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藝術書寫世界
管窺與丈量藝評的跨際語言、生產文化與其傳播社會
本書是作者繼已出版的《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之後,對當代藝評課題的再申論。以「元藝評」(Meta-art criticism) 的概念,視「藝評研究」為藝評的本體,叩問何謂藝評與其範疇,期能從藝評語言的生產過程及其生態,管窺與丈量藝評語境、美學生產,進而勾勒出藝術社會中的語言與文化機制。
「何謂藝評」在今日藝術生產機制已形成一個巨大系統,並成為一個開放的議題,其服務性與自主性、後設性與前衛性,不斷被爭論中。本書選擇以辯證、答客問、筆記的方式揭示藝評生產過程中的內部與外部議題。透過藝評語言、書寫意識、知識使用、主客體、倒錯情結、關鍵詞、語料庫、衍生替代詞、引述、共述、引文、轉譯、纂位等語言使用模式,試圖陳述藝評書寫的特殊性,並且重新爬梳藝評在感性與理性上的思維系統。同時也試圖透過當代藝評處境,提供一些美學判斷、語言使用、品味傳播的叩問與思考。
本書除了重新對藝評的認知提出申論,也期望能彌補一塊有關文化生產線上,曾遺失或忽略的藝術版塊。
藝評- 作為啟蒙精神的延續 作為辯證文學的展演 作為美學定義的伸張 作為跨語際的實踐 作為歷史意識的表態 作為藝術理論的聲言 作為思想與行動的聯結 作為前衛的守護角色 作為文化發展的經驗參照 作為新感知世界的陳述 藝評與藝術,過去被設定於「謎」與「詮釋」之間的關係。 ...
從歐洲、美洲到亞洲, 超過100個藝術展覽案例, 全面了解當代藝術生產線的生成與脈絡! 這是一本有關當代藝術生產的生態動畫書, 也是藝術社會學與人類社會學的移動式視覺對話。 藝術社會,到底是由什麼標籤群張貼而成?當代藝術生產線上,是哪些進行中的論述與創作模式,形塑出21世紀的藝術移...
作為一本改版增訂十一次的藝術寫作經典,此為繁體中文版首次在台灣出版。 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世界抒發自己對於藝術的觀點,但是對於讀者來說,該如何分辨與選讀一篇有觀點、有效益的文章?至於產業中的內容提供者又該怎麼生產出一篇符合觀眾需求、說服讀者理解與認同的文章? 本書提供讀者多個切實可行的寫作...
竟是藝術創造價值,還是商業模式帶動藝術產業? ▍做好生意才是最令人著迷的藝術。▍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彭博社》最佳藝術書籍 揭露當代藝術市場的大膽、創造力,與對金錢赤裸裸的野心
藝術領域變化迭起,創作手法和概念推陳出新,藝廊及美術館裡的展出,每每都讓觀賞者一頭霧水、無所適從。 現任《華爾街日報》資深藝術評論家蘭斯・埃斯布倫德,從必備基礎知識,包括簡單明瞭的藝術史脈絡梳理、欣賞作品時的觀念釐清、跨時代和不同類型藝術的共通元素羅列,到示範賞析十個知名繪畫、雕塑、影像、裝置...
若想以藝術家作為正職,「如何生存」就變成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樣的轉變,也意謂者原先的藝術「世界」變成藝術「市場」。而如何保持創作初心,讓自己成為一位「不是藝術家的藝術家」,是本書不斷周旋、討論的核心。在書中,作者提供實質的建議、無形的過往經驗談,希望能幫助每一位想成為藝術家的人,皆能美夢成真。甚至讀...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