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生命的必然,但生命價值卻可以延續。
讓有限生命的器官,有機會拯救其他人。
死是這樣地短暫,為何生卻如此漫長? 當呼吸都讓人滅頂、世俗使人憤恨,肯定生命有何意義? 厭世時代絕無僅有的生命指南,日本讀者共鳴「這本書改變了我!」 太宰治曾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叔本華寫下:「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 2500年來人類朝朝暮暮地徘徊在生死之間,所求究...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對禮儀師來說,死亡或許是重複的, 但對生者而言,每一次的哀傷都是新的, 世界上從沒有一場死亡能夠完全相同。」 ★讓你正視死亡,將來能與至親摯愛,好好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一本書★ ★【內附天堂筆記本】做好人生終點前的五大準備,規劃你的美好告別!★
善終並非遙不可及,條件是必須有所準備 第一手個案接觸經驗,最圓滿的生命自主實踐 拒絕無效醫療,傳達在宅善終、臨終照顧知識 期待走向善終的讀者最佳指引參考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練習心安,邁向人生的大自由! 成為醫師,是一種因緣; 成為佛弟子,是另一種因緣。 跟著主動脈半日醫師半日僧的奇幻旅程, 走過他以生命築起的安穩堅固的橋梁, 覺悟地哭、幸福地笑, 而且不經肉體痛苦便能渡河。
時間不是金錢,時間是生命 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 我們才開始感受到時間的重量 作者金範錫是首爾大學醫院的腫瘤科醫師,十八年來目睹了許多病患整理人生的過程。患者及其家屬,在預定的死亡面前,表露出對人生、對彼此的真性情。
面對COVID-19巨大的危機,我們要到哪裡尋找資源,安定自己的心神呢? 著名作家楊腓力想到向文學與歷史尋求心靈的答案;他閱讀英國的死亡文學大師鄧恩在四百年前所寫的《緊急時刻的祈禱》,竟發現這場我們以為如此獨特的世紀之災,原來前人早已經歷過,而且留下了豐富的筆記可供今日的你我安頓身心。
本書記錄了作者由患癌入院到化療完成的點滴、感受和心路歷程。 這個突如其來的病令他和家人都措手不及,加上當時他正面對創傷後遺症和人際情緒困擾,對他來說,這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本書盼望將治療期間閱讀詩篇所產生的感想記錄下來,內容關於治療與禱告的經驗,作者如何藉此與自己和上帝對話,與詩人共感。 雖然...
人終其一生都背著一只行囊,裡頭裝著我們的所想所望, 也會留下供後人思念的痕跡。 如果要為人生最後的這段旅程收拾行囊,你會想打包什麼? 人皆有死,但你可以優雅轉身 德國老人集居住宅發起人 ╳ 德國安寧療護學程創辦人 聯手打造一場關於生死的對話練習 亞馬遜讀者4.8顆星感動好評︱長踞《明鏡週刊》排行榜...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一份期許,若有一天,生命的靈離開了肉體,能繼續把心中的那份力量,遺留人間。讓愛永遠流傳……
透過器官受贈者奮鬥過程的書寫,做為器官勸募強而有力的吶喊,盼望透過它,讓有勇氣的人愈來愈多!
台灣是亞洲器官捐贈比率最高的國家,但依然有很多器官衰竭的患者苦苦等待機會。
在器官移植過程中的所有人,需要更大的勇氣──腦死的患者需要家屬的勇氣,捐贈出有用器官;勸募器官的社工,要忍著家屬的不諒解,希望他們可以捐出心愛家人的器官,至於等待移植病人呢?為了要等到老天爺及捐贈家屬給的機會,也必須為自己的病情奮戰,直到機會降臨。
三位接受「心臟移植」的受贈者,希望透過他們現身說法,盼為器官勸募注入強心針!
本書特色
◆關於器官捐贈,以及移植你要懂的事。
◆三位接受「心臟移植」的病人,現身說法。
作者簡介
蘇上豪
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熱衷寫作,一手執刀,一手提筆,專攻最困難的心臟外科,以及最需才情的長篇小說與科普散文。
2010年起,陸續於PanSci泛科學、UDN元氣網、健康兩點靈、東網等媒體發表各式醫療史故事。
2016年以《暗黑醫療史》榮獲金鼎獎殊榮,《開膛史》、《鐵與血之歌》名列博客來科普類「年度百大」前茅,《國姓爺的寶藏》則獲選為臺中市文化局「臺中之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
另著有《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小說《DNA的惡力》、《未完成的道別》等。
專文推薦 (按姓名筆劃排列)
以「精神」而言,移植倫理一直是醫學領域最嚴肅的一個區塊,我相信您必須多少用些心「研讀」,越用心,收穫就越多。──江仰仁 林口長庚醫院移植中心副主任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使用期限,只是我們無法確切得知期效。大自然也有固定循環,不停地以不同型態轉換資源,一個生命的消失,經常是另一個生命新生的開始。看完這本書,相信你對器官捐贈一定會有不同以往的看法。──鍾年晃 政治評論員
當自己有限的生命走到盡頭,如果器官還能在他人身上存續,那麼死亡就不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價值的延續,大愛精神的展現,圓滿價值的完成。──魏 崢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院長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