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小說中以「旁觀者」的角色紀錄了一般民眾如何在人命微淺的非常時刻,謀求生存的本領。全書將個人生命的意義,完全放在大時代動盪的格局上作思考,而作者本身也就成了大時代的見證者。
作者在小說中以「旁觀者」的角色紀錄了一般民眾如何在人命微淺的非常時刻,謀求生存的本領。全書將個人生命的意義,完全放在大時代動盪的格局上作思考,而作者本身也就成了大時代的見證者。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
關於這套《臺灣人三部曲》,鍾肇政是寫一部日治時期五十年的臺灣人歷史,只不過他用小說的形式來表達,他把臺灣這五十年歷史分為初葉、中葉、末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寫成約三十萬字的小說,就以他家的宗族三代人物為主角----- 即第一部人物的子侄輩,在第二部裡成為主要角色,第三部則是再下一代的人物。作者要借...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侷促現象,率先展現台灣的雍容、磅礡,他同時也在確立台灣小說家在戰後台灣文壇的存在位置,終戰不到二十年,鍾肇政也是憑著這本鉅著領先台灣小說家,突破殖民文化的封鎖線,站上了戰後站上了台灣小說的制高點,具有樹立文學新里程碑的意義。
《濁流三部曲》是台灣大河小說的源頭,作者細膩的描繪自身的經歷與時代鉅變下的風景,其中也有纏綿的愛情,形成視野寬闊的巨著。是書寫民族苦難的史詩,更可以讓許多新一代的讀者回顧父祖輩那段充滿心酸、屈辱、迷惘,卻又隱約摸索企盼未來的時代。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侷促...
《濁流三部曲》是台灣大河小說的源頭,作者細膩的描繪自身的經歷與時代鉅變下的風景,其中也有纏綿的愛情,形成視野寬闊的巨著。是書寫民族苦難的史詩,更可以讓許多新一代的讀者回顧父祖輩那段充滿心酸、屈辱、迷惘,卻又隱約摸索企盼未來的時代。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以詩化散文寫成,以小說體探討哲學,具有哲學、文學雙重價值。書中尼采假借先知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表達他自己的思想,尼采主要的哲學觀點,包括 「上帝死了」、「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超人哲學」、「權力意志」等,都可在本書中讀到。
鍾理和,臺灣文學史重要的客家籍作家,被稱為「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創作於1959年的自傳體短篇小說<原鄉人>,描寫敘述者(即鍾理和自己)從小對中國的複雜情愫,以及前往中國大陸的心路歷程。李行導演將它搬上銀幕,且原鄉意涵經兩岸政治人物賦予不同解讀,鍾理和、原鄉人等名詞,遂為更多人所悉。然而其中內涵,卻...
《時間之書》是里爾克最著名的抒情詩集。分為<僧侶生活之書>、<朝聖之書>、<貧與死之書>等三部。台灣詩人方思把書名譯為《時間之書》,然而詩作主題和時間並無直接關係,詩集處理的主題是「祈禱」。中國詩人綠原譯本命名為《定時祈禱文》,楊武能譯名《祈禱書》,較為貼切原意。台灣不少詩人受此詩集影響,瘂弦自此詩...
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歷久彌新之作 個人主義先知與病態社會的正面對抗 我要談的是我最近的一項大發現…… 這項發現就是我們的「道德」生活已經從源頭中毒了, 我們的公民社會整個的結構 就建立在「虛偽」這一片有毒的土地上。──史醫生 史塔克曼醫生發現為全鎮...
《培爾•金特》是戲劇大師易卜生的代表作之一,完成於1867年,取材自中世紀挪威民間故事。由培爾•金特遊手好閒的青年時期寫起,到他浪蕩無羈的中年,以至潦倒落魄的暮年。通過他萬花筒般的一生,尖銳地提出:「人生在世,是正正經經地做個人,還是隨波逐流地當個妖。」本劇以詩劇的形式編寫,...
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象徵主義大作 一場「生命謊言」與「理想之要求」的衝突辯證只要我們能擺脫,那些從幽冥世界來到可憐人家的門口宣揚「理想之要求」的笨蛋。 ──雷凌醫生 希爾瑪與妻子吉娜、女兒海德維格過著令人稱羨的幸福生活,卻不知道他的婚姻其實建築在一場騙局上。某日,希爾瑪的老同學葛瑞格斯...
諾拉是個涉世未深、從小備受呵護的小女人。她為挽救丈夫的健康而假冒父親簽名向人告貸,如今丈夫成為銀行經理,卻開除握有諾拉偽造文書證據的債主。一場風暴正襲向諾拉,她會如何抉擇?她該離開這個封閉的婚姻及待她如玩偶的家庭嗎? 《玩偶之家》創作於1879年。一百多年來世界經歷劇烈轉變,女人掙脫了...
這是一部書寫大時代動盪下一位熱血青年求生存的故事。主人翁--魯誠,是日治殖民地時代,典型的台灣知識分子,將一生的命運寄託在「祖國」上,就為尋求其心中的理想出口,而一心一意要到中國大後方加入抗日戰爭的行列,卻不得門路;因為在上海招妓而偶然鍾情於一位來自紹興的女子,在還不知她的真實身分時,就隨其返鄉,卻將自己置身於完全陌生的險境中……
作者在小說中以「旁觀者」的角色紀錄了一般民眾如何在人命微淺的非常時刻,謀求生存的本領。全書將個人生命的意義,完全放在大時代動盪的格局上作思考,而作者本身也就成了大時代的見證者。
作者簡介
李榮春(1914-1994)
小說家,宜蘭頭城人,日治時代畢業於頭城公學校,自修學習漢文、英文、日文。1938年,盧溝橋事變發生的第二年,25歲的李榮春加入「台灣農業義勇團」,隨團至中國工作,除役後,曾停留安徽、江蘇紹興等地讀書寫作,1946年返台。
回到台灣,全心投入文學創作,為專心文學而終身不取,除了短暫的任職「公論報」,其他的時間只是偶爾打零工但沒有正式就業,直至八十一歲去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字裡行間。他的文學一生,只有極少的作品得到發表機會,泰半時光都是索居頭城,孤獨創作。
一生在孤絕的環境寫作,他毫不氣餒地奮筆孤注一擲,累積了將近三百萬字的作品,去世後才被家人在衣櫥裡發現,一一整理:八○萬言的《祖國與同胞》,以及《海角歸人》、《洋樓芳夢》、《八十大壽》、《懷母》、《魏神父》、《鄉愁》等作品,都是耗盡體力完成的長篇小說;此外,也留下了一些與故鄉頭城有關的短篇作品。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