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富裕程度的提高,對優質蛋白質的需求日增,提供豐富水產 品且技術不斷進步的全球養殖漁業,發展已呈穩定增長趨勢。養殖產業的課題不只 要確保食安與美味新鮮,更進階至如何永續。從消費端經由溯源機制去省視產地、 生產方式、生產者等相關生產資訊,確保水產品盡力做到永續,提供「溯源」成為...
為利漁業資源永績,漁業署陸續展開刺網漁業禁漁區、刺網實名制與實施卸魚聲明等漁業政策及實施多項管理措施。包括對遠洋漁業提出2030年前達成遠洋漁業觀察員5%以上、卸魚漁獲檢查20%以上、調降遠洋小型鮪延繩釣漁船30%漁撈能力與收購200艘遠洋漁船等展望。對沿近海永續漁業的願景,亦拿出訂定刺網漁業禁漁區...
漁港是多功能的場域,提供漁船停泊、卸貨、船隻維護、補給的重要地點,也是漁獲物生產與加工的重要中心。隨著海洋觀光和休閒漁業的興起,漁港亦成為體驗漁業文化,參與漁業活動或享受海岸風 光的重要據點。 隨著時空的變遷和生活型態的改變,臺灣的漁港在功能和形態上也逐步調整。全臺共有220個漁港,幾十年來不斷...
在臺灣遠洋漁業的重鎮高雄前鎮漁港旁,漁業署的漁訓大樓和停泊於港邊的漁業訓練船「漁訓貳號」,長期以來肩負著我國漁船船員及幹部訓練及發證的任務,負責相關業務職掌的漁業署遠洋漁 業開發中心,也見證著數十年間臺灣遠洋漁業產業和勞動力的變遷。 1985年由農委會興建的漁訓大樓,當時為配合我國漁業科技發展以...
1979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簡稱CEDAW),並在1981年正式生效,其內容闡明男女平等享有一切經濟、社會、文化、公民和政治權利,締約國應採取立法及一切適當措施,消除對婦女之歧視,確保男女在教育、就業、保健、家庭、政治、法律、社會、經濟等各方面享有平等權利。我國亦將其國內...
為了推廣校園食魚文化,及扭轉外銷的產銷困境,農委會以6億經費執行「班班吃石斑」政策,要讓全國3千多所學校在營養午餐吃到石斑魚。此舉與石斑魚調整內外銷以加工凍儲、以及延養低利貸款等措施互相搭配,解決石斑魚產銷問題更累積了各部會、各級政府及加工處理、冷鏈、團膳業者的團體作戰實務經驗,也開展食魚教育新局。
不論時代如何前進,世事如何物換星移,「年年有餘」過年時一家人能團聚圍爐好好吃飯,仍是華人最珍視的傳統。主婦上傳統市場用五感挑選最有福氣的全魚,或是小資家庭運用網路電商一指購齊新穎的冷凍加工組合包,多元豐富的水產始終以營養美味陪伴著臺灣人過個好年。
四面環海的臺灣,東岸是廣闊的太平洋,有溫暖的黑潮洋流經過,形成各種洄游性魚類的漁場;西部海岸有來自北方的大陸南向沿岸流、北向黑潮支流,在四季季風的交會影響下,成為許多魚、貝類棲息繁殖的場所,臺灣可說先天即具備了發展海洋漁業的優良天然環境條件。 19世紀以前,臺灣漁業全屬沿岸漁業,農民半農半漁,...
近二年雖遭逢疫情帶來缺料缺工等衝擊,但政府在建置農漁冷鏈物流體系的腳步卻穩健向前,不僅升級既 有設備、新建冷鏈物流中心的動作持續,亦輔導產業再符合市場需求。在漁業署的政策中,冷鏈物流計畫 是硬體與軟體並重的「內外兼修」,為的是讓漁產品安全品質更提升,且穩定產銷調節,以促使整體產業 鏈升級。
少年小漁受邀到魚博士家裡享受豐盛的海鮮大餐,但是餐桌上的魚都是哪裡來的呢......? 讓我們跟著小漁和魚博士,展開永續養殖的歷險旅程吧! 繼去年出版《少年小漁的尋寶奇航記》電子書,漁業署今年除將該書配上對白,升級為有聲電子書外,2022年12月又再出版「少年小漁」系列的第二本電子故事繪本《少年小...
漁業公共建設是漁業長期發展的重要基礎,整體來說,漁業公共建設的範圍很大,涉及的層面也很廣,不論是漁港基礎建 設、產銷通路體系建置、養殖區環境營造,以及船員友善設施等等,從硬體的建設到軟體的整備,都包含在整體漁業公共建設的範疇。 在漁業長期發展策略上,漁業署推行多項相關計畫,如「漁業永續經營基礎建...
「水產養殖」與「漁村體驗」,看似截然不同的兩個主題,卻在近幾年的漁村毫無違和地調和在一起。越來越多的養殖青年帶著六級產業的觀念回鄉經營養殖產業,不僅翻轉了漁村,也為傳統養殖經濟產業鏈注入一股新生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為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環境所帶來的改變,進而維護我國糧食供應的安全,於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以下簡稱淨零排放辦公室),以統籌規劃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淨零排放路徑,並推動農業淨零排放等相關措施。
受惠於豐富地形與生態資源,臺灣各地發展了不同的娛樂漁業型態,目前臺灣東部是賞鯨 及生態觀光活動為主,北部及中部地區以海釣活動為主,南部及離島地區則以潛水和生態觀光活動為主。 目前娛樂漁業主要以既有的觀光、環境資源為發展起頭,例如鯨豚棲地、「消失中的國土」潟湖的特別景點,再從此賣點尋求當地其他...
臺灣得天獨厚,擁有漁業資源豐富多元的沿近海漁場,但全球漁業面臨著資源9成已完全開發或過度開發,漁獲量難再有增加,甚至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氣候變遷也改變了水溫、洋流等維持漁場平衡的條件,如何維護漁業資源仍是臺灣不能鬆懈的課題。 臺灣位處西太平洋東亞島弧的中樞,有黑潮、大陸沿岸流及南中國海暖流等三...
一向被人類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提供滋養也接納污染,但漁獲逐年下降已是明確警示,提醒人類不能再揮霍地球資源。然而海洋蘊含龐大的固碳能力,若落實循環經濟,這不僅是迎戰漁業的興榮存亡問題,更可能是扭轉氣候危機的關鍵一手。 在農委會攜手環保署提出眾多農業衍生物再利用政策的一年之後,不但有許多作...
臺灣擁有1,100餘艘遠洋漁船遠渡重洋,作業水域遍及世界三大洋區,漁業種類包含鮪延繩釣、鰹鮪圍網、魷釣(兼營秋刀魚)及拖網等四大類。其中延繩釣船與圍網船隊的實力讓臺灣成為世界鮪魚產業舉足輕重的一員,近年平均產量約80萬公噸,產值約438億元。 鮪魚這個全球最受歡迎魚種之一,成長、生殖、死亡、分...
要過年了!在享用一桌子豐盛的海鮮年菜時,除了歡慶團圓,也感謝背後參與生產的每一雙手,讓我們年年有魚。但你想過嗎?對於年夜飯餐桌上的那尾魚,我們的關心與了解,其實非常有限。 很多事已經不是未來,而是當下。有時改變只是一個轉念或小小的舉動,都可以讓世界更好。「永續海鮮」的議題也許尚不普遍,還在推廣...
近年臺灣遠洋漁業平均產量約80萬公噸,產值約438億元,不但分別佔我國漁業總產量約60%、總產值約50%,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規模。面對漁業資源減少、海上勞動權益受到重視,漁業署以對外積極參與國際、對內提出減船、合併與升級等措施,領著遠洋船隊穩健航向精實且永續。
漁業署首度編製的食魚教案電子繪本《少年小漁的尋寶奇航記》正式出刊!以國中小學童為主要推廣對象,「活化」運用近年漁業署授權取得之漁業歷史文化照片,同時,結合故事情節,以親民、童趣的方式推廣臺灣食魚教育,除了吸引學童更加認識漁業文化,也讓更多人透過電子繪本理解臺灣從過去到現在,每個時期漁人、漁場、漁文化...
為維護產銷調節及提升漁產價值,全臺生產地及消費地魚市場陸續展開升級,不僅要安全、衛生更持續追求更高品質。為了做好魚貨不落地及低溫物流及產銷資訊等改善,對加工廠、冷凍儲存廠、冷鏈物流 中心及周邊六級產業鏈等硬體設施的提升,漁業署能給的協助絕對不手軟,前提是各地魚市場經營者必須審視思考環境、條件與未來。...
漁港為漁船之家,更是海洋漁撈漁業基地,在漁業這個初級生產產業中,漁港一直是漁業生產、維繫漁民生計、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重要設施,因此許多漁村多以漁港為聚集發展中心。在離島或偏遠區域,漁港當然是漁村與外界社會連結 的交通基地,而東港、前鎮、南方澳等擁有大規模漁港的漁業都市,漁港更是當地經濟發展資金及勞...
自2015年起,漁業署以教育、陪伴、媒合資源、海外參訪學習等方法,輔導養殖漁業百大青農,培養出一批生力軍,以現代化、跨領域整合等創新,不但傳承更找出永續經營的新路。 不停問著青年漁民「你們需要什麼?」掌舵的漁業署政策隨著漁青的成長而積極回應,近年再將漁撈青年拉入陣,推動成立各區聯誼會加強異業合作。...
臺灣同心防疫一年多,美味水產保持穩定供應,滋養了全民的身心,背後為魚市、漁港、漁船整個產業的攜手努力,守住了邊境防疫與市場兩道難關。在防疫與紓困振興之間,政府祭出各種措施就盼能維護產業每一份子的生計、更穩定水產供貨的民生需求。 在對抗新冠肺炎的三級警戒中,各地漁港、魚市場及漁民各自遵守防疫規範...
臺灣各式水產品種類豐富,在飲食文化中,海鮮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資訊快速流通以及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抬頭,民眾不再只是關心「怎麼吃」,而是逐步關注野生海鮮的捕撈與供應流程,這也讓海洋生態標章成為全球自然資源管理的重要議題,不但為企業帶來象徵友善環境與生態保育的正面形象,民眾也能透過購買來支持友善...
電商蓬勃發展,生鮮產品也不斷上架參戰,生鮮、肉品、水產、蔬果到加工品等食材,動動手指即可送到,尤其疫情期間,宅配需求大增,各種多元靈活的新模式也陸續產生,然而如何保證這些食材在運送過程中的衛生與健康,也成各國產業的課題。 已預見電商快速發展趨勢,漁業署多方展開產業輔導或加強內外銷政策。在疫情的推波...
「行船走馬三分命」,說的就是漁民海上作業,因為天候變化莫測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而有著極高風險。討海人害怕的風急浪高等意外,往往說來就來,尤其遠洋漁船,一出港就是幾個月甚至數年,茫茫大海上,發生措手不及的海上意外事故該怎麼辦?了解海上急難救助的SOP可能是救命關鍵。 漁業通訊電台的傳訊通報,讓遠在...
臺灣不只有護國神山,更有護國神海!行政院去年推出「向海致敬」政策,引領國人親近海洋,長期投入海洋研究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前校長李國添認為,臺灣人的民族基因之中本就蘊含著進取的海洋精神,現在正是擺脫恐海 症,持續開創的時刻,向海致敬不僅是行為上的「進海」進行娛樂與明智利用,更是要有精神上的「近海」心態。...
都說「無魚不成席」,在年夜飯餐桌上,更少不了來一道「全魚」,這尾魚還不能吃完,象徵家中錢財豐庶有餘。過年不但要吃得好,還要取其涵義喜氣吉祥,例如鯧魚寓意鴻運昌盛、石斑魚表示時來運轉、午仔魚代表五福臨門。這些魚鮮美討喜,也承載著人們新年的美好祝願,傳承至今。 此時臺灣盛產的各種海味魚貨,更是適合應景...
學校午餐是推動食魚教育的起點,農委會自2017年開始推動學校午餐優先選用國產在地可追溯性食材政策,鼓勵學校午餐選用三章一Q國產生鮮食材,讓學童有機會吃到國產當令衛生水產品,喜歡且認同國產水產品,以引導進入家庭、融入生活,乃至擴展到整個社會,讓消費者的力量影響生產者,互相串連,共同實踐──吃對魚、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