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大眾化」一詞,隱含著以人民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因此「文藝大眾化」的思維很容易便與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樣的概念相結合。回顧殖民地的情境,橫流其上的殖民論述往往以貶抑、扭曲台灣人民與文化的價值作為象徵權力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能連結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些概念的「文藝大眾化」之思維,便可視為具備抵殖民之精神。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
認同,有那麼難嗎?無論是族群的、性別的...... 奇形怪狀的台灣歷史,慘絕人寰的愛慾重生 今年最駭人的小說 這是屬於女孩的必經之路嗎?這是屬於台灣的國族寓言嗎? 張亦絢長篇小說代表作
本書雖名為《豚》,然實際上是將一些光復前的文學作家作品匯集成冊,作者雖不如賴和等人的名聲響亮,但是對於台灣這片土地上的殷殷期盼與關懷都是相若的。 一共收錄《豚》(吳希聖)、《阿枝的故事》(克夫)、《擦鞋匠》(赤子)、《其山哥》(陳賜文)、《失敗》(自滔)、《老成黨》、《旋風》、《乳母》(一...
在詩人學者楊牧眼中,許地山和沈從文一樣,是五四以來最令人著迷的「說故事者」(story-teller),許地山編出來的故事,有「問題小說」的特色,在故事中揭露社會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許地山曾留學美、英,研究宗教、哲學、民俗學等,因此作品頗具宗教色彩,學養見識超過一般作家。他的小說富有傳奇色彩與...
「文藝大眾化」一詞,隱含著以人民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因此「文藝大眾化」的思維很容易便與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樣的概念相結合。回顧殖民地的情境,橫流其上的殖民論述往往以貶抑、扭曲台灣人民與文化的價值作為象徵權力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能連結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些概念的「文藝大眾化」之思維,便可視為具備抵殖民之精神。
「文藝大眾化」為一九三○年代台灣文壇最進步的文學話語,不論是左、右翼知識份子,甚或是新傳統主義者,都在「文藝大眾化」的基礎上對話、合作,或是論爭。當左翼知識份子、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盡皆到位之後,其文化思維的角力便形成了本書所謂的「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
本書由三種知識份子的立場出發,析論其各自的文學主張,並討論這樣的主張在殖民地的情境中,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效果。由此對於「文藝大眾化」的相關討論,無疑是在建構一部一九三○年代的文學思想史。
作者簡介
趙勳達
新北市板橋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日本)。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地球村美日語中心日語教師。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孫中山研究。著有《《台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6)、《狂飆時刻: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