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社會裡,「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都是崇高的政治規範,不僅不容違逆,更應該儘量落實。
不過,如果這兩項原則竟然發生抵觸而無法兩全,那該怎麼辦?
★社會學最負盛名啟蒙書★ ★當代美國文明最重要的批評家★ ★社會學領域最經典、最暢銷名著問世60年紀念版★ 在一個沒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的時代,重要的是:認識到每個人在這樣的世界中身處何處。 用社會學家的眼光看世界、想問題,你會豁然開朗!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有三個專輯 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歷史意識」,針對大陸和香港的三篇文章,剖析兩地歷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值得參考。
從古希臘到當代,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社會學才由最初的雛形,逐漸發展成一門堅實的科學領域,同時也融會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發現、思考、見解。《給所有人的社會學史講義》就是一本簡明清晰、深入淺出介紹這段過程的著作。
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專文導讀 每個時代都有一則主導我們理解世界、社會和生活的故事,它壓倒其他的故事,成為那個時代唯一的價值標準。十七世紀時,人類相信科學可以戰勝大自然;我們這個時代則相信,經濟成長就會創造幸福。然而過度遵循經濟成長的故事,反而讓我們忽視了人性中其他價值,例如家人之...
「聖戰」,並非「左手古蘭,右手彎刀」的血腥殺戮。 「文明」,原來是西歐列強國家體系在十八世紀後方才整備的特殊論理。 從伊斯蘭聖戰觀點與西方文明論述的歷史進程著眼,看見當代世界政治最大的衝突根源! 兩種政治論理數百年的衝突與消長,造就了當前全球的政治局勢。在媒體的片段報導中,讓人們誤以為「聖戰」...
在民主社會裡,「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都是崇高的政治規範,不僅不容違逆,更應該儘量落實。不過,如果這兩項原則竟然發生抵觸而無法兩全,那該怎麼辦?台灣稍前爆發的「范蘭欽事件」,生動地展現了這種「價值衝突」的難局。圍繞著是否應該立法禁止涉及族群歧視與仇視之言論,各方的意見相當分歧。《思想》為了讓歧見有機會對話交鋒,籌辦了一次座談會,參與者在會後再將意見寫成文章,即構成了本期的專輯。這些作者的著眼點與立場迥異,但是他們並不自說自話,而是相互澄清與批評。這樣的爭論,當然要比不可能也無必要的「共識」更有意義。其實,「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都是極其複雜含混的概念,正需要社會藉著個案所引發的爭議來進行集體學習。這種集體學習,可能才是社會處理爭議時最困難也最關鍵的一步。讀過這個專輯裡的六篇文章,你不見得會被誰說服,但是你一定會對問題有更全面而較細緻的認識。寬宏的認識加上有理由的堅持自己的一得之見,乃是這個價值多元時代對知識份子的基本要求。
編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名單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王超華、王智明、沈松僑、汪宏倫、林載爵、周保松、陳宜中、陳冠中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