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採取性別觀點,強調從女性處境看待勞動的成果,連結再生產與生產勞動,藉由量化分析方式探討經濟、家庭與個人層面的勞動結果,以及其中的職業與性別差異。
台灣直到近年來,關於女性低階白領工作的勞動過程、身體和情緒勞動的操作、當代服務業與性╱別的期刊或專書論文才逐漸增加。這應是與大量互動式服務性質工作的興起,以及被認為符合女性特質、女性天生就會做的刻板認知有關。同時,服務性工作流動性高、偏向個人式的服務,也不如工廠內的勞工般較易凝聚集體意識和抗爭動力,...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這是2014年台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作用在個人身上,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個人所處的困境。」 這是社會學在處理社會現象的一把利刃,針對家庭、性別、政治、階級等各類型台灣社會現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