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知識分子家族的百年心路。 作者黃且圓女士生於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曾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她的祖父黃炎培先生,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是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的開創者,也是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和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始人。
過去幾十年我們除了不能忘記更應該反思。 這是一位延安老作家深廣的歷史反思。胡正先生擔任過山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曾培養和扶植了一大批青年作家,推動了文壇的“晉軍崛起”。
祖父與武昌解放路322號、窄巷子32號、大慈寺路23號…… 老宅子是慈祥的,她斑駁的牆壁上是一個個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 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老宅子,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邪惡如何將美麗鍛造成武器?極權主義藝術的魅惑從何而來? 1945年5月,在電台廣播瓦格納歌劇樂章《眾神的黃昏》的主旋律中,希特勒與納粹帝國走向了休止符。然而納粹美學遠沒有落幕。里芬斯塔爾的《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甚至變成了殿堂級的電影經典,讓那些偏愛史詩的導演們暗自模仿。  ...
崔永元: 找到一條讓自己生死與之的道路 1996年,《實話實說》主持人崔永元沉浸在一夜成名的興奮中。 2001年, 理想主義者崔永元身陷抑鬱症的折磨裡。 2012年, 準歷史學者崔永元對《人物》記者說,他找到了一條能夠讓自己生死與之的道路——口述歷史。他說,這讓他...
《傷痕與榮耀》講述的是一位經濟學家的人生故事,字裡行間也折射出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 1945年,哈佛博士生張培剛完成了畢業論文《農業與工業化》。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時隔40年後的20世紀80年代,這篇塵封的論文竟被他在中國的追隨者發掘出來,稱之為“發展經濟學”開山之作!...
2012年11月17日北京大學舉行百年講堂崑曲專場演出,結束時于丹應邀分享心得時,遭觀眾嗆聲轟下台。就這個事件,《人物》雜誌進行了專訪,於12 月號刊登封面故事《于丹:我不生氣,我想得通》。
加多寶和王老吉的涼茶之爭,官司不斷。從曾經合作愉快的蜜月期,到現在說不清道不明的口水戰,加多寶和王老吉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各為搶占市場拼盡全力。最終,誰能成最後的贏家?
"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一個恰當的關係,關切超過了恰當,就是冒犯" 她是央視記者,她說:敘述事實,而非評論。 她是清華副教授,她說:“使人困惑”,而非授人真理。 柴靜、劉瑜,她們交集很小,但都因為踐行自由精神而備受關注。
他30年間創作了200多首歌曲, 他的歌不斷被傳唱,成為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而他討厭被稱“音樂教父”,他要寫一些更有分量的歌,要在這個更快的世界用緩慢的創作頻率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