營造、社區規劃、社區教育、文化創意產業等計畫執行工作。協助各級行政部門規劃與推動相關政策方案,並投入第一線實務人才輔導培育的機制設計及實驗運作。同時也參與第二部門所支持之社區營造計畫項目執行,致力於社會公益平台的建構。

    徐燕興

      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博士,從事公務人員二十二年,致力於有在地特色的地點打造(placemaking)方法。曾經參與與籌劃台北整建維護制度建立、大稻埕保存與再生、台北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台北Open Green與參與式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等計畫。近年來擔任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以共創、參與與開放方式,推動城市發展,營造更民主的空間治理模式。

    媒體推薦

    各界推薦

      朱剛勇──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侯錦雄──虎尾科技大學名譽教授、東海大學景觀系兼任教授
      陳育貞──城鄉潮間帶有限公司創辦人、前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負責人
      陳亮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
      郭麗津──臺東慢食節策展人、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黃芳惠──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主理人
      彭渰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黃麗玲──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劉柏宏──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蔡厚男──國立金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副教授
      樓琦庭──珍宇設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這本書不只是行動指南、成果武力展示,而是分享人如何深刻地生活在一方土地,與人一起。每篇文皆可看見撰文者所紮的根,從爬梳地方脈絡、實際行動、反思與調整。 人權運動有句口號:「沒有我們的參與,不要替我們做決定。」 《野力再生》中的行動者們,不僅與在地的「我們」同行,更成為了「我們」,使「我們」的定義更加豐富、繽紛。──朱剛勇(貧窮人的台北策展人、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繼《城市造反》、《反造城市》,以及《反造再起》一系列拓展都市空間想像與社區發展願景的精采合集之後,《野力再生》帶給我們十五個「土生土長」、自庶民生活世界萌發的國內社造實例。這些充滿「野力」的行動故事,讓我們看到體制與專業框架之外,存在著各種社會自我修復與創新的可能方式,而觀察、融入、同理,與共作,則是捕獲與培育地方動能的不二心法。──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過去參與臺灣社區營造推動的經驗,讓我深知引導社區看見自己擁有的資源,進而產生認同,長出力量的過程非常重要,是社區持續營造的動力來源。其中最重要核心價值就是讓社區決定自己的事,擁有勇於決策、承擔的主體性,才能不依賴外來者,進而突破公部門的業務界線,一一解決社區面臨的問題,長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花朵。讓社區改變的過程需要有方法,過往的書籍撰寫著重於案例過程描寫,卻鮮少從社區工作者的參與思考及設計方法著手,本書蒐集了十五個案例,讓社區工作者能真切地描述出與社區互動的心路轉折與摸索,及自我對話後沉澱累積的教戰守則,交織呈現出社區設計心法。值得推薦給想要學習社區工作方法,或陷在社區工作中,需要有人對話的你。──吳碧霜(曾任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執行長、現任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本書編著者用心收集了台灣十五個案例,每篇作者均是案例背後的推手執行者,親筆描述參與者的心路歷程,以及過程中的轉折。打破制式營建制度,試著「捕獲」來自於社區與社群的個體與網絡「野力」,形成一個滾動社區成員的學習與參與過程,同時帶動社區的景觀營建與產業經營轉變。該十四個案例經驗匯整成書,成為共同營造永續社造的工作指南。──侯錦雄(虎尾科技大學名譽教授、東海大學景觀系兼任教授)

      《野力再生:翻轉社造DNA》一書的發刊,令人十分興奮。因為,本書編輯的十五個案例都是台灣在地社區的營造成果;其次,這些案例幾乎都是由三、四十歲的中、青代行動者長期投入、參與,與社區民眾共同促成的實作;第三,每個案例的內容要點,乃如「導讀」作者侯志仁所說的,是透過「野力」的社區內在、自發動能與過程形塑的寶貴經驗,而且過程中「捕獲野力」的方式是多樣的,是再造社造DNA的一種途徑,也是台灣在地社造經驗的特色;所以不但值得國人認識、參考,而且可以拿出來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相互交流、分享。──陳亮全(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從一九九四年起,以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身份,由下而上推動大興路造街美化,到後來由上而下負責921災後重建,以及行政院跨部會整合的「創意心點子計劃」,「社區參與式設計」在協助社區凝聚共識、解決生活生產、災後重建、古蹟保存,甚至健康照顧等難題,一直是譲人又愛且又恨的方式。看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侯志仁教授一九八九年起,從三峽老街歷史調查保存、成立「環太平洋社區設計網路」、出版「城市造反」等書,到最近即將出版「野力再生:翻轉社區營造DNA」,國外到國內,努力在離島、部落、農村到都市,捕捉台灣社區再生的野力,值得慶賀及學習,也誠懇向您推薦。──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九二一重建會執行長、現新港小鎮醫師)

      在這本書中各篇野性充滿、各自獨特的案例裡,我看見當代規劃設計專業者、地方工作者,因著自身的結構位置不同、想解決的命題不同、握有的工具資源不同,但同樣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更為友善、共好的社群經驗,而有了非典型、各自秀異的地方營造過程。如何打造一個魅力的地方其實沒有SOP,但若能悉心看見每一個地方的「野力」,也開放自己從日常生活脈絡中,與地方共創「野性」的各種可能,相信是這本書對同樣在地方工作的你我,非常珍貴的啟發!──郭麗津(臺東慢食節策劃人、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公司執行長)

      也許,社區營造有千百個名字,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就看出不同的樣子。但名字其實不重要,某時某地某一群人,做出令自己人、外人乃至後來的人,發自心底的一聲「讚」「「好欸!」,就值得流傳下去了。所以,社區營造不會斷,只會出現更多好例子,繼續感動人,鼓勵大家更用心地走下去。《野力再生:翻轉社造DNA》分享了十五個經驗,從他(她)們的故事,正可以看出社區生活何等寬闊、生命想像何其多樣,而社區的行動者如何用心!宮崎清老師很早就說:我們會到社區觀光,什麼光呢?就是人心的光華。每每閱讀社區案例,都希望多了解從事社造者的「用心」。那麼,就歡迎大家一起來品味這十四道人心之華吧!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當社區營造、公民參與、地方創生、USR等種種進步創制面對制式化與形式化威脅之際,感謝侯教授和本書作者群用「野力」來提醒我們記得初衷。曾經在社區組織工作或公共參與感到挫折心累的人,一定要好好閱讀本書,就會看見挫折心累之必然—與必須,並且從這許多第一線行動者的經驗中,獲得工具、策略和哲學上的啟發。我特別喜歡每篇開場的「教戰守則」,這是需要多少時間與心力結晶出的智慧啊,不可不細細品味。──彭渰雯(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社會與國家的進步,無法只靠單一面向的進擊。國家提供社會改造的資源,人民參與社會改造的空間,這是台灣推動社區營造之後的社會發展狀態。這都需要彼此接納與學習;也需要彼此容忍衝突與互相欣賞和鼓勵。在本書中我們看見跨世代、跨領域的各界,從社造的精神出發,為進步社會所作出的貢獻,這些典範,將引領台灣更有力氣的未來。 惟,國家與人民都需更加地覺醒,如何用此社會力打造更堅固的防禦系統,共同面對台灣更艱困的未來。──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侯志仁(Jeff)這次邀約了這麼多「案例」的主人、寫出故事,並主編成《野力再生》一書,我特別注意「野力」這兩個字,用「野力」來詮釋這十五個非常「生猛有力」並隱含「創意策略」的故事。譬如,來自書中劉可強教授與馬祖芹壁天后宮「鐵甲元帥」(青蛙神),在擴建宮前廣場和新建牌坊的溝通討論過程,這樣的「載體」猶如戴上繡有「埔鹽順澤宮」字樣鴨舌帽的男子鐵人三項的挪威選手一樣,七次奪冠生猛有力!這本書也是一頂「神帽」,推薦給日常努力之外,需要深度了解社造中「非正式營造」經驗的夥伴們,尤其是正關注在「水環境」議題的社區與社群們,值得一看。──劉柏宏(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資深社區規劃師)

      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著作《空間的生産》(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中有一句名言:「空間是社會的產物」。意簡言賅地指出:空間的生產是共享的;而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生產是持續動態進行著。最後,則是空間中共同生活的社會群眾,與生俱來的政治性,其間充滿著權力與授權、互動與隔離、控制與自由等雙元對立的動態性,透過本書案例,可以管窺近十年臺灣民主政治發展下,社會空間意識的覺醒與社群行為的轉變,同時也提醒吾輩空間專業者,面對愈來愈凝固的資本主義城鄉建制影響,在資本、美學和技術理性的考慮之外,如何創意解放社區野力、尋回草根戰鬥的張力,持續推動改變空間生產的另類方法及機會。──蔡厚男(國立金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副教授 )

      此時的臺灣,社區的培力、參與及賦權,已逐漸因公、私部門生產線式的操作,被簡化與僵化;許多人與單位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卻還自得意滿、四處宣傳。侯志仁老師邀集的十五個地方故事正深刻地提醒著我們,放下政策口號,真實地回到地方的紋理與脈絡,逐步與居民共同推展不自我設限的在地行動,才能讓我們看見優化未來生活的可能方案。──樓琦庭(珍宇設計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49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