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實際走訪詩人故居、擔任駐館園丁,歷時一年調查整理出詩句、信件和收藏標本中,曾經出現的所有植物,供讀者再現一座與艾蜜莉‧狄金生一樣的花園。
情緒,無可名狀、細微複雜;尤其壞情緒更是如此。 那種說不出口的難受憋噪,或羞於求助、擔心受怕的滯礙, 若無適時宣洩鬆綁,便可能成為一輩子的心理烙印,終其伴隨一生, 出現所謂「說不上快樂,但也說不上不快樂」的無感狀態。 麻痺無感的身心,是扼殺工作效能、人際和諧、生活樂趣...
若想以藝術家作為正職,「如何生存」就變成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樣的轉變,也意謂者原先的藝術「世界」變成藝術「市場」。而如何保持創作初心,讓自己成為一位「不是藝術家的藝術家」,是本書不斷周旋、討論的核心。在書中,作者提供實質的建議、無形的過往經驗談,希望能幫助每一位想成為藝術家的人,皆能美夢成真。甚至讀...
面對改變失敗,多數人都會責備自己:「我怎麼又大吃大喝,到底在幹麻」、「我好廢,連一杯酒都把持不住」。 如果連自己都不同理自己,又能期待誰能同理你呢?改變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這絕對是一件你做得到的事;然而對的事情總是不太容易堅守,但是你有選擇的權利,能做出一種善待自己、同理自己的選擇。
這本書並不是用來取代慣行的生理療程、藥物和治療方式,或是取代如今市面上的許多絕佳另類療法。想探討的是生理疼痛的內在層面、我們對疼痛的反應會如何影響疼痛的強度和持久度,我們與疼痛的關係可能使受苦的時間拉長,也或許是一個訊息通道,引領著我們變得更美好、更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