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的東亞史(4)

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17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1/05/12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0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eISBN: 9789865524760
  • ISBN: 9789865524807
  • 字數: 120,182
紙本書定價:NT$ 380
電子書售價:NT$ 26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上海,一座在搖搖欲墜的清帝國上建立起來的歐洲城市
因自治體系和地理位置,注定成為東亞的富饒之城!
是反殖、反帝視角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租界」?
還是英美憲政體系下商業自治的「自由市」?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36

      晉、燕、齊──三支分別來自內亞和東北亞的古老民族   因東亞的諸夏體系而被捲入地緣政治的漩渦   幾度強盛、幾度衰亡,意外牽動著東亞大陸的歷史走向   本書是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品之一,從晉、燕、齊國的起源談起,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跳脫傳統的中國框架,建構專屬晉、燕、齊民族的歷史。

  • 電子書: NT$ 420

    劉仲敬在本書中,嘗試重新建立我們對於近代東亞歷史的認知,打破神話,重新理順東亞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以及東亞地區的政治實體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的真正位置。他以獨創的歷史模型和詮釋體系(秩序輸出論),分析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現在,遠東秩序輸入和輸出的演化路徑,從而解構了「中國」的建國神話和黨國的歷史話...

  • 特價 電子書: NT$ 250

    「中國窪地」是一種隱喻,它指的不是中國所處在歐亞大陸東端上的地理低地,而是指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和秩序的窪地。中國只能向朝鮮、日本輸出,而無法向西方輸出,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窪地的性質。

  • 電子書: NT$ 385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 電子書: NT$ 322

      基本上,華夏文明的演變,乃是一種每下愈況的變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歷經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趨勢,即構成社會的中堅團體——國人、宗族等等,隨著一次次的社會清洗而逐漸消滅;進入近代之後,華夏社會已經變成「原子化的個人」組成的鬆散群體,無力抵抗外來秩序的控制與統合。   劉仲敬...

  • 電子書: NT$ 224

    繼「晚清北洋卷」和「國共卷」以來,劉仲敬再次將自身犀利的點評,展現在人物的月旦之上。在這本「文人卷」中,劉仲敬主要延續了他在前兩卷中的歷史生態學分析,民國文人在「地方主義/泛中華主義」角力的脈絡下,來探討知識分子和文人的發展狀態。

  • 電子書: NT$ 322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 電子書: NT$ 385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電子書: NT$ 336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 電子書: NT$ 385

    一部西方經書如何被引用、誤讀,最後據為己用? 一場宣教行動如何觸動滿漢族群問題、華洋民族意識? 信仰如何成為狂熱,終於燃燒中國大半江山? 史景遷敘事史學登峰造極之作 魔幻手法鉤勒出波瀾壯闊史詩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 電子書: NT$ 208

    ~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 從經濟角度替中國朝代興衰算筆明白帳~ 歷史不只是朝堂之上的打打殺殺,更是朝堂之外的吃喝拉撒! 3000年帝國興衰淬鍊而出的財政教科書!

  • 電子書: NT$ 339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 出版日期:2021-08-01
    電子書: NT$ 300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

  • 電子書: NT$ 420

     ★★★★★ 總是在要求別人道歉的中國 ★★★★★ ﹡瑞典脫口秀諷刺中國遊客習慣不佳,中國怒稱用心險惡! ﹡義大利精品D&G「起筷吃飯」廣告引起公憤,上海大秀被迫取消! ﹡APEC高峰會要求修改領袖會議宣言,中國官員怒闖巴紐辦公室!

  • 詳細資訊

    上海,一座在搖搖欲墜的清帝國上建立起來的歐洲城市
    因自治體系和地理位置,注定成為東亞的富饒之城!

    是反殖、反帝視角下「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租界」?
    還是英美憲政體系下商業自治的「自由市」?

    然而,華人不問政治、只求財富、不懂自治的思維觀念
    再加上國民黨與共產國際接連的入侵與滲透
    上海,最終錯失了它的自由和繁榮!

    ==============

      ★別再被國恥教育洗腦!中國人眼裡的「上海租界」正是英美眼中的「上海自由市」!
      ★自我治理+法治精神,正是「上海自由市」成為東亞最強商業自治城邦的關鍵!
      ★太平天國期間,萬國商團如何組建「上海義勇軍」,擊敗清兵和小刀會叛亂?
      ★「工部局」乃是上海自由市的權力中樞,連英美政府也無從干預?
      ★上海自由市邁向衰亡的第一步,肇因於華人不問政治只求財富的貪婪和投機?
      ★壓倒上海自由市的最後一根稻草,竟與共產國際的全面滲透有關?

      ■兩個上海:「上海自由市」與「清屬上海縣城」
      鴉片戰爭之後,清帝國與英帝國於一八四五年簽訂《上海土地章程》,清帝國劃定一塊荒蕪之地,英國人則必須支付租金給地主,從而在內居住、從事商業貿易並保有治外法權。這項條約被視為「新上海」──由英美建立的「上海自由市」──的起點,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由清帝國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統治的「上海縣城」。新與舊、西方與東方,「兩個上海」於焉形成。

      清末社會動盪不安,太平天國與小刀會相繼叛亂,導致上海縣城及江浙一帶的難民大量湧入上海自由市。為了維持秩序、避免交戰雙方入侵,宣布中立的上海自由市將外國僑民組織成「上海義勇軍」,進而擊退小刀會。為了因應時局變化,「租地人會」於一八五四年修訂《上海土地章程》,正式成立上海自由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

      ■自治+法治:上海自由市的成功關鍵
      工部局是具有自治性質的代議制市政機構,由納稅市民組成的「納稅人會議」選舉產生,擁有獨立的行政和司法權,下轄財政、交通、公衛等委員會,而且還有自己的警衛部隊(前述的上海義勇軍),儼然已是功能齊全的自治政府。更重要的是,工部局只對「納稅人會議」負責,而不受英美兩國領事的干預,充分顯現其高度的自我治理狀態。

      為了解決土地、貿易、財產方面的商業糾紛,英、美兩國將司法體系引進上海自由市。私有財產得到承認與保護、商業糾紛可透過法院審理與裁判,這為上海自由市迎來空前繁華,從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前期,上海遠勝東京、香港,成為東亞最富裕的國際大都會。南非知名法官費唐就在其研究上海自由市前景的《費唐報告》中如此結論:「上海自由市的成功在於自治和法治。」

      ■走向衰退:上海的「南非化」與「南越化」
      然而上海的「南非化」與「南越化」最終導致了自由市的衰亡。作者以「南非」和「賴比瑞亞」這兩個昔日的「非洲民主燈塔」、後來卻陷入社會動盪和內戰的國家為例分析上海,認為上海自由市的人口擴張,吸納太多缺乏自治能力的華人移民和難民,導致原本的領導階級在人數上反而成為弱勢,最終失去了主導權,這就是上海的「南非化」。

      至於「南越化」,指的是上海自由市像「南越」一樣,被共產國際透過收編商人的白手套方式全面滲透、從內部顛覆。除了共產國際,上海自由市還面臨了北伐成功之後的國民黨之文攻武嚇,從檯面上的軍閥到地下的黑社會,無一不對上海自由市造成嚴重打擊。

      ■打破國恥教育,從「英美自由主義憲制」重新理解上海
      如果沒有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接連占領,上海自由市按照資本主義議會制度逐漸演化,這個遠東最富強的城市,甚至有機會成為像新加坡那樣的獨立國家。但華人不問政治、只求財富的思維觀念,導致它遭受國共兩黨的恐怖主義入侵,最終喪失政治獨立的機會。

      二十世紀以來,中文世界均以反殖反帝的角度看待上海租界,將其視為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通商的恥辱象徵。本書是第一本以「英美自由主義憲制」的角度來分析「上海租界」實際運作的書,探討它自身的發展邏輯如果未被打斷,可能展開的另外一種發展路徑。這種解釋思路,可以幫助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東亞歷史。

      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系列
      【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
      《歐洲的感性邊疆:德意志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法蘭西理性主義》
      《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

      【民族發明學的諸夏史】
      《逆轉的東亞史(1):非中國視角的東南(吳越與江淮篇)》
      《逆轉的東亞史(2):非中國視角的西南(巴蜀、滇與夜郎篇)》
      《逆轉的東亞史(3):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逆轉的東亞史(4):非中國視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逆轉的東亞史(5):非中國視角的東北(滿洲國篇)》

    作者簡介

    劉仲敬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本書為其最新系列「民族發明學的諸夏史」作品之一。另有「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此系列透過劉仲敬獨特的民族建構理論,深入分析中歐、東歐、巴爾幹以及中東等地區,是如何從帝國或封建王國的體系演化成近代的民族國家。

      另外,尚著有「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此系列透過近代東亞地區重要歷史人物之生平,闡述東亞文明的歷史特性;《經與史》、《遠東的線索》為重新解釋內亞和東亞古代歷史關聯性、解釋中國近現代史格局與演變的經典作品;《文明更迭的源代碼》則是關於「阿姨學」的思想脈絡、及對世界各種文明和歷史的探討。

      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904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