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一名,源自孟公屋村附近一條水坑。該水坑直通大海,而「坑口」位處於水坑的出口,故以之命名。 開埠初期,坑口居民仍以務農、捕魚為主。後來因為地利因素,坑口逐漸出現各種工、商業運作,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是「坑口墟」。時至今日,坑口墟也隨着社區變遷而消失,坑口的發展也越趨多元化。
本書兩位作者帶領學生,以2014年公佈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客家非遺項目:圍名歌、客家舞麒麟、製茶粿、紥花燈、西貢鹽田梓的曬鹽和主保瞻禮等串連,探討客家族群在香港數百年的傳承故事。通過田野考察,發掘新界鄉土的歷史滄桑,搶救歷史文化與集體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