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專輯是「廣角度看動物」,共有10篇論文,分別從歷史與生態的角度,重新反思動物議題的定位、聚焦討論科學知識如何幫助動物個體及學生的教學、應用社會工作、法律及服務設計等領域的方法,建構各種機制,以便動物在人的社會中被友善對待。
本期的專輯是「五一三的幽靈」,收錄了七篇文章。 雖然一般認為五一三事件是一場針對華人而起的種族暴動,但其實因暴動而受害的不僅僅是華人而已,還有印度人和馬來人。
《南洋魯迅:接受與影響》以「南洋魯迅:接受與影響」為題 魯迅自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越南讀者最熟悉的中國文學代表作家,他以「世界文壇大文豪」和「中國文化革命主將」的雙重身分徘徊於越南文壇。
「米兔」運動起自美國,但旋即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引起迴響。 表面上,網路社交媒體起了極大的擴散作用;但是性騷擾問題的普世性,才是整個米兔運動的真正動力所在。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百年中國歷史積累了什麼精神遺產? 200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週年,《「五四」一百週年(思想37)》發表余英時先生的專文與唐小兵先生對余先生的訪談,縱論五四運動在思想上的複雜結構與歷史上的持續作用。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思想34)》的專題是「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 「全民基本所得」是一個古老的烏托邦理想,乍見之下有些聳動,但它不僅沒有像其他的烏托邦一樣歸於破滅消散,近年來反而益發顯露生機。
《思想》(Reflexion)雜誌系列榮獲2017韓國坡州亞洲出版獎策劃獎! 2006年聯經出版的《思想》雜誌創刊,是一份談論思想的刊物,讓各種議題脫離政治立場的對立,回歸正常的思想論辯,由中央研究院錢永祥教授擔任總編輯。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有三個專輯 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歷史意識」,針對大陸和香港的三篇文章,剖析兩地歷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值得參考。
《思想》第28期的主題是「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 與其他各國的海外華人社群一樣,在很大的程度上,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形成與近代中國的危機息息相關,它可說與兩岸三地分享著相同的「現代」命運。然而,與其他海外華人社群相比,馬來西亞華人卻有其獨特性,這和它的人口比率有極大的關連。
《思想》第27期的專題是「太陽花之後」,共收錄10篇文章。 在太陽花期間,新生代受到啟發,自身觀點逐漸成形。除了左右之辯,策略上的調整亦成為「後太陽花時代」的重心。
「思想25」的專題是「在台灣談中華文化問題」 從明確的「本土」視角出發,整理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複雜積極含意,充分反映了台灣的自我意識趨於成熟,不再逃避在自我與他者之間進行對話與承認。
《思想23》的專輯是「女性主義與自由主義」 本期收錄了〈中國大陸自由主義者為何不支持女權主義?〉、〈女性主義vs.多元文化論?──反思兩者間的「緊張關係」〉、〈基進女性主義的強暴論〉、〈認識女性主義〉、〈女權運動與自由主義思潮的對話〉等文章。
本期的專輯是「儒家與現代政治」 1.張灝,〈政教一元還是政教二元?:傳統儒家思想中的政教關係〉 2.姚中秋,〈儒家復興與中國思想、政治之走向:一個自由主義者的立場〉 3.陳昭瑛,〈徐復觀與自由主義的對話〉 4.劉擎,〈儒家復興與現代政治〉 5.周濂,〈哪種公民 誰的宗教?:評陳明〈儒教之為...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本土與回歸」 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和重新成為中國一部分,已經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層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面去面對回歸、「一國兩制」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
本期的專輯「台灣史:焦慮與自信」 有許雪姬的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探討因論述多於考訂,造成史家失去了應有的技藝,使歷史學成為沒有特色的學門;有莫達明的台灣本土史學的建構與發展 (1972-2004),討論民主轉換與台灣人民自決之嚮往解釋了1980年代由台灣史學所帶起之轉折點,敘事方...
1949年4月23日,共軍攻進南京;10月1日,毛澤東在北平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民國就此退出中國大陸,輾轉「播遷」台灣,至今正好六十年。 如今,在台灣已經罕見「中華民國」一詞。
在民主社會裡,「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都是崇高的政治規範,不僅不容違逆,更應該儘量落實。 不過,如果這兩項原則竟然發生抵觸而無法兩全,那該怎麼辦?
本期的專輯是:「民主社會如何可能?二十年台灣經驗的反省」 希望對民主政治的社會基礎,有進一步的理解,也希望社會學的研究,對民主政治有所幫助,並對台灣的民主實踐進行反省與展望。
兩百多年前,當歐洲的舊體制正在崩潰、「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成形之際,「自由、平等、博愛」三個理念一氣呵成,凝聚體現了整個時代的嚮往。 但歷史演變弄人,這個口號所包容的一體社會理想,後來卻分化崩離,蛻變成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套意識型態,彼此呈現水火之勢。
本期《思想》的專欄為「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 李明輝教授的〈省思中國哲學研究的危機――從中國哲學的「正當性問題」談起〉,說明中國哲學研究的兩個錯誤……
本期《思想》邀請四位作者,針對「後解嚴的台灣文學」展開討論。 我們所關心的,當然不是解嚴這個具體事件本身,而是這個社會一旦擺脫了威權政治所施加的束縛禁錮,前路操之在己,成敗得失要由自己負責了,其成果就格外值得理解和檢討。特別就思想、文化而言,瞭解解嚴前後的變化得失,更有助於彰顯台灣的思考主體,...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先生解除了實施39年的戒嚴令。當時之所以解嚴,主因應是外在的,包括了中國大陸以及蘇聯先後「改革開放」所造成的冷戰體制鬆動;但也有內在的原因,包括新生力量的挑戰與國民黨統治意志的衰退。
本期的各篇文章涉及了社會運動、哲學、戲劇、文學、歷史、知識分子等多方面的話題。本期《思想》所涵蓋的地域也是非常廣袤的:不僅作者來自多個地區,所關注的範圍也包括了東亞、東歐、馬來西亞、香港,以及台灣與大陸的社會於思想。
「週年」──尤其是十、百整數的週年,往往是驚醒記憶的時刻,迫使人們正視歷史的延續與教訓。不過,某個年份,可能可以聯繫到多個歷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構成多面向的週年。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破局與困局」。 香港由「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了持續超過半年的抗爭,引起全球關注,觸動了中港台的地緣關係,改變了香港的政治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