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的東亞史(3)

非中國視角的華北(晉、燕、齊篇)

23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1/04/14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6.1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5524593
  • eISBN: 9789865524623
  • 字數: 169,009
紙本書定價:NT$ 480
電子書售價:NT$ 33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晉、燕、齊──三支分別來自內亞和東北亞的古老民族
  因東亞的諸夏體系而被捲入地緣政治的漩渦
  幾度強盛、幾度衰亡,意外牽動著東亞大陸的歷史走向
  本書是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品之一,從晉、燕、齊國的起源談起,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跳脫傳統的中國框架,建構專屬晉、燕、齊民族的歷史。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45

    所謂「西南」── 從來就不是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更不只是帝國邊陲! 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反而是文明的樞紐! 它化身為巴蜀、滇、夜郎,與中國的政治勢力不斷拉扯、對抗, 它掌握了連接內亞和東南亞的商業通道,是「東南亞萬邦之母」!

  • 特價 電子書: NT$ 250

    「中國窪地」是一種隱喻,它指的不是中國所處在歐亞大陸東端上的地理低地,而是指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和秩序的窪地。中國只能向朝鮮、日本輸出,而無法向西方輸出,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窪地的性質。

  • 電子書: NT$ 385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 電子書: NT$ 420

    劉仲敬在本書中,嘗試重新建立我們對於近代東亞歷史的認知,打破神話,重新理順東亞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以及東亞地區的政治實體在當代國際體系中的真正位置。他以獨創的歷史模型和詮釋體系(秩序輸出論),分析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到現在,遠東秩序輸入和輸出的演化路徑,從而解構了「中國」的建國神話和黨國的歷史話...

  • 電子書: NT$ 322

      基本上,華夏文明的演變,乃是一種每下愈況的變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歷經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趨勢,即構成社會的中堅團體——國人、宗族等等,隨著一次次的社會清洗而逐漸消滅;進入近代之後,華夏社會已經變成「原子化的個人」組成的鬆散群體,無力抵抗外來秩序的控制與統合。   劉仲敬...

  • 電子書: NT$ 224

    繼「晚清北洋卷」和「國共卷」以來,劉仲敬再次將自身犀利的點評,展現在人物的月旦之上。在這本「文人卷」中,劉仲敬主要延續了他在前兩卷中的歷史生態學分析,民國文人在「地方主義/泛中華主義」角力的脈絡下,來探討知識分子和文人的發展狀態。

  • 電子書: NT$ 322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 電子書: NT$ 385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電子書: NT$ 336

     專精中國上古史的杜正勝院士繼【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後,多年思考的總結!   解構「炎黃子孫」的神話,釐清「中國的範圍」、「原中國的所在」、「中國本部的奠定」。   剖析「中國的擴張」、「中國的勢力範圍」以及擴張三部曲:「征服→統治→改造成為中國人」。    

  • 電子書: NT$ 336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 電子書: NT$ 208

    ~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 從經濟角度替中國朝代興衰算筆明白帳~ 歷史不只是朝堂之上的打打殺殺,更是朝堂之外的吃喝拉撒! 3000年帝國興衰淬鍊而出的財政教科書!

  • 電子書: NT$ 339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 電子書: NT$ 385

    一部西方經書如何被引用、誤讀,最後據為己用? 一場宣教行動如何觸動滿漢族群問題、華洋民族意識? 信仰如何成為狂熱,終於燃燒中國大半江山? 史景遷敘事史學登峰造極之作 魔幻手法鉤勒出波瀾壯闊史詩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漢學巨擘史景遷作品  經典重現──

  • 電子書: NT$ 630

    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

  • 詳細資訊

    晉、燕、齊──三支分別來自內亞和東北亞的古老民族
    因東亞的諸夏體系而被捲入地緣政治的漩渦
    幾度強盛、幾度衰亡,意外牽動著東亞大陸的歷史走向

      一部關於晉、燕、齊的帝國沒落與民族建構史

      ★先有晉,才有周!?為何說來自內亞的晉國,竟然是商、周的共同始祖?
      ★韓、趙、魏三家分晉,表層是卿大夫僭越諸侯,本質是東亞派與內亞派決裂?
      ★燕雲十六州=台灣,遼=美國,宋=中國?千年前的燕國史早已解答今日兩岸難題?
      ★沒有土著萊人的武力和冶鐵術,齊桓公就無法稱霸,讓齊國成為領先諸夏的半島之國?

      ■晉:內亞勢力在東亞的最前線
      ──商、周的共同始祖

      在傳統史書中,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受封而有晉國,也就是「先有周,才有晉」。但劉仲敬打破既定認知,指出「中國」是內亞(指長城以北地區)勢力征服「東南亞」(指長江以南地區)邊緣地帶後所形成的一個殖民區,而「商」、「周」其實都是從內亞的「晉」所分化出來的殖民政權,所以是「先有晉,才有周」!原來,最初的「晉」是指來自內亞、被漢字記載為「晉」的古老遊牧民族,他們帶著內亞先進的戰車與青銅器進入東亞,並展開殖民統治。

      而被史家作為春秋與戰國分界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表面上是卿大夫僭越權位,奪取諸侯權力,但實為晉國內部的內亞勢力和東亞勢力大決裂。親內亞派成為後來的趙國、中山國,親東亞派則為韓國、魏國;所謂「趙國多名將、魏都最壯觀、韓國最弱小」,韓國甚至是六國中第一個被秦國所滅的國家,這和劉仲敬「親內亞而強盛,親東亞則羸弱」的觀點不謀而合!

      為何晉國如此強盛?連周天子都得看晉文公的臉色?關鍵在於晉國控制了通往內亞的鄂爾多斯高原,可以持續獲得內亞的先進技術和物資,因此領先東亞各國數個世紀。一直到清帝國時期,晉商仍因掌握這條商業通道,得以將各地物產(特別是茶葉)出口到俄羅斯和歐洲,充實國庫,儼然是「皇家御用商人」。

      ■燕:來自東北亞的霸主
      ──從帝國的邊疆到東亞的心臟

      遠古時代,遼東半島、膠東半島、朝鮮半島三者構成環渤海文化圈,而燕國不只是環渤海文化圈的繼承者,更是東北亞勢力在東亞的橋頭堡。從文明等級來看,東北亞雖然略遜於內亞,但仍領先東亞/中國這塊窪地,例如燕國比中原諸國更早使用內亞的青銅器;而當青銅器隨著殷商傳入東亞時,燕國早已開始零星地使用鐵器。

      從中古到近世,是燕國的沒落和再起,反映出東北亞勢力取代內亞勢力、成為東亞新霸主的歷史進程。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內亞宇文氏、滿州慕容氏和燕國段氏彼此征戰;唐帝國時期,燕國的平盧節度使率領滿洲武士挑戰盧龍節度使安祿山及旗下的內亞武士;五代十國時期,燕雲十六州成為遼、金、宋、蒙古、明各政權搶奪的戰略要地。劉仲敬將「遼-國-宋」比喻成「美國─台灣─中國」,巧妙指出三者「同床異夢」的地緣政治關係。

      因為位於內亞、東亞、東北亞的邊疆,是內亞和東北亞勢力進入東亞/中國窪地的必經通道,所以燕國自古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它也因此成為掌控東亞大陸的權力中樞,從元、明、清一直到今日,燕國故都北京仍是東亞大陸的心臟,持續影響著東亞國際局勢。

      ■齊:在東北亞與東亞之間拉鋸
      ──半島之國的崛起與崩解

      齊國與燕國系出同源,都是上古環渤海文化圈的繼承者。周滅商之後,周王室將姜太公封於齊國,以姜太公為首的周室貴族與齊國土著萊人合作,建立起「齊-萊聯合國家」(齊-萊二元性)。憑藉萊人卓越的軍事、冶鐵和造船技術,齊國成為雄霸一方的半島之國;齊桓公得以崛起,就與萊人的支持密切有關。然而,齊桓公的稱霸卻也讓齊國捲入東亞諸夏/中原的外交體系,使齊國逐漸脫離東北亞文化圈,墜入東亞/中國窪地的深淵。

      漢帝國征服以後,齊國仍因掌控鹽、鐵的生產而富裕,是帝國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漢初的「七國之亂」(帝國視角的說法),正是由齊國各地諸侯所發起的反抗,足見齊國的強盛。亂平以後,在官方刻意打壓下,齊國地方豪族與菁英階級才逐漸衰弱,直到永嘉之亂以後,在內亞、東北亞勢力捲土重來之際,齊國才得以再次崛起(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等政權陸續建立)。

      到了近代,作為控制渤海與黃海進出東海、及內亞和東北亞勢力通往海洋的齊國,仍是各方爭奪的重點地區,只是這次加入了新的競爭對手──身為西方列強的英國、德國,甚至連日本也試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接收膠東半島,齊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據「民族發明學」,重新詮釋大一統的東亞史
      ──東亞會再次迎來多國並列的「諸夏國際體系」嗎?

      本書是劉仲敬「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品之一,從晉、燕、齊國的起源談起,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跳脫傳統的中國框架,建構專屬晉、燕、齊民族的歷史。

      劉仲敬以「民族」為核心,重新詮釋大一統的東亞帝國史,進而挑戰梁啟超當年發明的「中華民族」概念和以此為基礎的中國史建構。他指出,如果你堅持認為有所謂的「中華民族」,那就像堅持在今日建立一支「歐洲民族」一樣,充滿矛盾。他認為,歐洲民族國家的歷史和演化邏輯,已為本世紀和未來的東亞大陸提供了一個相當明確的答案。那麼,東亞會再次迎來諸夏體系嗎?不論未來如何發展,一部逆轉的東亞史依舊值得讀者深思。

    作者簡介

    劉仲敬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本書為其最新系列「逆轉的東亞史」(民族發明學的諸夏史)作品之一。另有「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此系列透過劉仲敬獨特的民族建構理論,深入分析中歐、東歐、巴爾幹以及中東等地區,是如何從帝國或封建王國的體系演化成近代的民族國家。

      另外,尚著有「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此系列透過近代東亞地區重要歷史人物之生平,闡述東亞文明的歷史特性;《經與史》、《遠東的線索》為重新解釋內亞和東亞古代歷史關聯性、解釋中國近現代史格局與演變的經典作品;《文明更迭的源代碼》則是關於「阿姨學」的思想脈絡、及對世界各種文明和歷史的探討。

      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902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