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款待客人」,你心裡面浮現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呢?
是否如同書中前言在點題時所說的:「是邀請他們共進晚餐,讓他們在飯桌上有一個位置」;或是像我一樣:「是要在都預備好、整理好之後,才覺得這是自己所能給予他人的最好款待」?
這些的確都是「款待」的部分面向,但是這本書揭開了更多關於「款待」的深刻意涵與多面貌。
故事從女兒著手整理逝世於意外中的母親,所遺留的各種手記文字作為開始,逐步地展開這個家庭、直至整個機構對於「款待」的理解與各種實踐。
上帝每一天都在用祂的「話語」敲我們的心門,而且從來沒有停止過,甚至是在我們都還不認識祂的時候,仍舊持續地在對我們說話,祂樂意與我們互動。 只是,我們跟上帝之間總是「單向」的──「祂講,我們聽」、「祂講,我們沒聽到」或者「祂講,我們沒在聽」。 然而,互動應該是有來有往、是「雙向」的──祂渴望也聽見我...
心之所愛,比腦中所知,更加重要;心雖然很抽象,但會具體呈現在所愛的人事物上,那就是我們的欲望。《欲望的門訓》指出,基督徒可以藉由教會的崇拜與禮儀,讓內心的欲望恢復到正確的方向。
本書從聖經的角度,讚嘆上帝救贖我們的偉大故事,並汲取教會歷史數千年的智慧,聆聽世界各地的聲音,從使命目標、信息傳揚、教導與學習者、實踐策略等部分,反思福音派教會教育事工的危機與轉機;也特別強調,基督教教育事工,應當以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福音為核心。同時,教會教育事工應注重群體性,因為信仰是歷世歷代所有基...
MD:Missional Discipleship 「使命門徒」:與耶穌建立一生之久的跟隨關係,參與在上帝國度的宣教行動裡。 在「我世代」和「躺平世代」裡, 跟隨耶穌的「使命門徒」,如何熱血不厭世?
本書是作者司傑恩繼「門徒造就系列」三部曲後,意外發現失落的一塊拼圖。這段發現源於他自身歷經一段靈性低潮之路。那段日子在外界眼中可謂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但他卻迎接一場來自心靈的風暴,承受內心的空缺與喜樂的遺失。而這其實是出於靈魂的吶喊。
時代風氣流轉、教會生態不停變化,但關顧輔導,一直都不容易! 放眼教會,本以為是亂世中相對寧靜祥和的地方, 但仔細聽,卻傳來一聲聲傷者的呻吟!
揮別恐懼,找回愛的印記,進行一趟住到愛裡的屬靈遷移。 儘管生命的恐懼層出不窮,靠著神的愛,我們卻能撥雲見日,找到隱藏在恐懼背後的希望。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 是要開創神的新創造及嶄新的為人方式。 祂將古代猶太教和異教追求「正確行為」的真實洞見, 置於新的根基上; 並啟動重塑人類的企畫: 讓人的心靈得以被潔淨、軟化, 並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得著改變, 開始學習新發現的神國語言及行為。 神國就這樣進入這個世界, 賦予人們連亞里斯多德...
人類常是從自身出發來觀察與思考自然生態,用人類中心式的思維,加以盡情研究利用、宰制剝削。因此愛護自然的人起身呼籲,一方面捍衛自然生態的福祉,一方面卻又把人類批評得一無是處。這樣說來,萬物真的被造而平等,人類只是些微特別一點的生物嗎?甚至,人類在自然生態之中,只是偶然且可有可無的存在?
耶穌是天國的創始者,也是天國的化身;祂本身就是天國。 馬太福音可能是新約中最重要的一份文獻,因為在其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基督教的創始者,彌賽亞耶穌,祂的生出、生平、教導、死及復活,最有系統的記錄。 邁可‧格林表達了這本寫給猶太人的福音書,如何描述耶穌基督的生平及事工所彰顯的大能;祂所帶來...
「芥菜種的比喻,教導我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 「葡萄園的比喻,教導我們不可與人比較,要常存感恩?」 「十童女的比喻,教導我們不可懶惰,要常預備主的再來?」 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信徒來說,比喻一點都不陌生。或許在讀經或靈修中,經常都會讀到。耶穌在馬太福音中,經常以比喻去解釋何謂天國,好使天國的...
我們為幫助窮人所做的努力,可能對彼此都造成傷害 ▌▌▌███ 貧窮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議題,因為錯誤的假設可能導致造成傷害的策略。 本書以聖經為基礎,讓讀者明白何謂貧窮與如何扶貧, 學習如何在具有極大轉化能力的關係中,為這受傷的世界建造出有果效的事工。
本書是司傑恩(James Bryan Smith)「門徒造就系列」第三部曲。「真正的社會行動者,是那些在日常的人際關係中,按著耶穌門徒的身分而活的人。」人們帶著自己的國度與他人的國度相遇,時而是善意的連結,有時卻是衝突、甚至撕裂的。然而,基督徒的每個關係、每個行動都應當受到門徒身分的影響,在生命內裡...
斯托得牧師提醒我們,一個清晰簡單的原則就是:得罪誰,就向誰認罪。肢體間認罪後所蒙的赦免,正說明了肢體間團契關係的修復與和好。讓我們跟隨斯托得牧師,重新思想認罪、赦免、和好之間的關係。
『朝聖之詩』又叫『上行之詩』或『登階之詩』,顧名思義是在拾級而上,步步接近耶路撒冷聖殿的途中,朝聖客們所唱的詩篇。在考古挖掘的朝聖古道中,也發現緜延而上的石階偶爾會出現一個大平臺,讓人揣測是讓朝聖客可以短暫停留,一起禱告、唱詩的地方。
★亞馬遜網站讀者4.7顆星好評推薦 看似忙碌的牧者,其實不是委身的象徵,而是背叛的徵兆; 它不代表忠心,而是變節。 :: 畢德生安息年的收成之作。 畢德生思想「牧師」身分的本質(不忙碌的、具顛覆性的、具終末觀的), 檢視牧師步下主日講台後其他六天的工作重心(治癒靈魂), 竭力對抗世俗文化對牧者的...
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苦痛?大多數人有個誤會,以為在患難中惟一重要的事,就是盡快解除箇中苦痛。我們都千方百計地逃離苦痛!但當我們學會經歷患難,而不是避開患難,就能以另一種態度迎見患難。 本書告訴你五個舞步,讓你的生命植根於上帝。這些舞步不能消除你的苦痛,也不意味你可以期望不再經歷死蔭幽谷。不過,這些上帝...
為了陪伴妻子孩子在異域工作與生活, 小老百姓神學家勇敢放棄生活舒適圈,展開北美新生活探險! 但是,當固定薪水不再、過往種種肯定逐一淡去, 如何不看自己是失意的魯蛇,而是神手中正在創造的傑作, 就成了最真實的挑戰──
你和另一半的婚姻狀態是——只是公事公辦?只是夜間部的同學?不想回家?聖靈非常希望能參與、珍愛、呵護你倆的親密關係?作者夫婦分享藉由教導、活動、工具邀請聖靈來幫助、醫治和恢復,與聖靈同行才能真正心心相印……
在一個疏離與脫離肉身的世代,基督的身體必須要更全方位地擁抱一份更整全、有血有肉的信仰,一種把耶穌道成肉身風格真實映照顯明的生活方式。
關於呼召的問題百百種,各種說法、見證莫衷一是。當我們期待回到聖經,尋找問題的答案時,卻可能遇上另一個問題──錯解聖經中的呼召,將常聽到的說法當作真理。有鑑於此,聖經學者曾思瀚寫下了《被誤解的呼召》,華人教會第一本詳盡詮釋呼召經文的著作。
基督教教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在於定義的困難,也不在於內容的複雜,更多是在於其範圍的廣泛,信仰群體成長的過程漫長,以及每個時代學習模式不斷的演變,基督教教育的方式和管道需要適時的更新調整,保持靈活度的主要祕訣在於熟悉基督教教育本身的基礎,其最終的目的、過程、方法、管道、困難、對象、場景等等。
用五個關鍵詞彙,重塑牧者的身分: #管家 #報信使者 #見證人 #父親 #僕人 斯托得牧師忠於聖經的根基,從聖經挖掘出「讓全人生命更新的力量」,以新約當中的五個關鍵角色,描繪出世界在等待的牧者樣貌。
在寂寞和孤單已經到達前所未有程度的世代,對基督徒而言,再也沒有比擁抱對於款待的操練更為重要的事了。對很多人而言,「款待」已是失傳的藝術──一個我們已經忘記、忽視或扭曲到無法辨識的習慣。「物質生活的舒適」和「個人主義的氾濫」會讓人覺得操練款待是不實際的期待,並有著無法克服的巨大壓力。
但,款待的操練,有無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簡單卻更深刻」呢?
簡單地從準備蔬食到熱情地歡迎陌生人,米蘭達.哈里斯和她的女兒喬.斯溫尼(本書的共同作者),重新定義了「款待」在現今的意義。她們運用聖經的啟示和自身深厚的經驗(特別是在A Rocha家族中)向人們發出了一個欣然接受他人愛心和善意的溫暖邀約。款待不需要烹飪技巧或成套相配的餐具,甚至不需要自己的家;真正的款待歡迎不完美和混亂,是一個令人感受到歸屬感並被接納的地方。
按著一頓餐食的進展,從開始計劃直到每位客人都離開的那一刻,《一同坐席》暖心地邀請人們進入一種細心預備食物、共享美食和有意義對話的生活。
「……這本書卻重新定義了我們對款待的理解:一同坐席轉化為對他人進入我們生命的歡迎,不論我們自己是多麼地混亂和疲憊。我們學到:一頓迎賓餐點可以是九道菜的晚宴,也可以是在火車上和陌生人分享的一杯咖啡,或是臥室裡為客人插上的鮮花。與我們一同坐席的人不僅包括我們喜歡花時間共進晚餐的老朋友,也包括突然出現的學生們和需要關心又難搞的人。所有人都被贈予了一份被傾聽的禮物和飽含愛的歡迎。」(取自前言)
「貝蒂在週日的兒童主日學幫忙……我們從未受邀去她的家。只知道她長年住在她幼教學校裡的一處。當我們收到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邀請,我們於約定好的時間在學校大門口見到了她。她帶我們走過操場,到了一棟校舍,經過陰暗的走廊、上了兩層樓後,到了一層看起來是專門收納損壞教具和清潔用具的地方。她終於停在一扇門前,從口袋裡掏出了串鑰匙,我們靜默地站了一會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擠著一張單人床的小房間:有一個抽屜櫃、一張扶手椅,還有堆高到天花板的塑膠儲物盒。在房間另一角的桌上有個微波爐和一疊盤子,馬克杯和餐具歪斜地擱在上方,旁邊地板上還有一個電熱水壺……這就是貝蒂過去近二十年的家。我們四個人坐在她的床邊……她準備了一頓令女孩們瞠目結舌的大餐:糖霜麵包、蘋果酥派、一包包洋芋片、迷你英式香腸、冷比薩和櫻桃小番茄。食物源源不絕而來,遠超過我們能吃的份量。她從椅子上搬下一個洗衣籃,對這個成功的派對露出滿意的微笑。這是我曾接受過最感動、最大方的款待之一。我可以想像她需要有多大的勇氣來向我們揭露她簡陋真實的生活,這令我永生難忘……」(取自第四章)
作者簡介
米蘭達.哈里斯(Miranda Harris)
【A Rocha】(磐石中心)國際基督教生態保育團體的聯合創始人。她與彼得(Peter Harris)結婚,育有四個孩子和八個孫子。米蘭達喜歡接待不斷擴大的A Rocha大家庭,並以其多產的信件寫作、獨具魅力的溝通風格,能與遇到的任何人建立深入關係而聞名。這是她的第一本書,是在她離世之後由女兒合作出版。
喬.斯溫尼(Jo Swinney)
米蘭達的長女,也是她兩個孫輩的母親。喬在20多歲時寫了她的第一本書,此後也持續撰寫和編輯書籍、文章和聖經註釋。她繼承了母親對款待、食物和賞賜這一切美好祝福之上帝的熱愛。
譯者簡介
黃欣潔
第四代基督徒,在台灣完成九年國教,高中時全家移民到紐西蘭。在南半球完成學業後,在海內外金融業工作了七年,最後定居台灣、建立家庭。長子出生後開始全職媽媽的生涯,但因為閒不下來,所以好像比上下班還忙。
寫過文章、常當主持人、演過舞台劇、辦私人旅遊團、有叫賣的天分;喜歡創作、手作、繪畫、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熱愛美食、旅行、插花種植物及登山涉水。必須去大自然充電,天氣好的話就沒辦法待在家,需要說話才能思考,享受群體生活、愛好分享。
育有青少年和大兒童,共二男一女。現任台北101教會執事、兒童主日學校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