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東方)長大、法國(西方)啟蒙、深信多元文化可以共同繁榮的他,到底會如何開拓飲食書寫新局?他說:「也許東拼西湊,也許東成西就,但『文明饗宴』與『東西靈魂對話』的美夢,始終是縈繞在這本書寫作過程中隱而不顯的低吟歌聲。」你,聽見了嗎?
★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顧問──二毛最新力作! 二毛細數袁世凱、魯迅、譚延闓、張大千、于右任、王世襄、梅蘭芳、郁達夫、張愛玲、蔣介石等,十二位民國初年聞人雅士的私房菜,並透過他們的味蕾,重新認識那個風起雲湧的美味時代!
麻油雞、焢肉飯、燒肉粽,小米酒、竹筒飯、清粥小菜-這些美好的庶民日常吃食,其背後往往有著動人的故事,耐人尋味。美食家焦桐以數十種食物或食材的名稱作為關鍵字,嘗試一窺臺灣雜揉四海、包羅並蓄的文化面貌。從路邊攤到餐館,從九層塔到小米酒,臺灣人有著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文化與在地土壤雜交而成的混血肚皮,世界上其...
從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的角度,深度介紹常見各類日式料理,再搭配由日本博物館提供的名家浮世繪,包括葛飾北齋、月岡芳年、歌川廣重、歌川國芳、勝川春亭、歌川豊國等人作品,透過畫作深入探索日本飲食今昔演變的歷史。
廚房的魔法來自科學,一切都不是祕密! 為何大鍋煮的紅燒肉好吃? 冷凍食材如何解凍才能維持鮮度? 哪一種油可以控制油溫不過火? 蝦如何烹調才會鮮脆? 放冰箱的水果為什麼也會壞? 從豬、牛、魚鮮到蔬菜、豆、米、麵等, 全面解答廚房中的迷思與困惑, 解析料理中的科學原理,找出問題的答案!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
焦桐:「這正是我所服膺的飲食書寫美學。」
趣而不媚俗、雅而不乏味;融東西飲食文化,喚醒「喫東西」靈魂
◆東西飲食文化的趣味
李白說:「天上地下,牡蠣獨尊」,但路易十八被叫做路易十蠔,又是什麼意思?
大家熟悉的羅宋湯,主材料甜菜還有什麼吃法?為何被法國人討厭?
各國菜餚在外交史上有超乎你想像的重要地位?
指稱為「野蠻人」的韃靼牛肉為何成為法國名菜?
德國豬腳常搭配的酸菜,其實是亞洲傳去的?
◆對「東西」的飲食哲思
欣賞葡萄酒一連串選酒、醒酒、搭配、品嘗、分享、詮釋種種儀式,不只為了矯揉造作,而是把這樣東西視為有靈魂的存在。「萬物皆有靈」(Tout ce qui existe recèle une âme.),是喫東西重要的認知。
「華人社群,基本上仍停留在一個以物質為中心的文化環境裡,不但對於物品抱持著消費主義的態度,甚至還有將人當成物看待的『物化』傾向。因為物是物、人也是物,既然都是具體可見的『物』,因此毋須溝通,遑論發掘……只要使用、消費與剝削、宰制即可。雖然從我們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發覺許多關於愛、利他以及深刻的心靈與行為,但誠實公允地說,周遭的基礎社會文化並不真正鼓勵將物、將葡萄酒放在與人平等地位來對待的態度與哲學。」
楊子葆對法國飲食文化的認識,起於念書時的「教父」。因為學業跟不上,學校斷定他不理解法國人的想法,因而派了一名將軍當他的教父。每週,楊子葆都要去將軍家吃飯,從如何用餐具、如何品酒,慢慢地,他才深刻體驗法國飲食文化的厚度。從一個略「仇富」、搞不懂為何吃飯要如此大費周章的花蓮小孩,到深深同理這個「將飲食放的比人還高」的文化的美食愛好者,東西潮流匯集在這一人。
在臺灣(東方)長大、法國(西方)啟蒙、深信多元文化可以共同繁榮的他,到底會如何開拓飲食書寫新局?他說:「也許東拼西湊,也許東成西就,但『文明饗宴』與『東西靈魂對話』的美夢,始終是縈繞在這本書寫作過程中隱而不顯的低吟歌聲。」你,聽見了嗎?
作者簡介
楊子葆
1963年生於花蓮,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學院(ENPC)交通工程博士,曾經擔任巴黎公共運輸局(RATP)研發工程師。返臺後歷任鼎漢國際工程顧問公司總工程師、新竹市副市長、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祕書長、中華民國駐法國代表、外交部政務次長、輔仁大學客座教授等職。現為中華航空公司空中用品供應處副總經理。著有《可移動的文化饗宴》、《看不見的巴黎》、《捷運公共藝術拼圖》、《世界經典捷運建築》、《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葡萄酒文化密碼》、《葡萄酒文化想像》、《微醺之後,味蕾之間》、《葡萄酒ABC》、《味無味集》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