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判斷力批判」,具有連結前兩個批判從而完成純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義。
為了讓讀者較容易把握海德格哲學,作者在本書中運用簡易流暢的文字,輔以實例,以十五章的導讀與分析,逐節分點闡釋海德格的理論思維,完整而連貫地勾勒出《存有與時間》的整體架構與脈絡。期許讀者能在明白海德格哲學後,對其理論困難,有自己的反省與體悟。
重量級哲學家海德格花費十年,完成《尼采》一書; 心理學三巨頭佛洛伊德、阿德勒、榮格,皆深受尼采思想的影響; 文學家卡繆視尼采為精神導師,卻又稱其為「歐洲三大邪惡天才之一」; 《發條橘子》、《駭客任務》、《新世紀福音戰士》等當代名作,都有尼采的哲學色彩……
本書是作者三十多年來學習準確理解五位當代法國現象學家、或與現象學關係密切的哲學家重要論說的紀錄。全書自胡塞爾始,以沙特、梅洛龐蒂、傅柯、德里達與列維納斯為經,超越論、圖像意識現象學、肉身主體現象學、存在論、友情詮釋論等為緯,交織出作為現象學的哲學運動在法國發展的蹤跡。
本書是由古羅馬的哲學家皇帝馬可.奧理略(121~180年)所著,共十二卷,是一個皇帝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札記,後世則視此書為斯多噶學派的代表作。原書名是《我與自己的對話》,《沉思錄》書名是由後人所取。
桑德爾: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當代思潮的重要指標 ★引燃全球公共辯論火苗,跨世代熱烈品讀經典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的大學課程 博大精深、文筆流暢且深富人文關懷,這是能夠真正改變人的讀...
當你苦惱於有用與無用、有錢或沒錢,你的生命該用什麼作為指引?老莊流傳千古的寓言與文字,提供人生問題最佳的解答。傅佩榮教授經典哲學文集新版重出,將「老莊的智慧」講座整理成書後,增加許多提問,閱讀起來輕鬆有趣。
他自己大概不覺得,任何人聽了或看了他所做的事,也要咋舌,林建國的毅力和持續的精神,教人深深地感動。 這是一本很硬的書嗎?林建國稱之謂「哲學史上的高峰之作」,他認為叔本華結合了東西兩方面思想精神,但他坦率的指出,所遺憾的是它不能包括中國的精神。因為叔本華不曾有機會接觸這個至大中庸的哲學。 ...
本書是賴俊雄教授為華語文學界所撰寫的專著。縱論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的理論現象、大師巨作,以及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方向。賴教授是臺灣英美文學領軍者之一,致力理論研究多年,在新作裡他不僅介紹晚近西方學界眾聲喧譁的流派,同時思考立足臺灣的我們與世界理論對話的可能。……此書可謂多年來僅見的大型...
第一本,以經濟學視野探討台灣傳統宗教信仰 精闢剖析,信徒與宮廟、寺院之間的商業活動 大膽闡釋,香火鼎盛宮廟背後的信徒消費行為 從台灣人的拜拜行為 看廟口夯經濟! 安太歲為何不能報稅? 愈窮的人為何捐香油錢愈多? ...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為「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判斷力批判」,具有連結前兩個批判從而完成純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和意義。如果我們把「目的判斷力批判」和「審美判斷力批判」作一比較便會發現一個區別。在「審美」中,人意識到自己由於主體的內在可能性而與自由相關,在「目的」論裡,通過對終極目的的追尋,人進一步意識到自己作為世界的終極目的只能是服從道德的人,因而在本體上與道德律相關。康德認為,自由和道德律是互為前提的:只有出於自由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也只有服從道德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康德向來認為一切形而上學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人的塵世生活的問題。作為現象的感性的人固然不能成為論證的可靠根據,但作為本體的超驗的人也是抽象的、無從認識的,而只有介於兩者之間聯繫著它們的那個媒介,才真正是康德整個先驗人類學研究的核心,這就是「自由」的理念。審美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認識的必然性的統一問題,目的判斷力批判解決了自由與道德必然性的統一問題,因而這兩種自由與必然的統一都在人的塵世生活中找到經驗的表現,而人的自由也就成為一種「事實」(Tatsache),只有通過它,現象的人才顯出背後有超驗的人的本體,同時也為道德神學、上帝提供了唯一可能的「實踐上的認其為真」。
作者/譯者/繪者簡介
作者: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者:鄧曉芒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市人,1982年獲武大哲學系碩士學位,現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哲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與楊祖陶合著)、《冥河的擺渡者——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意境》等,譯有康德《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康德三大批判精粹》(與楊祖陶合譯)、胡塞爾《經驗與判斷》等;發表論文百餘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