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多人合作專著透過不同媒介(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與區域(中國西南、日本與台灣)的討論,分析傳統宗教元素在今日如何由各樣媒介所重組與延伸。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有關閱讀,永不褪色的經典。 ★將閱讀分成四個層次漸進式討論,讓讀者逐步學會閱讀的要領。 ★開拓閱讀技巧,協助讀者提升自己的理解力,進而增加人生智慧的實用性書籍。 ★不只教導初學者如何進行閱讀,更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與態度。
★看穿鬼扯最有感的邏輯入門書 ★邏輯思辨聖經,全球長銷40年、改版12次、翻譯成10種語言 ★全美大專院校「邏輯、大考(寫作/閱讀)」的指定與推薦用書
「超級有用……關於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研究計畫,包括編寫和測試你的研究問題。不僅有閱讀樂趣並具有實用性。 」 ──普利茲獎得主張彥(Ian Johnson) 上市三天即登上amazon工具書類第一名 踏出論文研究計畫的第一步 讀完本書,從下筆的那一刻開始,你的報告和論文就會比他人更出色...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本書從具像的觀點,結合物質文化與靈媒研究,從鄉村與都市情境中探討民間宗教的意涵。提供我們一個理解台灣民間宗教從鄉村到都市的動態樣貌,呈現了台灣民間宗教發展更整體的圖像。
嚴肅的思考已成過去,迎向娛樂與激情的我們,是否將毀於自身所愛。 ◎亞馬遜讀者強力推薦媒體批判經典 ◎波茲曼之子安德魯撰寫二十周年版序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2016新版專文推薦 在《一九八四》中歐威爾害怕禁書,害怕我們受到文化箝制,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害怕沒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想讀...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作者 睽違七年 宏觀典範之作 本書結合兩位最優秀的政治與經濟學家,回應當前全球關心的重大課題: ◆ 如何約束國家機器、進入通往自由的窄廊?這是西方國家的專利嗎? ◆ 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是自由嗎?專制國家締造經濟榮景後,能夠回頭保障公民自由嗎?數位極權國家崛起,會終結自...
★社會學最負盛名啟蒙書★ ★當代美國文明最重要的批評家★ ★社會學領域最經典、最暢銷名著問世60年紀念版★ 在一個沒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的時代,重要的是:認識到每個人在這樣的世界中身處何處。 用社會學家的眼光看世界、想問題,你會豁然開朗!
赫緒曼寫作本書的動機,即起源於新自由主義即將席捲世界的時刻。他分析三種反動修辭法:「悖謬論」、「無效論」與「危害論」,這些論述不直接反對進步價值,而是反對實踐進步價值的行動;反動的修辭是用來說服大家,你不必、也不應該採取進步性的行動, 因為你怎麼做都沒有用,甚至會導致反效果,或摧毀既有的改革成果。
如果偏見可以抹除,人生會不會更美好? 回到1969年,他們倆在校園裡相遇。丹尼爾.康納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兩位同樣是風雲人物、但各方面卻近乎南轅北轍的天才,跌破眾人眼鏡地「在一起」了。剛開始,他們若即若離,到後來形影相隨,不僅聯手解開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心智之謎、挑戰人們判斷與決策的理性模式,...
《希伯來聖經》《聖經》《古蘭經》都擁有相同的起源。 這些聖典如何形塑了風格迥異的世界三大一神教? 一本書帶你掌握今日世界宗教衝突的根本脈絡。
你知道嗎?生命真的是生生不息,從來沒有人真的死去! 《靈魂永生》可說是威力最強大的賽斯書之一,是新時代經典中的經典。賽斯這位歷經多世的輪迴轉世,已經不依賴肉身、自在遊走多重實相次元的「老師」,透過珍.羅伯茲現身說法,對在地球這個宇宙小學裡上學的我們,一一講述心靈、意識、生命的真相。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 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 哈拉瑞 *獨家贈品:購書就送《21世紀的21堂課(增訂版)》電子桌布(手機與mooInk尺寸)一組 《21世紀的21堂課》全新修訂改版! 《21世紀的21堂課》是現代智人的必修課, 是洞悉世局變幻、洞...
50萬讀者、問神鐵粉、善男信女、宮廟人員敲碗跪求! 神明親授四大法門之「邏輯推論法」, 不懂邏輯推論問問題, 問再久,神明也無法告訴你答案! ■空前未有》神明獨家傳授「三筊定律」、「系統思考」、「評判性思考」,讓「找對問題問神明」更具實踐性! ■睽違數年》王崇禮老師「神啊!」系列再進化,帶...
出版十五種語言,暢銷世界多國! 全新完整中文翻譯,全球華人期待! 這不是科幻小說,是地球人真實外星遊記! 比科幻電影還要不可思議的奇異旅程 超乎想像卻歷歷在目的平行時空體驗
★耶魯大學出版社知名「小歷史」(Little History)通識系列 ★權威主教理查•哈洛威,用嶄新觀點和視野,帶領年輕世代認識宗教的價值與力量。
當代世界中各式各樣媒介的出現不但大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讓我們對宗教與過去有不同的理解。這本多人合作專著透過不同媒介(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與區域(中國西南、日本與台灣)的討論,分析傳統宗教元素在今日如何由各樣媒介所重組與延伸。作者一方面探討媒介的使用如何改變人們對宗教的認識,另一方面也分析新媒介的出現如何創造新的宗教社會性。如此兼具理論與實例的研究不但提供我們理解媒介在當代宗教的作用,也揭示了宗教在現代社會的意義。
作者簡介
穆爾克(Erik Mueggler)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從1993年開始進行中國彝族研究;研究興趣含括廣泛的社會與文化議題,其中特別聚焦在鬼的政治學、自然史的歷史及死亡的儀式化研究。他有三本著作:The Age of Wild Ghosts: Memory, Violence 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1)、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 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以及Songs for Dead Parents: Corpse, Text and World in Southwest Chin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皆是關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專書。曾獲得多項重要獎項,包括麥克阿瑟天才獎(2002)與Julian Steward Award(2013)等。目前在雲南與四川地區進行文本、親屬、儀式與冰的自然史研究。
施永德(DJ Hatfield)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歷史與人類學系副教授。作為一位人類學家與音樂藝術工作者,他的研究旨趣包括大眾文化、音景以及原住民媒介。著有Taiwanese Pilgrimage to China: Ritual, Complicity, Community(Palgrave 2010),以及一些關於台灣民間宗教與音樂專題的論文。自2010年起,進行一個關於遠洋漁業對海岸阿美族影響的計畫,名為「阿美的空間、親屬與音景」。除了寫作,也投入音樂研究與藝術實踐。
劉苑如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專長為中國敘事文學、中國中古文化研究、宗教傳記與遊記,著有《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2002)、《朝向生活世界的文學詮釋─六朝宗教敘述的身體實踐與空間書寫》(2010)等專書;主編《生活園林:中國園林書寫與日常生活》(2013)等系列叢書三種。早期從事志怪文類與文化現象研究,後拓展到宗教文學與文化研究,近年則從版本輯佚、書籍交流到數位人文學,思考文人群體「知識倉庫」的建構過程。
蘇碩斌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文學社會學、文化研究、媒介史與都市史。著有專書《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主編《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譯有《媒介文化論》,以及發表學術期刊論文多篇。目前從事台灣現代休閒史相關研究,尤其是大眾觀光與大眾閱讀議題。近年另推動學術研究結合文學寫作的「創意性非虛構書寫」,已企劃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台灣戰爭世代的故事》二書。
楊建章
美國芝加哥大學音樂史與理論博士,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目前為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大致分為三個方向:一為1800年前後歐洲關於音樂的哲學與科學討論的交錯脈絡;二為以亞洲與全球的角度,重新思考二十世紀音樂的歷史書寫;三為嘗試以前述兩個研究為基礎,發展一個有關音樂媒介與技術的理論,以解釋音樂的現代性如何穿透近兩百多年人們對音樂的認識與思考。
齊偉先
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博士,曾經於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擔任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宗教社會學、文化社會學、藝術社會學、社會學理論。長期關注宗教團體在現代社會中的因應發展模式,試圖從中揭示不同宗教的宗教性。近年來特別關注民間信仰在現代治理環境下的變遷與所面臨的挑戰,嘗試從傳統的視角探索足以挑戰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理解方式的侷限性。
林瑋嬪
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與人類學系系主任。專長為宗教人類學、親屬人類學與漢人研究,長期關注宗教議題,特別是物質文化與媒介相關研究。著有專書Materializing Magic Power: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Villages and Citie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該書獲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目前正在撰寫馬祖專書,探討戰地歷史、個人與社會想像以及未來。
司黛蕊(Teri Silvio)
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過去的研究包括台灣表演藝術的傳統(如歌仔戲與布袋戲),以及它們的粉絲次文化;並關注這些表演傳統遇到新媒體科技時所發生的轉變。最近的研究計畫著眼於東亞和東南亞各處的藝術玩具,及當地漫畫界的擴張。研究焦點在工作與娛樂、地方美學、全球市場邏輯,以及階級、性別和國家身分認同等方面如何以新的方式建構並結合。
【名家推薦】
在新媒介、新媒體大量運用的時代,華人宗教如何與之互動?從這個大哉問審度《媒介宗教》一書,其預示了即將發生的變化,不管世人接受與否,都顯示這種力量的存在。本書的價值及意義非僅引介新理論、新觀念,而是透過物、音樂及影像等八個案例作初步的檢驗。華人宗教一向被認為相對保守,類此現象卻逐一浮現,如同警鐘般提醒學界、宗教界,與時俱變方為生存之道!
──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媒介宗教》討論宗教與媒介、新媒體之間的關係。二十世紀是傳播媒介大變動的時代,近年的數位科技更創造了新媒體,並大大增強原有媒介的力量,可以說,人類社會因此出現了新的生態。宗教存在於人間,不免與時俱進,與時俱變。本書探尋這些影響,也重新審視宗教的物質文化要素,不但主題有創新性,它的出版更是恰逢其時。
──陳弱水(臺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
《媒介宗教》一書呈現媒介在虛實間穿梭的能力,使得它成為當代宗教文化書寫的關鍵詞。宗教與媒介不只是本質與工具的關係,宗教就是媒介的實踐。宗教的新媒介以其蘊含之情感、力量與感官美學形式創造了新的宗教經驗,也帶來新的社會性與爭議。本書既成功又精采地呈現了對於這個主題的探討如何可以進一步帶領我們理解當代宗教現象的複雜與豐富。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系副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