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書定價:NT$ 450
電子書售價:NT$ 315
購買領書額度
台灣現今所面對的「風險社會」,包含了許多生活中的人為而且現代性的風險,以及受人為影響的自然環境災難。這些風險幾乎已全面性地籠罩在台灣人民的居住環境與日常生活之中。
全書十章內容主題環繞著農地破壞與污染所影響的糧食安全風險、弱勢族群的居住安全風險,以及核廢料風險等三項具體風險課題,並深入解析台灣民眾和學者風險認知之異與同。
本書清楚鋪陳了當前台灣「風險社會」的各個重要面貌。此外,也探訪學界與民間團體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風險之出路。換言之,本書期望能提供系統的「避凶」政策之途,更盼能讓全民建構「趨吉」之道。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4.5
電子書: NT$
240
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
4
電子書: NT$
315
五四一百週年,杜威訪華一百週年回顧
為什麼民主社會特別需要重視教育?
民主社會,每個人需要對教育有什麼認識?
電子書: NT$
245
即使爆出真相的代價巨大,
吹哨者們還是要站在浪頭幹一場!
11個台灣無畏性命受脅的吹哨者,為正義挺身而出卻遭秋後算帳,
還躺在立院的草案何時才能通過,讓正義勇者的身家性命受到保障?
4.7
電子書: NT$
280
但,誰說,所有社會都會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誰說,經濟發展是評判生活的唯一價值?
《南方的社會,學》反對一個虛假的南方,並進一步闡釋——「南方」不是一種地理方位,不是一種開發程度,而是一種擁抱內外異己的概念。《南方的社會,學》以更多元的方式來反對經濟至上的觀點,也更堅持去體悟多重交織下的,南方之中的南...
出版日期:2017-01-01
電子書: NT$
236
中国东中西部农村的发展差距早已进入学界与政策界的视野,并在政策上进行了诸多研讨与应对。南中北方农村的差异,经过贺雪峰等诸多学者以脚丈量和着书立说,日渐明晰并引发讨论。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农村划分为南方团结型村庄、北方分裂型村庄和中部分散型村庄三种类型,构建出“农村区域差异”这一中层理论,并从家庭继替...
4
電子書: NT$
245
短期聘任、限期升等、應付系所評鑑、兼行政職、背招生名額……
「你在浪費你的生命。然後有時候你想教學,你也就是有心無力。」
錯誤的教改政策與商業化學術環境,正在扼殺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勞動權益,學術這條路,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4.5
電子書: NT$
190
所有想成家的人,讀這本書都會感動。本書收錄28則用心維繫親密關係的故事,只是這群人共同面對一個難題:她/他的家庭跟別人不一樣。有些是性向不一樣,有些是人數不一樣,有些是相處方式不一樣,別人當作天經地義的權益,她/他們享受不到。你會讀到她/他們如何克服這些難題,或是如何為之挫折。讀這本書,看見台灣...
電子書: NT$
455
台灣有許多NGO和非營利組織,服務社會,倡導理念,是解嚴後台灣社會能量匯聚的重要方式。這些組織在社會科學當中,通常歸為「第三部門」。本書作者群分別報告第三部門組織的緣起與實績,幫助你快速了解台灣第三部門發展,再也不會搞錯議題跟團體的關係,堪稱重要的入門資料。
出版日期:2015-03-31
電子書: NT$
315
本書繼《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之後,再次呈現十一個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過程,包括倡導型七個(消基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殘障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婦女新知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服務型三個(伊甸基金會、勵馨基金會、海棠文教基金會),社區型一個(仰山文教基會)。這兩冊共二十五個組織的簡史,...
電子書: NT$
99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歷經半年採訪,走訪台灣河溪整治現況與國外經驗,並盤點前瞻建設水環境計畫,推出「找溪望‧救水路」系列專題報導,為生命垂危的河溪發聲,請專家開解方,期望能落實「真前瞻」。
詳細資訊
【主編簡介】
蕭新煌
現任中央硏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總統府資政。研究領域包括:環境運動與永續發展、亞洲中產階級、公民社會組織與民主化、台灣與東南亞的客家族群認同。最新相關著作有《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主編)(2015,巨流)、《臺灣的都市氣候議題與治理》(合編)(2017,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等。
徐世榮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台灣農村陣線前理事長、惜根台灣協會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政治學系碩士、都市事務及公共政策學院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土地政策、都市計畫,及第三部門等。強調溝通實踐及行動參與,認為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需要有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獲得2017年文化部圖書金鼎獎。
杜文苓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環境規劃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民主創新與治理中心主任、國際責任科技網絡理事、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及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董事。研究領域為: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科技與社會、風險溝通與決策、公民參與/審議民主等。著有《環境風險與公共治理:探索台灣環境民主實踐之道》,曾獲中央社十大潛力人物――社運環保類、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的肯定,是一位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並重的學者。
目錄列表
Contents- 總論
- 面對台灣三大風險與因應風險策略
- 一、前言
- 二、本書論述架構
- 三、剖析台灣風險及衝擊和對策:糧食安全風險、居住風險與核廢料風險
- 四、因應風險與社會共識:民意與行動
- 五、面對風險台灣社會的策略芻議
- 第一章
- 農地受難記:溫水煮青蛙的糧食安全
- 一、前言
- 二、嚴重的農地流失問題――到底還有多少優良農地?
- 三、農地流失所產生的糧食安全風險
- 四、農地流失的問題根源
- 五、農地流失問題的解決
- 六、結論
- 第二章
- 農地變形記:蔓爬於農地的違章工廠
- 一、前言
- 二、風險理論與文獻回顧
- 三、違章工廠圖像
- 四、農村現場,農民不能與不願面對的風險
- 五、風險資訊的系統性隱蔽
-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 第三章
- 農地違章工廠的農地環境風險
- 一、前言
- 二、農地與灌溉渠道污染
- 三、農地污染潛勢及風險
- 四、預防及減輕農地污染風險方案
- 第四章
- 原住民居住風險與韌性:屏東與台東三個部落的探討
- 一、前言
- 二、文獻探討
- 三、來義部落的遷村困境
- 四、紅葉部落的異地重建共識
- 五、好茶部落的文化韌性
- 六、結論
- 第五章
- 環境不正義的省思:民間核廢論壇的諍言
- 一、前言
- 二、文獻回顧
- 三、核廢政策中的公民審議
- 四、重返社會的核廢政策辯證
- 五、結論
- 第六章
- 核廢何從:遷不出的蘭嶼惡靈
- 一、前言
- 二、停滯不前的核廢處置政策
- 三、風險溝通失焦與信任喪失
- 四、回饋制度的衝擊與蘭嶼社會發展的挑戰
- 五、在地反核的難題
- 六、結語:後核廢時代的蘭嶼想像
- 第七章
- 環境風險到社會實踐:氣候變遷下的風險知覺與公民參與環境行動
- 一、前言
- 二、從風險知覺到集體行動
- 三、研究方法
- 四、迴歸分析結果
- 五、結論與建議
- 第八章
- 社會資本,且慢?天災、食安、全球風險與民眾感知
- 一、前言
- 二、風險社會與社會資本
- 三、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 四、分析結果
- 五、結論
- 第九章
- 知道了,行不行?低碳社會轉型的民意基礎
- 一、前言
- 二、文獻檢閱
- 三、研究設計
- 四、研究分析
- 五、結論:研究發現與建議
- 第十章
- 最遙遠的距離?民眾與中研院學者的風險感知與減災政策偏好
- 一、前言
- 二、風險社會裡的科學社群
- 三、研究設計與資料來源
- 四、統計結果與分析
- 五、結論與討論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