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於香港《明報》世紀版開設之味無味集飲食專欄集結。紅酒達人楊子葆以優雅、雋永的文字,試圖讓人們了解,飲食的體驗並非始於食物碰觸到味蕾的那一刻,而是在料理上桌以前,那些讓它們顯得細緻誘人的氛圍、歷史、歲時和故事。
★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顧問──二毛最新力作! 二毛細數袁世凱、魯迅、譚延闓、張大千、于右任、王世襄、梅蘭芳、郁達夫、張愛玲、蔣介石等,十二位民國初年聞人雅士的私房菜,並透過他們的味蕾,重新認識那個風起雲湧的美味時代!
麻油雞、焢肉飯、燒肉粽,小米酒、竹筒飯、清粥小菜-這些美好的庶民日常吃食,其背後往往有著動人的故事,耐人尋味。美食家焦桐以數十種食物或食材的名稱作為關鍵字,嘗試一窺臺灣雜揉四海、包羅並蓄的文化面貌。從路邊攤到餐館,從九層塔到小米酒,臺灣人有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文化與在地土壤雜交而成的混血肚皮,世界上其...
從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的角度,深度介紹常見各類日式料理,再搭配由日本博物館提供的名家浮世繪,包括葛飾北齋、月岡芳年、歌川廣重、歌川國芳、勝川春亭、歌川豊國等人作品,透過畫作深入探索日本飲食今昔演變的歷史。
廚房的魔法來自科學,一切都不是祕密! 為何大鍋煮的紅燒肉好吃? 冷凍食材如何解凍才能維持鮮度? 哪一種油可以控制油溫不過火? 蝦如何烹調才會鮮脆? 放冰箱的水果為什麼也會壞? 從豬、牛、魚鮮到蔬菜、豆、米、麵等, 全面解答廚房中的迷思與困惑, 解析料理中的科學原理,找出問題的答案!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
本書為作者於香港《明報》世紀版開設之味無味集飲食專欄集結。紅酒達人楊子葆以優雅、雋永的文字,試圖讓人們了解,飲食的體驗並非始於食物碰觸到味蕾的那一刻,而是在料理上桌以前,那些讓它們顯得細緻誘人的氛圍、歷史、歲時和故事。並藉此帶領讀者細品法國料理的文化脈絡、歷史淵源等,使法國料理之所以為「法國」的元素。同時觀照到臺灣食材和飲食教育等面向,從飲食哲學與文化的角度,分享了一種由內而外的飲食體驗。
本書特色
★紅酒名家楊子葆以鑽研葡萄酒的態度,深入食材、菜式、點心、調味、美酒、臺灣特色、飲食教育與飲食哲學,教讀者填飽肚子,也飽足靈魂與品味。
★一種剛剛好的飲食哲學,於平凡事物中,追求深刻的飲食之道。
美好餐飲是一段不能暫停、無法倒帶的當下複雜經驗,更是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的交織共感。然而,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裡的「有味」,常常在另一個文化裡被認為「無味」。品味是文化,是被教育而來的,味與無味看似對立卻非關對錯,尤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作者簡介
楊子葆
一九六三年生於花蓮,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學院( ENPC )交通工程博士,曾經擔任巴黎公共運輸局(RATP)研發工程師。返臺後歷任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總工程師、新竹市副市長、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秘書長、中華民國駐法國代表、外交部政務次長、輔仁大學客座教授等職。現為中華航空公司空中用品供應處副總經理,台灣侍酒師協會(TSA)理事長。著有《可移動的文化饗宴》、《看不見的巴黎》、《捷運公共藝術拼圖》、《世界經典捷運建築》、《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葡萄酒文化密碼》、《葡萄酒文化想像》、《微醺之後,味蕾之間》、《葡萄酒ABC》等書。
陳郁秀(臺灣法國文化協會理事長)
喬艾爾(Joël,《菜市場裡的大廚》、《北歐廚神》作者)
焦 桐(飲食文化專家)
韓良露(知名飲食作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