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傳統研究方式,探討唐代中國醫療的經典作品★
本書從國家、信仰兩大方向切入,綜觀南北朝至唐代醫學發展的多元面向,剖析唐代官方對於醫學的推動與利用,以及唐代醫學與宗教的密切關係。作者並運用新出土文獻、墓誌銘、文章詩歌、宗教資料等,拓展唐代醫療史研究的視野與可能。
【提升中醫學層次必讀之書】 繼《思考中醫》後,又一套厚積薄發、令人耳目一新之作 通俗易懂,講解中醫藥與易、道、象領域相關之精髓,讓讀者可以更瞭解中醫的知識與內容 探究中醫的真諦,尋回中醫的精神內核(元神) 藏象、經絡象、病邪象、藥象、方象…… 層層還原中醫萬千真象
一場古代傳統中醫理念和現代思維方式的對話 回到唐宋之前的經典 吸取傳統醫學的靈髓 探索最重要的「神」與「氣」 從《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出發, 論及診斷四大步驟、本草藥物和方劑的運用、針刺原則等。
提高「神」的穩定、清晰,「氣」的充足、平衡, 就能達到心身和諧、調治疾病的目的 心身疾病的第一階段,是內在開始有某種程度的封閉 只要最內在的這一層封閉能打開,就有機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最終痊癒。
身體與情緒會彼此影響,相互共振。 當情緒過度累積, 就會沿著經絡循行路線尋找出口。 每個人都有 12 經絡人格, 它們就像身心共振地圖的導航系統, 為我們解密情緒和健康的關係。
心靜了,氣就順! 氣順了,病不來! 《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蔡璧名老師首度為您揭開醫道經典《黃帝內經》的奧秘,教您運用道家與醫家的智慧,尋找人生追求與心神體況的解答!
熱銷兩萬本重裝改版 全新增訂‧中醫防疫新思惟 講求虛實寒熱、動態平衡的中和之治 從中醫典籍洞鑒疫情病機和傳染途徑 化疫情危機為健康轉機 最適合台灣濕熱氣候的觀察與叮嚀 41個奇症,解答似是而非的養生迷思 掌握自我體質、對證調養
本書圍繞自調機能提出三大養生要領:減少不良情緒對自調機能的干擾、減少自調機能的無端耗損、激發自調機能的活力。找出根本原因,以適當的方法調和,啟動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自調機能,轉化為健康的守護神。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廈指定傳人,首度出書 ★適合中醫愛好者,更值得臨床中醫師和中醫學生閱讀、借鑑!
「中醫非但不過時,某些觀念甚至走在時代尖端」 名醫杜李威娓娓告白,你早該知道的中醫思維 破除迷思、釐清原理,直視中醫世界核心 中醫觀察的本體在於「病人」,而不是在「病原體」, 不只解決生理病痛,身心交互影響的問題都包辦
兩位醫生,和兩個不同的生命。一個他,只能想著科舉及第,獲取功名;另一個他,早已在文人圈中聲譽崇隆,備受敬重。兩個看似悖反的生命故事,卻一同帶我們進入另一個時空裡,複雜而多樣的醫療情境。
★跳脫傳統研究方式,探討唐代中國醫療的經典作品★
中國醫學發展至唐代,繼承了南北朝以來的遺產,完成中國第一本官修醫書,呈現出吸收、整合的特色。然而,醫學雖受惠於官方不遺餘力的推動,卻不無避免的,也造成皇權對醫學的介入與控制,上位者威嚇將官員貶至醫療落後的嶺南,用以掌控人臣的生死命運;始料未及的是,遭貶官員為求保命自製的醫療小書,竟意外促進南方醫學的整體發展。
此外,信仰與醫學自古關聯密切,唐代許多醫療現象的內涵,仍未脫宗教的範疇。今日我們或許難以想像:玄妙的「咒禁」是官方醫療機構明確可用的治療方法?疾疫被歸因是「瘧鬼」所導致?乃至長生丹藥、梵文咒術、符籙軌儀,無一不是佛、道兩教在唐代醫學發展中相互交流競爭的證明。
本書從國家、信仰兩大方向切入,綜觀南北朝至唐代醫學發展的多元面向,剖析唐代官方對於醫學的推動與利用,以及唐代醫學與宗教的密切關係。作者並運用新出土文獻、墓誌銘、文章詩歌、宗教資料等,拓展唐代醫療史研究的視野與可能。
作者簡介:
范家偉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獲一級榮譽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目前研究興趣主要為宋元時期醫學史、血吸蟲病防治史,並曾在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