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藝術家寫給藝術家的情書,也是您認識20世紀初巴黎藝術氛圍的窗口。19、20世紀之交,集中在巴黎的藝術家,風格多采多姿,繪畫、攝影、小說、詩,百花齊放。作者以21封致藝術家與虛構人物的書信,抒發對那段藝術黃金年代的懷想、對藝術家的傾慕與評判,將海明威與費滋傑羅的時代風華,一字一句帶臨到您面前。
《陰翳禮讚》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件出發、談及藝術,乃至於山野飲食與甜點,引領讀者進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谷崎潤一郎創造出一種微觀的美學視野,從感官包容一切,細細品嘗平日難以得見的美麗景致。其觀察範圍之廣,無所不究。嘆賞古都幽暗的廁所帶給人的精神安定與風雅...
我滿腦子都是藝術,你要不要來一點?──顧爺 135萬粉絲都愛的藝術講堂 這一次,超譯大家最喜歡的印象派 整個時代都在變,藝術怎能一成不變!!! 打開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
◎你喜歡莫內哪幅畫?多數人愛《睡蓮》,其實莫內不管畫什麼,都在畫光線。 ◎孟克畫肖像一點也不像?《吶喊》的重點不是像不像,而是真的在吶喊! ◎一定要原創才是經典?模仿本身就是致敬,提香就是仿朋友畫裸女而出名。 ◎怎麼欣賞雕塑品?看羅丹的《沉思者》時別沉思,你得不停走動。 ...
ArtScape 由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 從戰爭、戰敗、回歸,走向戒嚴, 第一次以藝術的視野 完整述說二戰下臺灣人難言的時局 ‧ 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 政治、藝術與文化複雜難解 臺灣畫家如何以美術創作,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努力挺過戰爭與政治衝突帶來的各種棘手難題
作為一本改版增訂十一次的藝術寫作經典,此為繁體中文版首次在台灣出版。 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世界抒發自己對於藝術的觀點,但是對於讀者來說,該如何分辨與選讀一篇有觀點、有效益的文章?至於產業中的內容提供者又該怎麼生產出一篇符合觀眾需求、說服讀者理解與認同的文章? 本書提供讀者多個切實可行的寫作...
◎ 2022 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獎得主——蘇西.李Suzy Lee,創作心法首度全公開! ◎ 深入剖析《愛麗絲幻遊奇境》、《鏡子》、《海浪》、《影子》多部經典之創作過程。 ◎ 看Suzy Lee如何從發想到成書,把實體書的限制轉化為穿梭異空間的任意門! 本書宛如一場精彩絕妙的紙上圖畫書大師工...
從日裔語言學家之眼,以43個關鍵詞穿透日本的究極美學 沒有事物是永恆或無瑕的。 從出生到死亡、從醜陋到優雅、從殘缺到完美,生命的每一層次,都如實存在。 透過這種獨特的美感意識,那些既脆弱又殘缺的事物,最終都成為了美。
羅浮宮身世,叩人心弦卻鮮為人知 首本英語版完整歷史故事 ▎6段關鍵興建時期┼59個建築結構▎ ▎180+作品,500+人物,40萬個小故事,如百科全書式展開 ▎
侘(わび)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さび)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
攝影、電影、文學、哲學、左派思想……處處都閃現著他的靈光 德文原典直譯 ╳ 華文界最完整精確的班雅明精選集 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美學」不是一門學科,它不過是指認藝術的方式。 ◆ 藝術所展現的自由、無所求本身就是一種實現,而美感經驗可以讓人們於出神之剎那體會了解放的深刻意涵。 ◆ 藝術很「有用」,就是不能強求;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天空才是極限,但無論如何、無論何時何地,無法預期爆炸。
午夜巴黎計畫專頁:https://readmoo.com/block/174
☆午夜巴黎計畫第二章:「逗點文創」《我們的時代》、「一人出版」《富家子》。此外,再添新血「南方家園出版社」之《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完整呈現繽紛燦爛的藝術黃金年代。
☆從跨越時空的書信往返一窺藝術家的作品和生活!
☆別出新裁的創作,以談論藝術之名,行藝術創作之實!
☆2014年年底,萬勿錯過午夜巴黎計劃第三部曲完結篇:
日夜大對決 &《超譯海明威與費滋傑羅》
哲學家巴特曾說:我以談論文學的形式來創作文學。我想看看前人畫家如何活在當下創作美好--我大膽設想:我以說說藝術(的形式)來創作藝術,跳躍於不同時空,以汝之名、她或她的。
本書內容
本書內容以藝術為主要基調,透過書信形式,往返二十篇關於二十世紀初集中在巴黎的藝術家故事,包括了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裝飾藝術、分離派新藝術運動、未來主義、抽象主義、風格派、達達運動、超現實主義;由十九世紀末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以現代畫家之父塞尚始起,以印象主義女畫家莫里索結束。(印象主義的出現是一項解放,現代藝術之始)。
另外,起首第一篇為作者寫給愛麗絲.托克勒斯(Alice Toklas)的一封信。愛麗絲是知名編輯、作家葛楚.史妲(Gertrude Stein)的伴侶;史妲寫了一本《愛麗絲.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其實是寫自己和巴黎的故事。透過對愛麗絲的自我介紹和傾訴,藉此開啟了接下來的書信格式,也作為自序。作者由電影《午夜巴黎》說起二十世紀初在巴黎的種種,除了美術史的資訊外,更以自己的口吻和文字據實再現了許多藝術家的軼事和小故事。這之中想像的書信往返人物配對極有旨趣和深意,其中不乏為人所知的藝術家如塞尚、畢卡索、夏卡爾;攝影師多拉馬爾、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甚至更有神話中的勝利女神、作家吳爾芙小說中的虛構主角等等,取材人物從近代、歷史、神話到虛構皆有,透過重新書寫的創作概念,讓人一窺近代藝術史上最美好的年代。
作者簡介
羅婉儀
香港出生。在香港、義大利、英國修讀設計及藝術。從事藝術創作、寫作及教學工作。主要展覽包括在澳門和台北的個展《房間--一些有關繪畫痕跡的裝置和延伸》(A Room – Traces of Drawing, An Installation and Beyond, 2011)、在香港的巡迴個展《一個神話的追跡》(A Legend Sealed and Unsealed, 2003-2004)、在英國及蘇格蘭的三年巡迴聯展《萬里》(Ten Thousand Li – Chinese Infusion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2000-2002)、在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Big Draw Campaign(2002)。藝術作品收錄在《萬里》(Ten Thousand Li – Chinese Infusion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 2000)、Responses: Intercultural Drawing Practice (2001)、Good Foundations: Trusts & Foundations and the Ar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2007)、《牛雜》(Ox Magazine, 2012)、Island is Land – Hong Kong Ey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2013)等。
曾以筆名kts(kiss the spider)在香港《明報》〈星期日生活〉中的個人專欄〈文字.繪畫〉發表有關藝術與生活的文章;〈星期日生活〉是每逢周日隨報附送的一份三十多頁的增刊,旨在深入探討時事、社會現象、文化等議題。主要寫作有《一冊女書筆記──探尋中國湖南省江永縣上江墟鄉女書》(香港:新婦女協進會2003)、《房間》(澳門:牛房倉庫 2001);《文字繪畫》(香港:kubrick 2012)。現任教於澳門大學教育學院。
專文推薦
本書作者以不同時空、不同女性與藝術家的身分撰寫信件與回信,寫給二十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三○年代的藝術家,宛如葛楚德當年匯聚各方藝文精英的藝文沙龍。
--李梅齡/資深藝術媒體人
好評推薦
黃海鳴/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