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東南亞
★ 窺見東南亞諸國燦爛多樣的面目
★ 東南亞十一國真實面貌
同為臨海島嶼,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是如此靠近,又是如此遙遠。
儘管地理位置緊密相鄰,台灣人們對當地人民的認識,卻十分有限。
若非近年來社會熱議的新南向政策,以及新住民和東南亞移工的增加,讓我們有機會從產業與文化面,窺見東南亞諸國燦爛多樣的面目,這島嶼和島嶼之間的交會,不知還要再等多久?
國外的教育比較優質? 國外的學生比較厲害? 如何追趕日新月異的科技,在資訊的洪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跨國專訪新世代精神領袖湯舒雯…等 集結超過50國家,20位以上新世代作者,在海外求學、求職的真事故事。
「自由」的代價很高, 對於台灣的兒女尤其如此。 家庭的牽絆、傳統的束縛還有對父母親無形的虧欠感,是每個遊女與遊子面對的沉重課題 我們的行囊裡有夢想、有試煉、有掙扎也有解脫。 其實,我們不回家,我們在回家的路上.. 延續《世界教我的一堂課》神換日線持續推出台灣年輕人勇敢跨出世界的人生故事 ...
推力與拉力:越年輕、高學歷,越想「向外找出路」 「人才外流」、「人才危機」、「台勞輸出」、「青年出走」、「菲律賓化」......一行行聳動的標題,近年來不斷佔據各大媒體顯著的版面,像是在警示著台灣人力空洞化的危機,又像是在責怪台灣的年輕世代:為何拋下家鄉,遠走高飛? 但,如果說今日世界是...
一生必去一次的壯遊提案 遍佈全球 24位作者 N個親身探索 未知之境的真實故事 從以色列、杜拜、非洲到南極,前進未知領域的生命體驗
不浪漫的歐洲生存指南 ★ 歐洲不浪漫? ★ 非典型歐洲觀 ★ 顛覆你對歐洲的既定印象 二戰後,歐洲經濟一度蓬勃發展,歐盟的成立更開創一片前景燦爛;但隨著經濟的衰退、右翼絕起、移民爭議不斷,歐盟定位搖擺未明 歐洲各國如何面對各自的危機與轉機?身為一個在地的他者,又該如何在一座座文化豐...
異鄉人的「天堂路」:你不知道的美洲 ★ 換日線第一本「零網路文章」的季刊 ★ 美洲不只有美國 『天堂路』並非通往天堂的唯一坦途,而是一條追尋理想生活的漫漫長路。 當我們走向世界,成為「異鄉人」之時,將可能以怎樣的視野觀看他鄉。
台日韓青年的世代之聲 台灣的「厭世代」、日本的「寬鬆世代」,與韓國的「全拋世代」── 新興名詞的誕生,象徵了來自不同國度的青年們,出社會後面臨到的相似困境; 所幸,不管大環境有多麼窘迫,仍有一群不願意被「大人們」輕易貼標的年輕人,在夢想的旅途上勇往直前! *電子書無附電影兌換序號
近年來,台灣面臨諸多挑戰,13億人口的大陸市場,被不少人視為跳板,不論是社會新鮮人、職場老鳥,還是擁有證照的專業人士,經常會問自己:我該不該去大陸?然而,不論你是否前往大陸發展,在這股趨勢浪潮下,你都不得不提前做功課、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請跟著《遠見》,一起洞悉台灣人的機會與挑戰!
深入臉書總部 比你還懂你,下個十年「情感商機」最夯 AI聊天機器人、社交VR、連網無人機 推動佐伯格3大夢想的 頭號戰將獨家專訪 當蘋果光環褪色, 臉書竟被華爾街點名最有接班相! 因為臉書創辦人佐伯格眼中的未來, 將左右全球17億人未來的互動方式。
區塊鍊活用指南 重要性媲美網路問世! Google、臉書、亞馬遜搶布局 網路解放「資訊」,區塊鏈則解放「價值」 企業牛肉在哪、上班族往哪走》2指標、4模式,教你布局新財富世界
從台灣出發,循著季風與潮汐,來到不遠的東南亞11 國,看這些熱帶島國的子民們,
如何從歷史的浪花中乘勢而起,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而台灣的年輕人們,又用什麼樣的創意與努力,與東南亞朋友們,展開新世代的島嶼對話......
【搶先試閱】
摩托車車隊的引擎聲響起,十來個人就這樣,浩浩蕩蕩沿著山徑前行,一頭鑽入雨林深處。崎嶇不平的路面,讓大夥佩掛在腰間的開山刀、鐵鋸和鐮刀不斷顫抖。
那年我隨著一個研究計畫,在距離吉隆坡不遠的郊山地區進行短期的田野調查,訪談題材聚焦在客家人民間信仰和聚落發展。一個台灣來的學者,帶著我和另外一名大學生在村莊進行東南亞客家文化相關的採訪,大概讓當地人也覺得相當新奇。
耳聞客家先人陳亞泉葬身在附近的山上,老師決定不妨上山找找看。人們說,陳亞泉和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兩人亦敵亦友,分別來自廣東省嘉應州和惠州。人們還說,19 世紀中,葉亞來受英國殖民者封為「華人甲必丹」(Kapitan Cina)統轄吉隆坡,而陳亞泉嫌棄吉隆坡地處低漥又不易防守,帶領數百部眾來到天然資源豐富的呀吃山。
不久後,吉隆坡蓬勃發展,成為馬來半島的首善之都。而陳亞泉的選擇,成了當地客家人茶餘飯後的津津樂道的奇聞軼事:就是他!寧願在交通不便的山坡地種榴槤、波羅蜜,卻沒看見吉隆坡的大好前程。
然而,陳亞泉的墳墓究竟確切在哪裡,村裡的人也不曉得。當地村長個性豪邁、樂於助人,在大街上所開設的餐廳總是擠滿了客人,店內飄出一陣陣燒臘和糯米雞的香氣、電視機大聲播放著香港或台灣的新聞。他聽聞尋找墳墓的提議,決定大方協助,號召一群村裡的中堅份子一同上山尋覓。經過一番打聽後,請來了自稱看過墳墓的老人指引去路,還請來山區部落幫忙種榴槤的原住民青年(orang asli)開路。
轟轟乍響的摩托車隊沿著山徑挺入,老師、學長和我3 個人,分別坐在不同的摩托車後座。到了山區高地,經過許多礦湖,像隕石坑一樣不規則點綴在地表上。這是過去開採錫礦留下來的痕跡,錫礦產業在馬來西亞從19 世紀初便在殖民勢力的推廣下茁壯。事實上,礦業聚落的分佈也標示者著客家人在南洋的足跡,不論是馬來半島的吉隆坡與雪蘭莪、印尼的邦加島、勿里洞島、乃至於婆羅洲西側的伸甸、山口洋,早期皆因為礦業的發展吸引大批客家移民──圍繞著南海的最南端。
我們來到礦湖區的邊緣,看見更高聳的雨林和通往山區礦坑的小路。大夥拋下摩托車沿著小路走,一路上舞弄著開山刀,擊退不斷進逼的植被。遇到陣雨,就用開山刀把芭蕉樹的葉子砍下來擋雨;遇到山蛭鑽到襪子裡,就拿出打火機把用力吸血的蟲子燒死,再撥到一旁。
然而,第一趟在雨林中的旅程,大夥卻無功而返。接下來幾天晚上大家聚集在大街上印度人開的茶店、或是巷口的穆斯林「嘛嘛檔」小吃攤(gerai mamak),擬定下一步的計畫。是要透過乩童詢問神明的指示呢?還是向耆老詢問更多意見?村長只說,陳亞泉的祖墳意義重大,一定要找到才行。不遠的東南亞十一國,
看這些熱帶島國的子民們,如何從歷史的浪花中乘勢而起,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更完整的內容請見《千面東南亞》 >>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