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滋味
0 篇書評

戰爭的滋味

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15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1/01/26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7.2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3448457
  • 字數: 357,459
紙本書定價:NT$ 799
電子書售價:NT$ 560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特價 電子書: NT$ 506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 電子書: NT$ 618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 電子書: NT$ 560

      為什麼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裡,卻對帝國大唱讚歌?   帝國難道不是殖民、侵略、種族歧視、宗教壓迫、不平等條約的化身嗎?   不!——   本書以權力運作、差異政治與互動交流為分析核心,   直探兩千年來各大帝國的權力政治,徹底顛覆你對帝國的負面認知。

  • 電子書: NT$ 385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電子書: NT$ 280

    在假新聞 & 另類事實蔓延的後真相時代,哲學家出手的時刻到了!

  • 電子書: NT$ 403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 電子書: NT$ 476

    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

  • 電子書: NT$ 442

    從青銅時代至今日局勢,理解中亞史重磅經典之作 顛覆游牧民族=野蠻人的刻板印象 中亞的璀璨文明,照亮了整條路上絲綢之路 絲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

  • 詳細資訊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野心勃勃,說服力強大,令人大開眼界。——《衛報》(The Guardian)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劇力萬鈞、舉足輕重之作。——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院士黛安.帕基斯(Diane Purkis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不可思議……這本書推出後,歷史學家都必須著重於糧食生產與消耗的各方面議題,才能構築出二戰的完整歷史。——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莉琪.科林漢的作品極具原創性……〔她〕串起多條脈絡,探討一個橫跨全球範疇的重大議題。作者提醒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類與政治行為無不息息相關。——軍事歷史學家克斯・哈斯汀斯(Max Hastings),《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糧食供需影響政治外交、國際關係,成為未來人們如影隨行的夢魘。此刻的人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讓饑荒再次成為人們的集體記憶?

    近幾年來,人造肉等未來食物的市場興起,饑荒的問題時有所聞,甚或因武漢肺炎的影響,導致各國爭搶食物。這些都和糧食不足有所關聯,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糧食戰爭一觸即發。

    只是,糧食不足的問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作者將時序更往回推進,早在工業革命之後,農業人口大量移往都市,都市人口遽增,糧食供需問題便已蟄伏,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逐漸突顯,不但造成許多人飽受飢餓所苦,甚至有許多人活活餓死,進而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作者梳理這段歷史的過程發現,當大英帝國享有大片殖民地資源、美國正值開闢大片疆土、物產豐饒之際,歐洲的德國以及亞洲的日本,正苦於國內糧食缺乏的窘境。於是,英、美兩國順理成章成為典範:德、日兩國認為,唯有奪取廣大土地,保障國內糧食供應無虞,才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唯一途徑。結果,納粹興起,緊接著便是對蘇聯人、猶太人的迫害,而日本,則在亞洲興起大東亞共榮圈的念頭,名為共榮,實為壓榨。

    在糧食短缺驅動德、日兩國向外侵略的同時,以英、美為主的同盟國,在糧食供需上,是否做錯了什麼,否則,何以在二戰結束後,原以為所有問題都解決的當下,卻見世界各地盡是挨餓的人、餓到死的人,尤以印度、非洲、中國最為嚴重?即便在屬於英國占領區的人民,「一天也只吃兩片抹了薄薄一層人造奶油的土司、一匙稀飯和兩顆馬鈴薯——馬鈴薯還經常缺貨。」作者一一透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失當政策。

    書名為《戰爭的滋味》,意在人們已嚐過戰爭所帶來的各種苦澀滋味,尤其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之下,連想像食物的滋味都太過奢求,瀰漫四周的,只有煙硝味和營養不良的人全身所散發的將死之氣。而鑑古知今,解決糧食不足問題,爭地、搶糧以及戰爭,顯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們必須為人類、地球的永續而思考,找出更人道,也更有效率的因應之道,避免再讓饑荒成為人類的集體記憶。

    作者簡介

    莉琪‧科林漢Lizzie Collingham
    曾在華威大學教授歷史,也是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的研究員,後來成為獨立歷史學家。著作包括《咖哩群像--印度料理文化誌》(Curry: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帝國的滋味:從探索海洋到殖民擴張,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The Hungry Empire: How Britain’s Quest for Food Shaped the Modern World)《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譯者簡介

    張馨方
    政大阿語系畢,英國愛丁堡翻譯研究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作品包括《監獄大學》、《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漬測驗》、《脂肪的祕密生命》、《俄羅斯方塊》等。譯作賜教:nurachang@gmail.com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714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