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家」,是永恆的安定,
卻也是封閉生活、斷開與他人連結的無限迴圈?
日本社群媒體熱議!
「揹」起房子搬了182次家、用369天徒步走遍全日本
在「居無定所」中探索「家」為何物?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陰翳禮讚》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件出發、談及藝術,乃至於山野飲食與甜點,引領讀者進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谷崎潤一郎創造出一種微觀的美學視野,從感官包容一切,細細品嘗平日難以得見的美麗景致。其觀察範圍之廣,無所不究。嘆賞古都幽暗的廁所帶給人的精神安定與風雅...
我滿腦子都是藝術,你要不要來一點?──顧爺 135萬粉絲都愛的藝術講堂 這一次,超譯大家最喜歡的印象派 整個時代都在變,藝術怎能一成不變!!! 打開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
◎你喜歡莫內哪幅畫?多數人愛《睡蓮》,其實莫內不管畫什麼,都在畫光線。 ◎孟克畫肖像一點也不像?《吶喊》的重點不是像不像,而是真的在吶喊! ◎一定要原創才是經典?模仿本身就是致敬,提香就是仿朋友畫裸女而出名。 ◎怎麼欣賞雕塑品?看羅丹的《沉思者》時別沉思,你得不停走動。 ...
ArtScape 由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 從戰爭、戰敗、回歸,走向戒嚴, 第一次以藝術的視野 完整述說二戰下臺灣人難言的時局 ‧ 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 政治、藝術與文化複雜難解 臺灣畫家如何以美術創作,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努力挺過戰爭與政治衝突帶來的各種棘手難題
作為一本改版增訂十一次的藝術寫作經典,此為繁體中文版首次在台灣出版。 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世界抒發自己對於藝術的觀點,但是對於讀者來說,該如何分辨與選讀一篇有觀點、有效益的文章?至於產業中的內容提供者又該怎麼生產出一篇符合觀眾需求、說服讀者理解與認同的文章? 本書提供讀者多個切實可行的寫作...
◎ 2022 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獎得主——蘇西.李Suzy Lee,創作心法首度全公開! ◎ 深入剖析《愛麗絲幻遊奇境》、《鏡子》、《海浪》、《影子》多部經典之創作過程。 ◎ 看Suzy Lee如何從發想到成書,把實體書的限制轉化為穿梭異空間的任意門! 本書宛如一場精彩絕妙的紙上圖畫書大師工...
從日裔語言學家之眼,以43個關鍵詞穿透日本的究極美學 沒有事物是永恆或無瑕的。 從出生到死亡、從醜陋到優雅、從殘缺到完美,生命的每一層次,都如實存在。 透過這種獨特的美感意識,那些既脆弱又殘缺的事物,最終都成為了美。
羅浮宮身世,叩人心弦卻鮮為人知 首本英語版完整歷史故事 ▎6段關鍵興建時期┼59個建築結構▎ ▎180+作品,500+人物,40萬個小故事,如百科全書式展開 ▎
侘(わび)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さび)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
攝影、電影、文學、哲學、左派思想……處處都閃現著他的靈光 德文原典直譯 ╳ 華文界最完整精確的班雅明精選集 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美學」不是一門學科,它不過是指認藝術的方式。 ◆ 藝術所展現的自由、無所求本身就是一種實現,而美感經驗可以讓人們於出神之剎那體會了解放的深刻意涵。 ◆ 藝術很「有用」,就是不能強求;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天空才是極限,但無論如何、無論何時何地,無法預期爆炸。
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家」,是永恆的安定,
卻也是封閉生活、斷開與他人連結的無限迴圈?
王怡鳳(小房子書舖)
吳瑪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邱翊(島內散步執行長)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楊宗翰(《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作者)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推薦
日本社群媒體熱議!
「揹」起房子搬了182次家、用369天徒步走遍全日本
在「居無定所」中探索「家」為何物?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台灣版特別收錄圖文版移動生活簡介、走踏日本地圖★
「以前到處都可以是歸宿,結果現在這個社會,活得苦,住得也苦。」
二○一一年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時,藝術家村上慧眼見核電廠爆炸、海嘯沖走房屋的電視畫面,驚覺這個社會一直在追求定居所帶來的安定,卻也是在天災人禍時讓人動彈不得、任由家園被摧毀的根源。為了證明努力工作、購置房產、結婚生子並非人生的唯一選項,他在二○一四年揹起自製的保麗龍小屋,展開「揹著家」步行全日本的藝術行動。
這趟為期一年的步行日記,記錄了作者以走路、交談、交換物資構築而成的移居生活。透過不斷與人們交涉「借地」過夜、詢問廁所與澡堂的位置、一起在颱風天保護小屋等行動,與陌生的土地及人群共處,「家」不再是封閉且永恆不變的住所,反而是與人發生關係、開啟日常生活各種可能的公共空間。
不靠交通工具的徒步生活,也讓作者結識了各式各樣的人群與家。有因為地震,一輩子堅持只要租屋的阿姨;也有不靠政府之力,獨立搭建橋梁及復興據點的受災戶;因新幹線蓋起反而沒落的溫泉鄉;遠離城市生活,只為用最低限的水與電就能過生活的夫婦……當然也不乏被電視新聞、地方媒體稱為「奇人」,警察不斷來盤問關切的經驗。
走路,就是與土地的舞蹈。
揹著家上路,則是一趟思索房子與家究竟為何物的旅程。
作者簡介
村上慧
一九八八年生於東京都,二○一一年自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形學院建築學系畢業,藝術家。同年,發生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驚覺定居是封閉生活的原點,於三年後展開揹著保麗龍房子的移居生活。曾將這段經歷出版為繪本《揹著房子走路去》(「千奇百怪」372號,福音館書店)。辦有個展「移居生活 1〜182」(2015)、團體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節」(2016)、「吉原藝術大放送」(2015)、「六本木藝術夜2013」(2013)等等。曾入圍第十九屆岡本太郎現代藝術獎(TARO獎)。
Satoshimurakami.net
譯者簡介
林欣儀
翻譯領域自生活延伸至機械專業,樂於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識。譯有《思考不關機》、《業務員要像算命師》、《0.5秒挑中你》、《站著開會比坐著好》等書。
感動推薦
這是一本散文式的日記,作者是一位藝術工作者,在長久固定的工作及生活模式中,陷入封閉的循環,於是他開始思考造成這一切的元兇,可能是來自所謂的「不動產」或是「房屋」限制了人的行動與思維。
於是他揹著一棟由保麗龍做的行動屋子,開始一年的「遷居生活」!雖說作者如此的作為是希望俯瞰自己過往的人生,卻在這趟遷居紀錄的過程中,讓我們看見一個高度發展及文明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各種光怪陸離的景象,並將之視為生活中某種「意義」,讓我想起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克所說的「所有存在的都不會消失……而是存放在過去之中。」
此書的目錄一個個的小標題,如「沒辦法笑自己的人,就笑別人」、「埋入自己的住所」、「國家不就是我們嗎?」、「人生就是重整世界的過程」……讓人忍不住開始向自己提問並審視生活。輕鬆入口的一本社會觀察與人生對話的好書。
──王怡鳳(小房子書舖)
村上慧第一次來台是二○一八年與「宜蘭國際設計教育Action for Education 」的合作,訪談中了解到他是一位因為不想傷害昆蟲,而拒挖地基的建築家,這樣的觀點也影響到他的創作。平常少言,常常進入思考狀態、反應極快、觀察力驚人,同時又是富有表演細胞的藝術家。每一次的行動,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像是扮演街頭清潔人員,提醒大家不要忽略這些辛勤的人們;還有因三一一海嘯,持續多年的揹著房子走路的行動。
強力推薦這本有趣的書籍,讓我們發現日常生活裡,原來有許多我們不曾注意到的豐富角落。
──周育如(水越設計、都市酵母總管)
本書作者揹著一座移動的家,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實驗,打破一般視為理所當然的認知與習慣,人們的反應和想法是一連串的意外。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