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文化、宗教與地緣政治形勢造成的深遠影響。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古羅馬,很重要!」 一部寫給當代的全方位羅馬史 全球翻譯超過23種語言,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耀眼帝國,榮光不滅! 當代歷史學界超級巨星,全球矚目的劍橋教授瑪莉‧畢爾德隆重鉅作
《梅克爾傳:一場卓越的史詩之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政治人物傳記, 講述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 如何從一位化學家、一位東德牧師女兒的身分, 走到了政治領域,擔任總理的位置, 並成為一股引領西方、歐洲世界不容忽視的力量。 本書由廣受自讚譽的傳記家、前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記者凱蒂‧...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專家 宋國誠教授,四大面向辛辣直擊中國失速中★ 大權獨攬、宛如「無冕之皇」再世的習近平,對中國來說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 要了解未來的中國與全球局勢,天下人不可不知!
鐵血帝國的興衰起落 鐵血宰相俾斯麥與傀儡皇帝威廉二世的恩怨糾葛 鋼鐵德粉不可錯過的帝國史佳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五十年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如何一步步邁向自毀深淵, 拖著全歐洲走上「地獄之行」?
數十年來,香港在大國的權力競逐之間始終保有著一種岌岌可危的自由。本書提供了一個及時且深入的敘述,說明香港如何從一個偏遠的漁村一路發展到九七之後的現狀。作者針對大量的經濟數據、政治事件、行為者與理念予以精細地分析,讓讀者得以了解香港在2019年爆發大規模抗爭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成因,在此同時,又要明白這...
從作祟妖怪到寵物明星,從捕鼠工具到家庭成員 不管是遇上愛貓成癡的大文豪,還是嫉貓如仇的老百姓 紛紛擾擾的人類社會裡,貓咪始終漫步在你我身邊 跟著牠們小巧輕靈的腳步,見證歷史發展的軌跡! 店家擺的招財貓,真的是貓咪受歡迎的象徵嗎? 愛貓的天堂「貓島」,其實是畏懼貓妖作祟的結果? 戰後如...
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嗎? 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名稱由來? 為何啟蒙時代思想家對拜占庭不屑一顧? 拜占庭對後世的影響是什麼?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認識影響人類發展深遠的大帝國。
◤分心不只是現代人的通病,只要是人就會分心!◢ 在3C爆炸的時代,你會因為資訊過多而困擾嗎? 你會因為動不動想查看訊息而無法專注嗎? 你曾懊惱為什麼容易分心嗎? 你曾吶喊為什麼一想專心,大腦就當機嗎? 你可能以為是被資訊轟炸帶來的後遺症,因為需關注的事物太多,但還沒真正徹頭徹尾了解一項...
別的小孩出生是證明他們父母的愛,只有我的出生是證明他們犯下的罪」──崔佛.諾亞 「他的幽默中帶有一種輕鬆和樂觀的態度,他將自己局外人的視角當做優勢,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身世悲慘的男孩如何克服現實困難,用他的生命經驗演繹出獨一無二的『喜劇』表演。」 ──比爾蓋茨 一種南非式的幽默...
日本究竟錯在哪裡? 身處何方?該往哪裡去? 率先對「房地產泡沫」提出警告的重量級經濟學者, 與教科書完全不同觀點的日本經濟興衰最佳導讀。
最受國際學界矚目的全新國家實力論述! 「毫無疑問,本書將扮演台灣展望未來的指南針。」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松田康博 第一本以東亞視角剖析全球地緣政治與經濟權威著作! 國際關係 ╳ 半導體產業 雙精通學者李世暉,首次揭露── 台灣除了護國神山,還有護國神器「鏈實力」。
★全球翻譯32種語言.暢銷20萬冊.橫掃12項國際大獎.唯一中文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20世紀最黑暗的歷史現場,不在德國或俄國,而在納粹與蘇聯之間的血色東歐。 見證普利摩.李維未能記錄的屠殺真相,漢娜.鄂蘭理論之外的極權全貌。
繼《看得見的世界史》與《德意志》,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又一攜手磅礡巨作 藝術史大師尼爾・麥葛瑞格帶路,探索信仰與人類社會交織的複雜歷史與關係
羅馬人的故事壓縮了人類歷史的結晶 從「共和」到「帝國」, 羅馬的歷史,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憲政經驗的歷史。 羅馬衰亡了嗎? 擺脫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的舊史觀, 以開放觀點重新評價古典時代。
「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一是我逃出了北韓。」 一個長於北韓黑市世代的女孩,歷經苦難終於逃離家鄉, 卻在人口販子的掌控下,度過兩年生不如死的歲月。 這一則活下去的故事。
第一本爬梳咖啡種植與全球貿易關係的經典著作 「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歷史」、「社會政治分析精細」、「資料豐富的原創性研究」 《波士頓環球報》、《經濟學家》、《衛報》、《出版人週刊》等全球媒體齊聲讚譽 從十六世紀歐洲首次記載咖啡為始,不過四百年,咖啡席捲了歐陸與美洲,成為人們的日常飲品。資本...
1972那年,三十八歲的寡婦珍.麥康維爾(Jean McConville)膝下十子,蒙面入侵者在貝爾法斯特將她從家裡強行帶走。這本書是步調如小說般緊湊的精密報導,基夫以麥康維爾的謀殺案為主軸,牽引出北愛爾蘭問題的歷史。他訪問了衝突雙方的參與者,將那個時代悲劇的毀滅與虛耗轉化成鏗鏘有力、引人入勝的長篇...
鏘鏘鏘!趣史上演啦~ 有梗.有料.有好笑!歡樂迸出閱讀新角度! 「故事」網站超人氣作家領銜主講,力邀歷史人物現身說史! 搭配課綱,告訴你歷史課本不讓你知道的故事。
入圍2020年坎迪爾歷史獎(Cundill History Prize)
入選《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2020年關注書籍
入選《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2020年最佳非小說類書籍
入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20年最佳政治類書籍
葛塔藉由本書給予了讀者許多精彩的故事,可看到西亞地區發生許多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件。……一九七九年之後的西亞與國際局勢,伊朗的革命確實在其中產生重要影響。在這時代若以伊朗作為觀察西亞局勢發展的中心,並不會過於誇張。葛塔以一九七九年之後的伊朗作為本書的主要角色,可見她了解若要觀察今日西亞局勢,必須把伊朗放在最核心的位置。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當代中東的面貌是如何形成的?
極端主義、恐怖分子為何成了中東世界的代名詞?
1979年為什麼是中東歷史重要的關鍵時間點?
1979年,伊朗革命、麥加禁寺圍困事件與蘇聯入侵阿富汗相繼發生。金姆.葛塔在《黑潮》中,透過廣泛而細膩的調查,詳盡剖析這三件關鍵大事的前因後果,以及對西亞地區往後的歷史、文化、宗教與地緣政治形勢造成的深遠影響。
《黑潮》描述了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什葉派的伊朗走向反目的歷程,並揭示兩國如何在競爭中對宗教加以利用和扭曲。這場爭奪文化統治力的戰爭從中東蔓延到埃及與巴基斯坦,產生了數不清的衝突、謀殺與迫害,不僅刺激宗教極端主義的孳生,更導致911恐怖襲擊和ISIS的崛起。
金姆.葛塔向我們介紹了四十年來被地緣政治劇情顛覆了生活的人們:從反抗本國獨裁者的巴基斯坦電視主播、因不雅文字而入獄的埃及小說家,一直到2018年在沙烏地駐伊斯坦堡領事館遇害的記者哈紹吉。這是一本全面而有力的巨作,將會大大地改變人們對中東的認知。
名家推薦
中東糾葛的現代火藥庫,就是一環繼承著一環、舊恨不斷觸發新仇的記憶拼圖──從1979的革命狂潮到伊斯坦堡領事館的駭人慘案──任何當代的政經解析都躲不了過去的歷史傷痕,也唯仔細剖析每一個關鍵人物的遭遇與決策,才有辦法理解如今中東仍不斷更新的「下一場現代危機」。──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在當代,要思索自己身處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搞成這樣的?我們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關照每一個切身事件的同時,避免情緒與主觀的遮蔽,嘗試以更宏大的視野,整理出看似不相干事件之間的脈絡。做為傑出記者的作者,正是想嘗試回答,自己所在的阿拉伯與穆斯林世界,是怎麼搞成這樣的。──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國際推薦
對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宗派分裂和區域衝突做了易懂且非常有趣的描述,這種分裂和衝突已經撕裂了中東數十年,是威脅全球安全最重要的競爭之一。──彼得.柏根(Peter Bergen),華府智庫「新美國」(New America)副總裁兼研究員
該地區最有洞察力和最敏銳的觀察家之一,對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破壞性競爭的根源和後果進行了巧妙、扣人心弦、及時和人道的描述。──威廉.伯恩斯(William J. Burns),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
清晰而誠實,完美的研究和出色的寫作。這是一本獨特的書,不只是關於沙烏地和伊朗的競爭,因為它闡明了該地區在過去一百年中如何以及為何開始內在轉變──局外人和當地人民必讀。──馬爾萬.穆阿瑟(Marwan Muasher),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副總裁、約旦前副總理
《黑潮》的框架與內容同樣重要。葛塔將過去四十年的整個中東描繪成一個黑暗時代,一個在暴力、厭女和宗教極端主義的陰影下黯淡無光的世界。在探索這種黑暗是如何形成的過程中,她回憶起更光明的過去並預測更美好的未來。這是一本強大而重要的書。──安・瑪莉・史勞特(Anne- Marie Slaughter),新美國基金會執行長、《未竟之業》作者
作者簡介
金姆.葛塔(Kim Ghattas)
金姆.葛塔是一位獲得過艾美獎的記者和作家,並且是華盛頓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非常駐學者。她曾經為BBC和《金融時報》報導中東議題長達二十年之久,也報導過美國國務院和關於美國政治的議題,並於《大西洋雜誌》、《華盛頓郵報》和《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她在黎巴嫩出生和長大,目前居住在貝魯特和華盛頓特區兩地。
譯者簡介
苑默文
自由譯者,現居臺灣。喜愛歷史與閱讀。翻譯作品有《中斷的天命》、《伊本.巴杜達遊記》、《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續篇》、《波斯人》、《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