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作為一種歷久常新的文化活動,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所謂的「時代性」,而是在於「時代性」的超越。
本書是賴俊雄教授為華語文學界所撰寫的專著。縱論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的理論現象、大師巨作,以及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方向。賴教授是臺灣英美文學領軍者之一,致力理論研究多年,在新作裡他不僅介紹晚近西方學界眾聲喧譁的流派,同時思考立足臺灣的我們與世界理論對話的可能。……此書可謂多年來僅見的大型...
瞭解小說藝術奧祕,從事小說寫作、文學批評與賞析者的必讀經典。 本書共分九章,就小說的七個層面:故事、人物、情節、幻想、預言、圖式、節奏,以作者細膩的觀察,優美與洗鍊的筆調,分析並探討小說的內容。佛斯特認為,小說家的任務即是熟練地駕馭這些面向,做到「面面俱到」,而小說家的功力,就表現在他是否有能力涵...
與世界對話 勾勒東亞文學近代面貌 韓國文學史上的燦爛繁星 中文版首度編選呈現 他們反抗殖民、為無產階級發聲,用筆刻下血淋淋的現實人生
這本書總計選錄了十八位作者、三十四篇台灣古文遊記,創作時期從公元1600至1900年之間,每篇作品都有詳細注釋,並同 時翻譯成現代白話中文,部份遊記作品,亦繪製地圖或附景點照片,提供讀者閱讀時的對照參考。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詩化散文寫成,以小說體探討哲學,具有哲學、文學雙重價值。書中尼采假借先知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表達他自己的思想,尼采主要的哲學觀點,包括 「上帝死了」、「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超人哲學」、「權力意志」等,都可在本書中讀到。
廚川白村是日本作家、文藝評論家,曾有系統的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文藝思潮。文藝評論集《苦悶的象徵》討論文學創作、鑑賞、起源等問題,他認為「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鲁迅語)書中所提出的「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一語,流傳甚廣。
文學批評作為一種歷久常新的文化活動,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所謂的「時代性」,而是在於「時代性」的超越。
中國文學批評自有源遠流長的傳統,作者相信它是一個生生不息,日益壯大的活的傳統,藉由對它的重新檢視,或許最能啟示我們抉擇,甚至開創自己的方向。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此一方興未艾的文學批評的活傳統;第二部分則集中在凸顯梁啟超和王國維在近代中國文學批評形成之際,對於傳統批評的承先啟後之努力所達致的成就,以及因而形成的典型的對立;第三部分為附錄。在這些短論與演講中,作者始終關切文學與時代,與現實的若即若離的關係,這個問題顯然正觸及「言志」傳統與「神韻」傳統的對立。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