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取代膠卷,手機變成攝錄機,電影不再專屬銀幕,那麼何謂好電影﹖ 12 位八十後新晉導演,以小製作、低成本闖入「獨立電影」世界。在有限的資金,小眾市場的生存形態下,他們往往與主流思想與創作方式背道而馳,在社會文化中割裂出一道獨特的風景。 《蜜糖不壞:華語 80 後導演訪談》乃作者走訪兩岸四地的...
置身芸芸眾多有關香港電影的著作之中,本書旨在研究香港主流電影中的非華人角色,這些角色佔有不少的幕前時間,且敘事呈現紛陳。作為首本如此廣泛研究和記錄非華人角色呈現的香港電影研究著作,本書同時以片目的形式,按時序記錄了1970年代至今在主流電影中出現的非華人角色。
藝評 X 策展 X 文化批判 四十年藝評之路,接地氣的藝術文化批判 一針刺進香港藝術界的問題核心 香港的藝評路走了四十年都仍是長路漫漫。
《哈哈鏡》聚焦在中國風起雲湧的1880至1930年代,分析中國都市主體如何與新興的視覺文化互動。本書所考察的媒體和視覺形式包括石版印刷、照片、廣告、電影和劇場表演。小市民主動投身這視覺文化,甘之如貽,渴望著現代性的承諾:給人帶來新奇、刺激和潮流。
已故學者張美君博士(1958–2015)專研香港文學與電影,她從膾炙人口的香港電影中,窺見對香港複雜而矛盾的情緒,洞悉作品和它產生的時代如何密不可分。
*貼心提醒:本書為固定版面格式 影展十年 走獨立之路──香港獨立電影節十年/受訪 崔允信 整理 譚以諾 獨立電影團體影意志停資事件「生意失敗」的前世今生/黃靜 個別到系列,回顧作互動:「獨立焦點」,獨立甚麼/張鐵樑 獨立、商業與社會 獨立過癮?主流罣礙?──談香港獨立與主流電影的交疊...
不要誤會基督教只有宣教的文字。 被讀者譽為「中國的遠滕周作」的上海基督教劇作家姜原來,在這個競爭至上、利己主義先行的年代裏,選擇以劇作的方式回應挑戰。作者透過精彩的劇情安排、人物設計,以及出色的文學手法,深刻地思考基督徒甚至普通人在中國社會的生存方式和人性,並處處呼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魯迅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