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取名《蝴蝶一生花裏》,副題是「八百年前姜夔情詞探隱」。「蝴蝶一生花裏」,來自張玉田悼王碧山的《瑣窗寒》詞:「斷碧分山,空帘剩月,故人天外。香留酒殢,蝴蝶一生花裏。想如今、醉魂未醒,夜臺夢語秋聲碎。」這些話雖是痛悼碧山,但移贈姜夔,亦若合符節。 姜夔的詞作不多,有八十四首,但版本則夥,可見備受欣...
失去視力,相信對每一個人而言,都猶如晴天霹靂,可能有人只會埋怨上天對自己不公平,但本書作者卻能自強不息,以滿腔熱忱,為自己黑暗的世界添上繽紛的色彩。
香港白話文的出現,距今不到百年,而一個時代的面貌,往往只看重最具影響力的事項,故此,有不少非重要卻對文學有實質貢獻的作家,往往為人忽略。吾友許定銘最喜歡發掘這些作家的人和事,為他們發聲。這幾十年來,他每天都不停看書;看完了就寫,他寫的不叫書評,叫書話。 許定銘的書話,涵蓋面非常闊。他發掘了很多不為...
如果說本書的內容跟以前的論述有甚麼區別的話,那就是更多地關注近二十年來香港小說的生態,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在地情懷與社會歷史經驗、人情世態。文學是現實人生的藝術產物,是我們認識社會歷史的透視鏡。選擇以這面透鏡來審視「我城」,終究是為了更準確地解說此城的前世今生,言說她的人間故事與千百般生存況味。 除了...
本書是繼馬覺出版《馬覺詩選》(一九六七)、《寫在九七前︰馬覺詩選(二)》(一九九七)、《義裏混沌暗雷開》(二〇一五)之後第四本詩集。雖然本書未能趕及在詩人生前出版,但所有篇章除了「補遺」一節,均都由詩人於生前已編列妥當,從「一九六〇年代」開始,按時間順序輯錄。讀者可以從本詩集看到詩人一生的思想與情感...
★文學跨界文化、飲食文學、都市生活的最新研究! ★陳冠中、焦桐、蘇童跨地域頂級推薦! ★黃淑嫻專文提味! 飲食圍繞日常,當中文化最容易被忽略。蕭欣浩博士花十年時間,研究香港飲食文學及文化,探討飲食的相關課題,結集成《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本書題材從古代的甲骨文、蘇軾的詩文...
今天我們的時代病了,病得變了型、病得支離破碎。以前熟悉的人、事和物全都變得陌生,怒火焚燒全城,城市的人惶恐終日,卻又走投無路。 我們今天的時代病,不過是歷史的循環,不同時代的作家──蕭紅、張愛玲、陳之藩、陳染等,他們都一一受過感染。 蕭紅和張愛玲的時代病,是源自家庭對她們女性身分的傷害,兩者都逃...
本書收錄慕容羽軍生前探討香港文學的篇章,除了專門討論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香港文藝刊物的歷史之外,更以親歷者的角度暢談長期參與本地文藝期刊的種種點滴。本書更收錄作者專門談論個別本地作家的文章,例如:碧侶、俊人、司馬璐、徐速、侶倫、葉靈鳳、張弓、林適存、李輝英、徐訏、曹聚仁、陳潞、胡蘭成、張愛玲、徐訏等等...
本書旨在向同仁後進展示海內外知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及人格風采,為學界積存珍貴資料。 本書共收錄了二十四篇別開生面的學林耆宿訪談錄,範疇包括了中國古典文學、古代思想、世華文學、俄蘇文學、比較文學等。 學者們現身說法,不僅示以研究「金針」,也分享生活「玉屑」,內容深入淺出,令讀者獲益匪淺。
「坑口」一名,源自孟公屋村附近一條水坑。該水坑直通大海,而「坑口」位處於水坑的出口,故以之命名。 開埠初期,坑口居民仍以務農、捕魚為主。後來因為地利因素,坑口逐漸出現各種工、商業運作,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必定是「坑口墟」。時至今日,坑口墟也隨着社區變遷而消失,坑口的發展也越趨多元化。
★知名本地電影人黃國兆橫跨四十年電影評論 影評涵蓋法國、日本、印度、韓國等大型影展。從文本細讀,配合文化脈絡,解讀各地電影。 本書文章均是作者親赴歷年外地電影展,實地觀看參展電影時的評論鑒賞文字,地域涵蓋世界各地。可以說,在本地電影評論界中,很難找到另一位有如此資歷的電影人。本書既是微觀...
著名畫家廖小英自撰自繪,用平實樸素的筆調繪畫,搭配散文,憶述成長經歷的一節節片段,以圖文並呈當年香港的農村生活,讓讀者置身於其中,亦可感受到那調皮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