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思想5)
0 篇書評

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思想5)

  • 出版日期: 2007/04/24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7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570831436
  • 字數: 165,823
紙本書定價:NT$ 360
電子書定價:NT$ 360
電子書售價:NT$ 234
系列: 思想 (共 49 本)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週年」──尤其是十、百整數的週年,往往是驚醒記憶的時刻,迫使人們正視歷史的延續與教訓。不過,某個年份,可能可以聯繫到多個歷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構成多面向的週年。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52

    ★社會學最負盛名啟蒙書★ ★當代美國文明最重要的批評家★ ★社會學領域最經典、最暢銷名著問世60年紀念版★ 在一個沒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的時代,重要的是:認識到每個人在這樣的世界中身處何處。 用社會學家的眼光看世界、想問題,你會豁然開朗!

  • 電子書: NT$ 377

    20世紀1970年代起,中華民族主義運動風起雲湧,釣魚台問題也受到台灣和華人世界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 電子書: NT$ 270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 電子書: NT$ 384

    戰爭如何創造歷史? 戰爭如何孕生社會? 戰爭如何形塑人們的主體經驗? 克勞塞維茲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戰爭與社會》結合台灣、東亞與世界的脈絡,為相關議題的探究,開啟新的方向。

  • 電子書: NT$ 234

    在民主社會裡,「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都是崇高的政治規範,不僅不容違逆,更應該儘量落實。 不過,如果這兩項原則竟然發生抵觸而無法兩全,那該怎麼辦?

  • 電子書: NT$ 99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有好幾種中文譯名,約翰.彌爾、約翰.司徒亞特.密勒(穆勒)都是,他是歐洲思想巨擘,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邏輯樣樣精通,最為人嘆服的是,他未曾上學,在父親嚴格的家庭教育下,三歲開始學希臘文,童年時期即閱讀了重要經典名著,習得許多知識。他的著...

  • 出版日期:2013-12-22
    電子書: NT$ 210

    2010年底,外配人口數已叩30萬,常住台灣的外籍人口數更來到56萬。然而從國家的統計表就看得出來,移民與移工之間有階級之別:「東南亞國家」獨立於「外國」、「中國大陸(含港澳)」之外,統計分類的矛盾正顯示出經濟與社會的不平等。兩冊《跨界流離》關照的正是移民與移工的處境,在全球化的時代,他們為經濟...

  • 電子書: NT$ 252

    舟櫓船砲的海權擴張、帖木兒帝國的草原躍進,在不同的時空中帶來衝突與混融,交錯混搭中,造就了或神秘、或綺麗、或粗獷、或……的所謂東方文化,是薩伊德所見與不得見的「東方主義」……

  • 詳細資訊

    「週年」──尤其是十、百整數的週年,往往是驚醒記憶的時刻,迫使人們正視歷史的延續與教訓。不過,某個年份,可能可以聯繫到多個歷史上的事件或者人物,構成多面向的週年。今年是二二八事件六十週年,也是解嚴二十週年;但是今年不也是十月革命九十週年、國民黨清共八十週年、對日抗戰七十週年、反右運動五十週年、中東戰爭四十週年、鄉土文學論戰三十週年以及香港回歸十週年嗎?甚麼週年應該紀念、甚麼週年無妨忽略遺忘,不是沒有客觀理由的,但也不是不帶著現實考量的。古為今用的本能,在週年的政治學上表現無遺。

    本刊著重歷史意識的檢討,所以對於週年的複雜含意,感觸警惕並不侷限在台灣史。去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四十週年,也是毛澤東去世的三十週年,我們未能即時找到合適的文章來回顧反省,很是遺憾。但幸運地,如今蕭延中先生賜下大作,稍能彌補這份缺失。蕭先生借用美國思想史家史華慈教授的觀點,揭開文革以及毛澤東政治思想的深層結構,有助於理解這件牽動億萬人命運的二十世紀史上的奇特運動。對於文革的檢討與認識,在中國大陸與海外都有人在努力,不過,就思想層面上的反思而言,本文介紹的視野是深刻獨特的。

    吳乃德先生的〈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一文在本刊第二期發表後,引起各方矚目討論。值此二二八事件甲子週年之際,繼續認真而非工具性地探討轉型正義這個理念,更具有嚴肅的含意。本期,江宜樺先生針對轉型正義的意義與作法,進一步提出細緻而全面的整理與檢討。江先生對於轉型正義作為一項理想,既肯定其價值、又強調其侷限,正是思想性反思的辯證性格所在,請讀者三思。另一方面,陳芳明先生強調,由於轉型的獨特歷史脈絡使然,轉型正義在台灣應該特別強調和平與和解。這是一種從歷史提煉的倫理呼籲,也請讀者領會。

    吳乃德文章的標題,已經指出轉型正義與歷史記憶有著緊密的關連。但是由於記憶是痛苦的、由於必經過選擇,記憶不會是單純的「回到過去」;相反,記憶難免受到各種人性的、時代的、政治的糾葛所左右。近年來,關於二二八事件以及五十年代白色恐怖的「性質」問題,引起過激烈的爭論,即涉及了記憶的政治面向。二二八事件是族群衝突、還是當時內戰陰影下的國家暴力?如果是族群衝突,那麼冷戰架構之下的「白色」恐怖,既然是針對「紅色」左派而發動的,與二二八事件又豈能歸於同一個範疇?這些爭論以統獨的鴻溝為背景,大概不會立即獲得結論。但是,只要面對台灣史,就不得不面對台灣左派的真實存在,不得不面對五十年代的鎮壓真相。藍博洲先生站在左∕統的立場上,二十年來做了大量的歷史工作,企圖重現五十年前台灣左派的受難史。本期發表他有關張志忠的近作,願這位革命者及其妻兒,藉此也能得見一線歷史的天日。

    相對於台灣的記憶景觀,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越戰是美國當代史的隱痛,猶太人大屠殺則是德國近代史的恥辱,兩國都在爭議聲中費力建造了紀念建築,企圖面對一段痛苦的記憶。單德興先生撰寫長文介紹越戰紀念碑,陳郴先生則介紹德國的猶太人紀念碑,兩國的經驗都有啟發意義。不過,德國的紀念建築面對了猶太人,越戰紀念碑上卻似乎不見越南的存在。其間對比,是不是多少反映了猶太人「內在於」德國和中南半島「外在於」美國的赤裸裸的現實?越戰的道德爭議與大屠殺的道德爭議,顯然有著不同的脈絡,那麼我們豈能不問,今天台灣關於二二八的紀念與爭議,所依循的道德脈絡又是甚麼面貌?

    如果台灣的歷史已經夠沈重,中國大陸六十年來的歷史就更不堪負荷了。幾度的大風浪、大周轉,一次接一次地沖刷剝離近代中國原已崩塌的各項價值與理想。但如今的中國,既然還無法面對歷史,也就無法重拾歷史每個階段肯定過與糟蹋過的那些倫理秩序。本期陳贇先生和賀照田先生的文章,不約而同針對當代中國「精神史」的荒蕪與迷亂進行溯源。兩位的視野或許有異,可是兩位的問題意識與對現狀的診斷,共同指向一種針對「思想狀況」的關懷,相信本刊讀者會感到共鳴。

    本期也發表張旭東和王琪濤兩位先生對前期蕭高彥、高全喜先生書評的回應。我們的篇幅雖然有限,但是作者之間的對話討論,永遠是我們最珍惜的思想交流契機。



    編者:思想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名單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王超華、王智明、沈松僑、汪宏倫、林載爵、周保松、陳宜中、陳冠中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247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