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學者都認為,提多書及提摩太前書是分別寫給提多及提摩太個人的,而且其內容也十分相似,例如討論別的教義的問題、設立教會職事的要求,以及牧養不同羣體的原則等。不過,本書作者卻指出,保羅的寫作不是以個人為對象,而是針對克里特及以弗所兩個信仰羣體;作者又從這些相近的討論議題中,凸顯兩卷書的獨特背景及不同應用。本書不但從經文分析入手,同時也比較不同學者的研究心得,從而帶出作者對經文詮釋的立場,也糾正傳統解經家對某些經文的誤解。
關於呼召的問題百百種,各種說法、見證莫衷一是。當我們期待回到聖經,尋找問題的答案時,卻可能遇上另一個問題──錯解聖經中的呼召,將常聽到的說法當作真理。有鑑於此,聖經學者曾思瀚寫下了《被誤解的呼召》,華人教會第一本詳盡詮釋呼召經文的著作。
本書為「聖經通識叢書」第三層次的研經材料,主要分析保羅在人生最後階段裏向提摩太作出的勸勉,重點是鼓勵提摩太在危機中持守真理,以此教導他的受眾,並且於教導時要以身作則,為主打那美好的仗!
MD:Missional Discipleship 「使命門徒」:與耶穌建立一生之久的跟隨關係,參與在上帝國度的宣教行動裡。 在「我世代」和「躺平世代」裡, 跟隨耶穌的「使命門徒」,如何熱血不厭世?
跟著賴特的腳步,重讀福音書, 發掘十架與上帝國的關聯, 看清耶穌是如何成為這世界的王、祂如何開啟祂的國, 而祂作王對你我,又有什麼意義。
心之所愛,比腦中所知,更加重要;心雖然很抽象,但會具體呈現在所愛的人事物上,那就是我們的欲望。《欲望的門訓》指出,基督徒可以藉由教會的崇拜與禮儀,讓內心的欲望恢復到正確的方向。
「芥菜種的比喻,教導我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心?」 「葡萄園的比喻,教導我們不可與人比較,要常存感恩?」 「十童女的比喻,教導我們不可懶惰,要常預備主的再來?」 真的是這樣嗎? 對於信徒來說,比喻一點都不陌生。或許在讀經或靈修中,經常都會讀到。耶穌在馬太福音中,經常以比喻去解釋何謂天國,好使天國的...
今天,我們同活在一個價值觀極度扭曲的時代,信徒自不能倖免,而教會的教導亦必然受著巨大的衝擊。保羅於歌羅西書的勸勉,正好提醒今日信徒及教會怎樣連於元首基督,按基督的心意行走信仰的窄路。
追隨基督之路 是一條預備受傷之路? 等待著我們的 盡是患難捆鎖,背叛攻擊? 實踐使命,從來都是昂價的 但我們相信,我們的見證再微小 仍能迸發巨大的力量,因為 教會是為世界而寫的書 名字叫「耶穌的生命」 對讀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 默想路加筆下 追隨基督的七種特質 學習走出 門徒羣體之路
行公義,好憐憫,本書作出最精闢又令人動容的解析! 自人類開始具有公民社會的雛形,關於「什麼是正義(公義)」、「正義的源頭從哪裡來」,就成了無數哲士辯論不休的話題。惟一能確認的是,若沒有正義之袍加身,英雄行徑頓形失色;沒有公理正義為前提,升斗小民的義憤填膺只是渲洩怒氣毫無意義。 長久以來,教會不太...
在快轉的漩渦中定時向生活喊停,規律地體會心裡的起伏和耶穌的同在,這是跟隨主的操練,也是主所愛的門徒特有的恩典。 鍛鍊情感的心靈重訓 檢視10種信仰病徵 X 開啟4種情感省思 X 培養3類安息節奏 情感,是上帝賜給每個人應對世界的超能力! 別讓未經檢視的感受、回憶和情緒, 破壞了你感知生活、愛人如...
現實生活及具體生命充滿模稜兩可的矛盾、左右為難的張力,這並非「是非題」、「選擇題」可以涵蓋的。本書嘗試從想像辨識來理解基督教倫理,即從「敘事」和「想像」,將信仰傳統與當下場景作出關聯,並打破個人倫理與社會倫理的二分、倫理學與神學的對立。作者特別強調,基督教的道德想像對於「倫理的兩難」尤其重要,因為它...
徹底體驗沉浸式讀經 從詩篇編輯者的宏觀角度來看詩篇 也從微觀觀察詩裡行間的至微之處 ::: 作者謝挺博士爬梳一篇又一篇的詩篇, 看見了前篇與後篇的原文脈絡,隱隱蘊藏豐富的關連; 原來一篇深刻的詩篇,會因著鄰近詩篇隱隱的呼應,而疊加出更為豐滿的信息。
本書是作者耶穌比喻系列的最後一本。不過,為何要就馬可福音這麼幾個比喻說出一大堆話來,且獨立成書? 作者明言,馬可的比喻或許正好展示出解讀整卷馬可福音的範式,並闡明尤其是作門徒和耶穌受死的?事的精義,由此揭示出,在政治動盪顛簸、宗教危機處處的時代,這個寄寓於猶太社羣中掙扎求存的邊緣羣體,即馬可的羣體...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教導我們要行善,幫助鄰舍⋯⋯? 浪子的比喻,上帝就是那位常待我們回轉的慈父⋯⋯? 十錠銀子的比喻:教導我們要好好善用恩賜⋯⋯? 真的是這樣嗎?
大多數的聖經讀者,最熟悉的經卷莫過於新約的四福音書。四福音書不僅記錄了耶穌的生平事蹟,更闡明祂帶來了盼望和救恩。然而,你心中是否也常有個疑問:既然福音書已經講得差不多,我們還需要讀舊約嗎? 著有《基督教新約倫理學》的知名學者海斯,這次帶來《聖經倒著讀》,將要帶領我們看見新約與舊約之間的影響力!本書...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生命的驚喜》、《婚姻的美麗》、《死亡的奧祕》 出生、婚姻、死亡是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我們在其間經歷了最大的喜樂與最深的悲傷,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及意義的源頭。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是一份小小的禮物,幫助人在不同的生命季節,找到神、認識福音──那最大的禮物。
提摩太凱勒牧師的牧會心法 「中心教會」異象三大支柱 ▌福音 耶穌基督的福音具有改變一切的大能,徹底重新模塑我們整個事奉,包括內容、格調與策略。 ▌城市 城市對全球文化影響日益增大,我們需要採取積極的路線投入文化,認識到城市位居福音事工的戰略樞紐,既欣賞也挑戰其中的文化。 ▌運動 我們不是只關注...
來吧,讓我們一同加入聖靈的團契中 受聖靈洗的灌溉,在教會土壤茁壯! --- 教會論和聖靈論是「應用性」或「實用性」很強的兩項教義。 信徒既在基督裡與神和好,都領受了聖靈所施行的救恩,並加入信徒群體(即教會)當中, 更清晰、明確的教會論、聖靈論當有助信徒, 使信仰生命更加有根有基,豐富多采。
★亞馬遜網站讀者4.7顆星好評推薦 看似忙碌的牧者,其實不是委身的象徵,而是背叛的徵兆; 它不代表忠心,而是變節。 :: 畢德生安息年的收成之作。 畢德生思想「牧師」身分的本質(不忙碌的、具顛覆性的、具終末觀的), 檢視牧師步下主日講台後其他六天的工作重心(治癒靈魂), 竭力對抗世俗文化對牧者的...
作者曾思瀚老師在本書中進行「心理敘事」鑑別研究,把對觀福音裡面跟「必須」有關的經文都挑選出來仔細剖析,幫助讀者明白敘事者透過角色這樣說話、行事背後的心思意念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本艱深的釋經書,卻是一本提升讀者踏入聖經研究的入門書。
本書從聖經的角度,讚嘆上帝救贖我們的偉大故事,並汲取教會歷史數千年的智慧,聆聽世界各地的聲音,從使命目標、信息傳揚、教導與學習者、實踐策略等部分,反思福音派教會教育事工的危機與轉機;也特別強調,基督教教育事工,應當以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福音為核心。同時,教會教育事工應注重群體性,因為信仰是歷世歷代所有基...
本書屬於「與斯托得一起讀聖經」系列,在登山寶訓中,可以看見耶穌對於當時代的宗教文化毫不留情的真心話,指出在眾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中,內含著的偽善和冷血。但同時,也可以看見,耶穌所指向的神的國度和國度子民的生活樣貌,內含著神對世人的憐憫與豐厚的賜予。登山寶訓不是「基督徒身分資格考」的測驗清單,而是一張...
傅士德之暢銷經典著作「新譯版」 英文原書售出超過100萬本 本書探討靈命操練這一主題,書中分別討論默想、禱告、禁食、研習、簡樸、獨處、順服、服事、認罪、敬拜、指引、歡慶這十二個重命操練。作者學識淵博,旁徵博引,對不同操練皆有深入認識,且非常關注操練的具體踐行方法。
愛與苦難是無可避免的人生課題……要如何承受羈絆與心碎,讓生命完整無憾?這是困難的問題,或許需要的是一個大膽的答案。安.福斯坎,《紐約時報》百萬暢銷作家,以其網路書寫引發無數現代基督徒女性的心靈共鳴,在她自己對生命苦痛的艱難提問中,與聖餐中破碎血肉並傳遞出去的耶穌相遇。
透過默想6個舊約聖經人物,本書讓我們看到信仰的力量及其觸動人心之處,往往不在於非黑即白的泛道德評斷,更不在於我們對聖經不求甚解的望文生義,而在於聖徒那些糾纏不清的信心經歷,他們雖不完美,卻與「信」活得貼近。 本書以紮實的聖經研究為基礎,帶領讀者重訪六個赫赫有名的舊約聖經人物,於深入淺出地細閱經文之...
我們為幫助窮人所做的努力,可能對彼此都造成傷害 ▌▌▌███ 貧窮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議題,因為錯誤的假設可能導致造成傷害的策略。 本書以聖經為基礎,讓讀者明白何謂貧窮與如何扶貧, 學習如何在具有極大轉化能力的關係中,為這受傷的世界建造出有果效的事工。
在信仰的深層裡作反思,在大光照耀中與神相遇 理性的成長通常比感性迅速,缺乏人生體驗、青澀的神學旅人常有「知道了」等於「體驗了」的錯覺,以致往往一面倒地傾向用理性做神學。 感性成長來自人生的悲歡離合,歲月的淘洗焠煉,而後多少反映在神學家的晚期著作,亦即那些歷經生命考驗成熟的神學旅人。
用翻天覆地的禱告,加入神國的冒險之旅!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像一本系統神學導覽,能夠擴張我們對禱告的認知框架, 我們或許會發現,禱告本來就不只是要讓我心得安寧,而是要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教練式領導」在企業管理界已盛行多年,如今,這本專為基督徒領袖所寫的教練式領導技巧,將是門徒訓練、領袖培育的絕佳工具!
在本書《天國的牧養學》,畢德生發現,在特定猶太傳統節期循環中,安排特定書卷朗讀,是個牧養上的神來之筆。透過年年周而復始的操作,累積出各世代面對生活挑戰的生命力。
華人教會第一本「天啟保羅觀」專書 從天啟保羅觀,看上帝如何主動透過十字架翻轉世界! 重新認識使徒保羅,發現天啟行動帶來的宇宙新秩序!
新約學者曾思瀚博士指出,若說「耶穌不談政治」,就是徹底誤解了政治,也誤讀了福音書。 透過扎實的新約研究功夫,重建當時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曾思瀚博士為讀者做出詮釋的示範,從「政治」的角度解讀福音書與使徒行傳。
耶穌來到世上的目的, 是要開創神的新創造及嶄新的為人方式。 祂將古代猶太教和異教追求「正確行為」的真實洞見, 置於新的根基上; 並啟動重塑人類的企畫: 讓人的心靈得以被潔淨、軟化, 並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得著改變, 開始學習新發現的神國語言及行為。 神國就這樣進入這個世界, 賦予人們連亞里斯多德...
Vol.64 No.3 教會不是我的家?────離堂會現象的觀察與反思 都說教會是神的家,也是每位信徒的家, 那麼,人們為何離家出走? 從堂會出走的日子,人們又去了哪裡? 因著社會議題、疫情或其他種種原因離開教會的情形時有所聞, 面貌多元的離堂會危機, 可能也反映出人們正在...
舊約聖經預言二十世紀以色列復國? 但以理書的四巨獸代表世上要興起的四王並預示敵基督出現? 萬民流歸錫安山,是千禧年的盛況? 以賽亞老早已預言教會將福音遍傳天下? 關乎現代國家埃及的終未預言?
耶穌再來之前,福音要傳遍天下? 耶穌再來之前,世界會出現一連串大災難? 那日子以前,會有敵基督出現? 啟示錄預言將來必成的事? 每當提到新約中的預言,你只會想起啟示錄?或者你聽到很多人將福音書的「預言」,跟保羅書信的片言隻語混在一起來解讀?再進而把這個「混雜的神學」稱為「聖經預言」?本書的進路會...
聖經經文,是否如我們所理解的?應怎樣理解? 本書列舉了十九段我們熟悉的、但又常誤解了的舊約詩歌。作者不單從經文的上文下理、語境以及詩歌體裁獨有的平行結構等寫作技巧,闡釋它的意思,引申出相關的應用,他更在書中明確指出一些常犯的釋經謬誤。透過這些釋經示範,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恰當地解釋聖經!
本書作者牧會多年,他開宗明義指出,今日香港大部份堂會的本質確是有限公司。堂會公司化體制大大削弱了信徒群體的有動力,也扭曲了原本應充滿活力的教會觀、事奉觀,令堂會牧者和領袖們被堂會營運和人事管理問題弄至疲於奔命。作者希望透過本書,分享過去在牧養工作上的反省與體會,從而刺激更多牧者、領袖及弟兄姊妹關注有...
本書是繼備受好評的《堂會確是一間有限公司。》之後,馬保羅牧師的又一力作。他除了分析堂會生態的弊病,也嘗試借鏡香港細胞小組教會網絡的經驗,提出建立信徒群羣體的七大基本素,力證要突破現今堂會只顧自我發展的文化,絕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具體可行之事。
靈恩賜最豐富的運用, 也不能彌補愛的缺乏 在這個日趨商業化和都市化的社會,哥林多前書能夠幫助教會辨識在神的子民中,各樣叢生的問題和異端,並正視真正的屬靈是來自聖靈在心中的工作,而非某種神祕或超自然的感動。 作者指出,對保羅而言,哥林多是一個測試戰略的實例:如果基督的福音能夠改變這裏的人,就能改變任...
「準備自己比準備講章更重要。」講道王子司布真如此忠告傳道人。 講道不是求自我的榮耀,而是彰顯神的榮耀; 講道不是靠自我的才幹,而是倚靠聖靈的能力; 講道要殷勤忠心不負所託。
這一本教材,乃是從一九七九年劭遵瀾牧師在華神延伸制上課時的錄音帶整理出來的。作者在海內外牧會多年,參照聖經原則,指出長老、職事或相當功能的同工,在建立教會上的重要和途徑。本書自出版以來深受眾教會之重用,第一版已重印八次。今由原作者又增入不少寶貴資料,使其可讀性及實用性都更加強,故再以『增定本』公諸於...
本書是作者司傑恩繼「門徒造就系列」三部曲後,意外發現失落的一塊拼圖。這段發現源於他自身歷經一段靈性低潮之路。那段日子在外界眼中可謂是他人生的巔峰時期,但他卻迎接一場來自心靈的風暴,承受內心的空缺與喜樂的遺失。而這其實是出於靈魂的吶喊。
聽見上帝說話不再只發生在別人身上,今天開始,這要成為你的經歷! 電影《戰爭之屋War Room》女主角/美國基督教暢銷白金獎《火力全開》作者——普莉希蘭.夏爾,帶你踏上與神心意相通的親密旅程!
「我童年時代的許多線索──種族敵視、政治分裂、文化戰爭──現今仍舊以另一種形式反覆出現。回顧過去,使我能夠望向前方。」 「我們固然無法改變過去,但或許可以阻止過去成為現在的暴君。過去形塑了我們現在的樣子,但不必然決定我們將來的樣貌。這對我是真實的經歷,也可以成為各位的真實經歷。」 ──楊腓力
帖撒羅尼迦書信是針對當地的特殊處境來回應,不但論及末世、萬事的結局及基督徒的歷史觀,更針對信徒的性道德、自己賺錢養生及肢體間的衝突提出糾正和指引。
丁道爾聖經註釋是合乎時代的解經叢書,旨在幫助讀者確實了解聖經的真理,靈活應用聖經的原則。整體架構著力於堅實的神學學術根基上,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1.導論:簡潔、詳盡地介紹作者、寫作日期及時代背景,不但能幫助讀者一窺該卷書的主旨及全貌,也能提供有心鑽研的學者寶貴的資料。 2.註釋:按主題分段,...
本書是司傑恩(James Bryan Smith)「門徒造就系列」首部曲,帶領我們回到聖經,透過耶穌的眼睛,來分辨到底什麼才是上帝的美麗。同時師承傅士德與魏樂德兩位靈修大師,作者在拓展我們眼界、竭盡所能展現上帝美麗與良善的同時,更針對每一種美麗,撰寫相關的靈命操練,從睡眠的操練到數算恩典,從留白的操...
在新常態下,教會見到信徒流失,舊模式不再有效,都覺得是時候要更新轉化。其實很多教會經歷了這兩年疫情的洗禮,無形中已經由關心教會內部事務和自己的會友,變成關心社區,關注教會外面街坊的需要,由內向型的教會轉化到面向社區,重拾宣教使命,有人稱這現象為「使命轉移」。
我們手上的聖經是可靠、無誤的神的話語嗎?受過神學訓練的信徒均知道,聖經無誤的意思是:聖經的原稿(底本)是聖靈所默示的,因此,是無誤的、神的話語。 「聖經底本無誤論」基本上就是本書所要鞏固並提倡的。
教會真的脫節?神學必然離地?傳統的福音信息可以怎樣應對多變多元的城市和網絡世界?個人的敬虔又該如何轉化社會,成為落地的信仰?上帝此時此刻將你放在這個城市,又有何心意?
本書初版在2009年發行,後蒙基督教出版界的青睞,獲頒教會建造類的金書獎。 原出版社與作者重新校對,並增修一些內容。2018年二版,內頁改以彩色印刷,讓書中許多值得紀念的照片,可以更真實地呈現給讀者。
一般學者都認為,提多書及提摩太前書是分別寫給提多及提摩太個人的,而且其內容也十分相似,例如討論別的教義的問題、設立教會職事的要求,以及牧養不同羣體的原則等。不過,本書作者卻指出,保羅的寫作不是以個人為對象,而是針對克里特及以弗所兩個信仰羣體;作者又從這些相近的討論議題中,凸顯兩卷書的獨特背景及不同應用。本書不但從經文分析入手,同時也比較不同學者的研究心得,從而帶出作者對經文詮釋的立場,也糾正傳統解經家對某些經文的誤解。
|作者簡介|
曾思瀚,英國雪菲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聖經研究博士,曾任海外神學院副院長。在過去的五年中,他曾與天道出版社、環球聖經公會、基道出版社、校園書房、明道社等合作,完成涵蓋新、舊約和教牧事奉方面的十多本著作。他現以旨在全球神學教育的組織Sacredsaga(www.sacredsaga.org)的成員身分,以英語、華語及粵語在世界各地教學和講道,並長於將學術概念化繁為簡,其足跡遍及義大利、英國、南非、印尼、香港、新加坡、加拿大與美國各地。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