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的動詞是句子的心臟,它可以代表動作、狀態甚至決定時態。
十八世紀英國詩人Alexander Pope的詩裡面說:「犯錯乃人之常情。」(To err is human),我們在學習英文的路途上,總是經過好大一段囫圇吞棗的時期,用中文去理解英文,自己的母語反而造成了干擾, 其中動詞更是許多人學英文的罩門,中文同樣都是「拿」,英文的bring是拿來(come here with);take 則是反方向而行,就像是閩南語說的「提去」(gothere with);fetch則是指離開這裡,去那裡拿回來,兼具「來去」雙向;carry則沒有分來去的方向,強調「承載、攜帶」的意思,這些看似相去不遠,卻又截然不同的動詞,我們只要用一張圖就說清楚。...
...<< 一張圖搞懂 >> 專輯,希望縮短理解記憶的路徑,你腦中想到一件事,英文就浮現,單字不應該是令人痛苦的,是商業世界、時間空間、生活品味、最後回歸到自我的英語滋味,一天看一篇,700個單字一個月就能記得。...
一個一個記,不如一塊一塊看 介系詞規則想起來很複雜,但仔細算起來也只有150個。搞懂它最好的方法是——把它看做是「單字、片語」,以「字塊記憶」的方式加深印象...
...每次問人,你為什麼要學英文,幾乎都會聽到這個答案:「我怕自己講錯英文,沒有人告訴我。」 當然我們可以說,犯錯沒有關係,所有人包括native speaker都會犯錯。但這樣完全無助於人們 講英文時候的焦慮不安。於是,我們開始去找研究,為什麼我們講英文會犯錯,是「不習慣」還是「不知道」?是「文...
代名詞就像名詞的替身,代替句子中先前提過的名詞,避免相同的字被重複使用。以最常使用的人稱代名詞來說,許多人講英文經常He、She不分,或是明明該用I開頭,卻誤用成me,雖然聽得懂,但聽起來就像還在學說話的小朋友,句句充滿文法錯誤。 代名詞在英文的語言裡就是這樣時而扮演綠葉、時而扮演紅花,封面故事從主...
片語動詞到底困難在哪?原來片語動詞學不好不是沒道理,因為連老外自己也很苦惱。 大多數人在學片語動詞時,看到動詞便下意識忽略了後面的介系詞、副詞,然而這些細節隱含著「動作」和「空間」的關聯。「片語動詞」比起「單字動詞」更強調動作發生的瞬間,既有畫面、方向,更有動能。 英文要好,不是單字必須越背越難,而...
...怎麼幫20歲的人、30歲的人、40歲的人,寫出一份屬於自己的精彩履歷,而且英文還同時變好?<<一張圖搞懂>>嘗試定義人從20到40歲,從青春到壯年,英語表達如何隨人生經驗淬鍊...
...一個人平均一天收發一百二十三封商業email,讀寫email可能是我們最常用英文的時候了,寫得不好或看不懂意思,不只自己折騰,還可能引起誤解,甚至釀成商業災難。 反過來想,專業、有效的 email,也可能一封信就把事情搞定,省去來來回回的 email、電話討論確認。一封英文Email寫半天、...
剛開始學英文,我們因為不習慣,很容易忽略動詞用得對不對,例如:業績成長該用grow (發展、成長) 而非grow up (長大),只有人才會grow up,合約書上「寫」什麼,應該用say而不是直譯成write。 為什麼我們學了這麼久的英文,卻經常用了好多含糊的動詞而不自知?答案是,我們多半太...
Email Writing 本期英語島的封面故事,很貼心地準備了針對台灣人寫英文信時可以參考的SOP跟正式用語。網路上眼花瞭亂的「3步驟寫好商業信」或是「商務信萬用模板」先放到一旁,有時候錯的不是文法,而是「中式想法」。差一點而已,你一定能寫出讓人想回覆的信。
本月封面故事《旅行研究所》整理出——意料之外能講英文暢遊的國家,像是有「地中海心臟」之稱的馬爾他、位於加勒比海的貝里斯、歐洲的新創基地葡萄牙,在Travel專欄也介紹了透過郵輪旅行的方式,只要打包一遍,就能造訪數個國家,旅途中,也不妨試著用過去式聊經驗、用現在式聊想法、用未來式聊展望,在新的地點用新...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擾:「學英文,一個單字的意思好像都不止一種,有時候意思相近就算了, 有時候卻又差了十萬八千里,搞到最後,越背越挫折。」如果你也深有同感,那你看完這本後會如久旱逢甘霖般的舒暢。
一張圖特輯,是我們實驗教學的成功案例之一,從學生對於介系詞的in-on-at混淆不清的案例,促使我們推敲出百萬人瘋傳的金字塔圖像,印證了視覺比語言文字有更強的情感聯結,最重要的是視覺圖像比乏味的文字更能進入大腦成為長期記憶。繼好評如潮的Visual Vocabulary後,這次再推出第二彈,集結地表最強的動詞用法 - 一張圖搞懂動詞。
英文的動詞是句子的心臟,它可以代表動作、狀態甚至決定時態。
十八世紀英國詩人Alexander Pope的詩裡面說:「犯錯乃人之常情。」(To err is human),我們在學習英文的路途上,總是經過好大一段囫圇吞棗的時期,用中文去理解英文,自己的母語反而造成了干擾, 其中動詞更是許多人學英文的罩門,中文同樣都是「拿」,英文的bring是拿來(come here with);take 則是反方向而行,就像是閩南語說的「提去」(gothere with);fetch則是指離開這裡,去那裡拿回來,兼具「來去」雙向;carry則沒有分來去的方向,強調「承載、攜帶」的意思,這些看似相去不遠,卻又截然不同的動詞,我們只要用一張圖就說清楚。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十年來,針對專業經理人的英文教學經驗中,發現這些高階經理人明明說起中文鏗鏘有力,講的英文卻是有氣無力,最後才發現關鍵的問題是他們講的英文動詞不精確,導致句子聽起來就像心律不整!
在這次推出的動詞特輯中,你會發現每一個動詞都是一個點,每一句用對動詞的句子是一條線,而每一條動詞線編織的故事,就是動詞面。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字字句句都可以感受到動詞的畫面與心跳聲。
"Don't say you're a writer if you're not writing. Even if you're writing, don't call yourself a writer. Say instead, 'I write.' It's the verb that's important, not the noun."
― Patti Digh, Creative Is a Verb: If You're Alive, You're Creative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