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他創立了立基於菩薩戒的「相即共修團」。同年飛往美國、歐洲,為和平奔走,呼籲各國協助越南停戰。然而結果卻是分裂後的南北越政府都拒絕讓他回國,開始了一行禪師長達三十九年海外的生涯⋯⋯
本書即是這段動盪期間1962-1966年禪師親筆寫下的日誌,呈現了這位後來成為重要靈性導師年輕時敏銳易感的心靈。
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 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金言, 也將帶你擺脫焦慮風暴、生命備受鼓舞! 達賴喇嘛: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 瑞典最暢銷心靈書,連續三年獲獎不斷!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最動人的生命體悟 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
當我們活在當下,就是一個奇蹟。越南的寺廟都有一口大鐘,而一行禪師在法國所建立的梅村,也會定時敲起鐘聲。當鐘聲響起,就是大家停止手邊工作與思考,並專注於呼吸,讓身體回到自己的家的時候。回到當下可以體會到此刻的安詳,並讓內在感到平靜。這也是禪師一生所奉行的「將正念融入至日常生活」。
一行禪師寫給每一個想要修練自己,轉化內在的恐懼、憤怒與絕望的人 你有多久沒好好覺察自己在做什麼?你的身體時時處於緊張與不安? 你忙到忘了停下來看看自己與身邊的人? 現在,只要一個呼吸,你就可以回到自己,轉化內在的焦慮; 心息相依,身行安住,禪就在你的一呼一吸間。
住持數座寺院、在全球擁有上百個禪修中心,被譽為當代禪修大師的詠給・明就仁波切於2011年六月秘密出走,展開四年半被稱為「自我自殺任務」的遊方閉關。 故事從明就仁波切的溜出自己寺院的大門,朝向未知旅程的那晚開始。此舉的動機是想要拋開界定其人生的各種頭銜和地位,並探索自己存在的最深層、最隱藏面向。...
當一行禪師還是個小沙彌,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他如何修習佛法?佛法又是如何在他心中萌芽? 讓我們跟著禪師一起重回慈孝寺,領略生活的處處禪意,讓自己反璞歸真。
普林斯頓大學高評分公開課程! 第一本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與佛學的作品, 解析佛教推崇的靜坐,如何成為擁有清晰思慮和持久幸福的關鍵。
向生氣問好:呼氣,對它微笑;只要能如此照顧它,它就不再能控制我們,你必需覺知情緒只是情緒,它來了,停留一會兒便走了。 如果你不想生氣,就不要吃進憤怒……如此,我們就從生氣中解脫了……
─ 梅村修習正念的基礎經書 ─ 保持對呼吸的覺知,覺察內在糾結。 我們將會找到更深的寧靜、平和。 你是否還困在過往的悲傷記憶中? 對未來感到焦慮、恐懼? 對當下的自己感到惱怒與不安? 這都是我們對於自身的不確定感所造成的混亂。
我們常會陷入某種怒不可遏的情況,心靈與行為完全被嗔怒之火所控制,造成諸多苦難紛爭與暴力,還傷害了身邊所愛之人,而打破這一切惡性循環的出口,就是「安忍」!
佛法並非一套哲學、真理,而是一項工具, 幫助我們捨離所有概念,讓心靈完全自由。 佛陀的教誨,禪師的每一句話, 都在澆灌我們心中的美善種子。
當我們觀想自己為一顆樹,會體驗到樹木的希望和恐懼。 如果大地是你的身體,你能感受到她正在受苦…… 在人類即將走向集體覺醒的年代, 一行禪師警醒我們要如何以正念的覺知來面對大地之母。 ※本書初版書名為《正念擁抱地球:清淨心的修行》
你的心,是煤炭或鑽石? 痛苦時,你以為心像煤炭,黑暗、沈重又脆弱。其實,你的心像鑽石,透明、閃亮又堅不可摧,因為心的本質是空性、是佛性,煩惱只是暫時的遮障。 重點是:如何把煤炭還原成鑽石?
達賴喇嘛的弟子圖丹‧卻准比丘尼, 透過講說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 善用懺悔、依止、防護、對治四力淨化修心── 創造快樂之因,將違緣轉為道用、化煩惱為菩提; 避免痛苦之源,焦慮、恐懼和憂鬱亦將大為減少!
一行禪師著作中最優美及最展現他個人風格的作品
呈現了他播下卓越智慧種子的歷程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踏上心靈幽徑》作者
日記中記錄了多次身心轉化,證悟實相的時刻,讓人窺見到禪師悟道的真實歷程;也如實記錄日常生活,看到禪師幽默有趣、感情豐富細膩的一面
十六歲即出家修習佛學的一行禪師,卻在正值盛年的1960年代同時經受了內在靈性劇烈轉化及外在環境的急遽變動……
1950年代早期,這位年輕的比丘即積極獻身於越南佛教的更新工作上,包括撰寫文章、出版書籍、編輯雜誌,以推廣人道、統一佛教的理念。他也是最早在西貢的大學研讀非宗教學科的比丘之一。1955年越南陷入戰爭後,除了持續僧院裡的修行功課,一行禪師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進入鄉間,幫助因戰事而受苦的人民,透過這些行動,催生了「入世佛教」。1961年到美國,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宗教比較學,隔年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並研究佛學課程。1963年他返回越南,帶領同胞僧眾推動非暴力的和平運動,建立學校、醫療診所、協助重建村莊。1966年,他創立了立基於菩薩戒的「相即共修團」。同年再度飛往美國、歐洲,為和平奔走,呼籲各國協助越南停戰。然而結果卻是分裂後的南北越政府都拒絕讓他回國,開始了一行禪師長達三十九年海外的生涯⋯⋯(直至2005年才再度回到越南。)
本書即是這段動盪期間1962-1966年禪師親筆寫下的日誌,呈現了這位後來成為重要靈性導師年輕時敏銳易感的心靈。書中記錄多次身心轉化,證悟實相的時刻,讓我們得以窺見到禪師悟道的真實歷程。一行禪師也如實記錄他的日常生活,讓我們看到禪師喜於烹調、幽默有趣、感情豐富細膩的一面。閱讀其日記時,讓人感到親切,一如我們身邊的一名普通人,然而我們也同時從中感受到一個美好的靈魂:對國家的承擔、對人類的慈悲和愛,以及他的不同凡響的禪修體驗。
許多讀者認為《芬芳貝葉》一書是一行禪師著作中最令人喜愛、最具啟發性的一本。它讓讀者窺得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及行動家的心靈世界,以及在動盪的時代中如何有意識地完整活出自己。
*芬芳貝葉(Phuong Boi)的Phuong是指「芳香」、「稀有」或「珍貴」;Boi,貝葉是一種棕櫚葉(扇形棕櫚),在古代,佛陀的教導就書寫在貝葉上。一行禪師在一九五零年代末與幾位朋友在越南中部高原建立的靜修處,就命名為「芳貝庵」,也是在這裡,催生出了之後許多更新佛教的工作。
作者簡介 |
一行禪師
「我不知道還有誰比來自越南的這位溫和僧侶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馬丁.路德.金恩
1926年出生於越南中部,16歲在慈孝寺披剃出家,為臨濟法脈第42代傳人,後來赴美研究並教學。1960年代越戰期間,禪師秉持「佛教必須入世」的信念,以堅實的修行為基礎,以足夠的定力、智慧與慈悲救濟受戰火煎熬的眾生,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之後一直留在西方弘法,並定期到世界各地帶領禪修活動。
深受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小馬丁.路德.金恩推崇的一行禪師,於1967年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1982年,禪師在法國西南部建立了「梅村」禪修道場。1995年曾至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2011年再次受邀來台進行寶島諦聽之旅,包括在花博戶外會場的「百人花博自在行禪」。2018年12月返回越南祖庭慈孝寺定居。
一行禪師通曉越、英、法及中文,除了佛學論述之外,並著有詩集、小說、戲劇、傳記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著作已在台灣出版的有:《和好》、《生生基督世世佛》、《步步安樂行》、《橘子禪》、《與生命相約》、《你可以不生氣》、《你可以不怕死》、《正念的奇蹟》、《觀照的奇蹟》、《見佛殺佛》、《你可以,愛》、《祈禱的力量》、《一心走路》、《生命真正的力量》、《一行禪師講阿彌陀經》、《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系列、《會心》、《自在》等二十多部。
譯者簡介 |
汪橋,為筆名,意為汪洋中的一條橋,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理解。曾任職報社逾十年,擔任記者和編輯,現為身心靈導師和自由撰稿人。2001年開始禪修,2006年起參與梅村的正念修習,翻譯了多本一行禪師的著作,包括《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及《轉化痛苦的藝術:無淤泥,無蓮花》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