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黃伯和本土神學文集系列的第三冊,命名為「道.自決出頭天/神學的道成肉身」。這是較有系統以筆者所建議的「再告白」方法論處理基督教神學從台灣人身分出發從事建構的嘗試。這是筆者從身分認同的視角,透過再告白方法,重新省視台灣歷史的出頭天奮鬥史,並進而藉之回顧初代教會信徒在「新的基督徒身分」糾葛中所經歷的神學掙扎。本書以「道.自決出頭天/神學的道成肉身」命名,主要在凸顯上帝之道的無所不在,而且就在「當下、此地」的神學信念。
若父母想要有效教養青少年,過程中總會面臨許多不同的議題與掙扎 ► 對父母和他人顯出不尊重的態度 ► 對生活、學校或人們抱持負面態度 ► 情感上與你疏離 ► 傾向選擇那些你不會認同的朋友 ► 對於屬靈的事物缺乏興趣 ► 說謊,對於參與的活動有所欺瞞 當然還可以列更長。 若你因為你家的青少年孩子出現...
你的心靈中毒了嗎?你是陷入自欺欺人的循環,難以自拔? 腦中充滿負面及失敗的思想,揮之不去? 暗自在不可告人的癮頭中掙扎,無法勝過? 總是有莫名的恐懼纏繞心頭,心不安穩? 為了追求物質的滿足及表面的成功,疲於奔命? 致力於維護完美的自我形象,苦不堪言?
本書以華人基督徒為對象,引介歸心祈禱的操練,整理與分享相關內容。書中分為四部分:談到歸心祈禱的歷史發展、方法和規則、操練歸心祈禱的經歷,以及延伸的活動中的禱告。內容亦包括關於操練歸心祈禱的問題和解答,操練者的思緒與潛意識,並作者及弟兄姊妹的見證分享。書末設小組材料,讓讀者可以與別人一起分享或討論實踐...
★榮獲美國基督教出版協會「年度好書獎」 ★出版人週刊暢銷書,美國Amazon五星見證 神的指引,比你想像的更清楚。 當神對你說話時,你聽得到、也聽得懂嗎? 本書提供的方法,讓你理解神的訊息, 分辨神的旨意,跟隨祂步履前行。
《一路愛到底》道出以耶穌為中心、更高更美的標準。唯有在成熟的愛中,才能看見這樣的標準——不管發生什麼事,愛都能永不止息。作者丹尼‧席克在本書中舉了許多實際的例子和激勵人心的故事,幫助你能滿有力量地與人設立健康的界線、在愛裡溝通,並保護關係中的連結,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夠在愛裡得勝。這本書將為你與人...
這是一本「既知性又靈性、既談論也實際操練禱告」的書。 我們慣常的祈禱方式,是用言語去表達我們的思想或感情,但這不過是祈禱的其中一種表達方式。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作為默觀祈禱的一種,則嘗試追本溯源,把默觀祈禱的教會靈修傳統,以嶄新的方式揭示給現代的信徒,讓信徒在節奏快速的生活...
一艘商業漁船的新就任船長,一個腳踏實地的年輕人,傑克‧福斯特擔任船長的第一個禮拜就拿了「第一金鉤獎」回來──他的漁獲量高於所有其他人。但在力爭上游的過程中,他也重重傷了恩師的心。 福斯特船長驚險、精彩的冒險之旅要帶著你從合恩角到南極洲,從北卡羅萊納州到波特蘭。他要和我們分享他的旅程,從一艘沉沒的奴...
丁道爾聖經註釋是合乎時代的解經叢書,旨在幫助讀者確實了解聖經的真理,靈活應用聖經的原則。整體架構著力於堅實的神學學術根基上,內容主要分成兩大部分: 1.導論:簡潔、詳盡地介紹作者、寫作日期及時代背景,不但能幫助讀者一窺該卷書的主旨及全貌,也能提供有心鑽研的學者寶貴的資料。 2.註釋:按主題分段,...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生命的驚喜》、《婚姻的美麗》、《死亡的奧祕》 出生、婚姻、死亡是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我們在其間經歷了最大的喜樂與最深的悲傷,試圖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及意義的源頭。 「如何找到神」系列套書是一份小小的禮物,幫助人在不同的生命季節,找到神、認識福音──那最大的禮物。
繼《慷慨是一種祝福:不做金錢的奴隸,學習成為人生的好管家》,作者坦誠又幽默地分享他學習慷慨之道後的新經歷,由從事銀行及金融界的工作至成為作家及講員,在世界各地遇見不同的人,在各教會和活動中分享作管家的召命,他學習順服上帝的指引,將生命各方面交託給上帝,並再次經驗上帝奇妙的作為,鼓勵我們一起體驗生命的...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研討會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幾位朋友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研討會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幾位朋友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
本書為叢書的第四冊命名為「悲憫─ 虛己的愛/本土的倫理神學」,是以筆者在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本土神學的倫理關懷」為底本加以擴充。這是延續本文集第三冊以再告白方式建構台灣本土的「自決、出頭天神學」的做法,進一步藉著對倫理關懷的探討,來展現本土神學如何透過對不同領域的信仰詮釋來影響我們生命的倫理向度,以及...
本書為文集系列的第五冊,命名為「希望.使命傳承/處境化神學教育」,主要是討論神學教育的處境問題。書中涵蓋作者多年在亞洲參與東南亞神學教育協會的經驗以及在台南神學院的教育與行政心得,試圖提供一個不同的進路與建議,讓在台灣與第三世界從事神學教育者的參考。 亞洲神學教育的處境與挑戰 第三世界的...
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提供平台,培養台灣新一代的神學家。藉著讀書會、研討會的舉辦,讓有興趣本土神學的年輕一代,鍛鍊研讀、寫作、發表。為了讓有志於本土神學工作的朋友容易踏上行程。中心一直希望能夠闢劃一些神學地圖供入門者參考。因此最近開始邀請了幾位朋友組成一個本土神學資源手冊的編輯團隊。希望從歷史角度蒐集相關於台灣本土神學的人物、作品及事件加以解說介紹。與此同時,也把個人多年來書寫的相關本土神學的文字加以整理。重新集結出版。與資源手冊結伴做為本土神學的導讀書集。
本書為叢書的第三冊,含括了兩本黃伯和牧師在1990年代的兩本作品:《奔向出頭天的子民》(1991)及《基督徒身分的塑造》(1997),從身分認同的視角省視台灣歷史的奮鬥史。
在基督教本土化運動之中,黃伯和牧師用力甚勤。他認為「神學工作最終的目的與意義必須是促成宣教的重新了解與完成。無論神學體系多麼完善、折服人,如果不能落實到實踐的層次,這種神學仍缺乏生命力。因此,神學工作必須包含宣教的實踐。」
然而如何進行宣教的實踐?依黃伯和的看法,宣教的實踐關係到宣教對象的政治情況、社會、文化背景、處境,換言之,並不是要求宣教對象放棄舊信仰,死抓著從猶太文化背景產生出的聖經不放,而是使上帝之國落實在宣教對象本身所處的境遇之中。因此,黃伯和在宣教的同時也極注重政治與社會問題,而這便是神學本土化中極重要的工作。
黃伯和重視本土神學,並提出了「出頭天神學」的主張。什麼是出頭天神學呢?簡單地說,為解決一九七七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因發表「人權宣言」而承受空前壓力,故制定信仰告白來紓解信仰困境,其中便提出了「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但在一九八五年,出頭天因為用語敏感而被提議刪除。在《本土神學講話》一書中,黃伯和提出他認為「出頭天」的神學意涵會比「鄉土」更豐富,理由簡述如下:
一、 從用語上來看,鄉土比較過去、靜態,出頭天比較動態、未來。
二、 「鄉土」和「出頭天」兩個神學主題遭到戒嚴時期統治者的不同對待,正顯示出後者的力量與挑戰性。
三、 「出頭天」透過「海外基督徒自決運動」的推廣,已從俗語轉為可作為宣教的神學主旨。
四、 當代神學家莫特曼曾引用巴特的:「神學不能是故園(home land)的神學,而必須是應許之地(promise land)的神學。」而對於出頭天神學,黃伯和又提出三個層次,簡述如下:
一、「台灣俗語」如何成為基督教神學素材?
二、「出頭天盼望」如何成為台灣人民的救贖應許?
三、把出頭天盼望放在上帝對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救贖應許上來理解。
由以上可知,黃伯和相當強調宣教的動態性,也就是,並非只是論理地說明神學如何在台灣的文化脈絡中重生,還必須積極地與文化互動,重視未來,讓福音在宣教對象本身上被呼喚出來。
此外,黃伯和還提出了「再告白模式」的理論,此一理論重在解決黃彰輝的「處境化神學」可能造成兩種文化彼此扭曲,忽略文化主體,或產生認同上的問題。雖然神學必須本土化,但這並不意謂著切斷與西方文化的關係。
黃伯和認為神學的工作即是告白的工作,告白是發自神學工作者及其所代表族群的「委身」,而再告白則出自基督徒文化上和宗教上的雙重身分掙扎。基督教信仰原本表現在特定的猶太歷史、文化中,故在表現上有不可避免的人為限制,但在告白上,它超越個別種族的歷史、文化,因此神學工作者必須克服信仰者的本位主義,讓有限成為有限,讓形式成為形式,然後看破有限與形式,讓無限與本質自然顯現。
「信仰既是一種告白的行動,神學因此也必然是告白性的。隨著人類歷史的演進、文化的更動,信仰者在新的處境中,其告白也必須隨著更新,再告白的工作也就無可避免。」由此可知,再告白並不只是非基督教世界的基督徒所面臨的處境,此外,更是一重視客觀經驗,將神與宣教對象的歷史、文化結合,甚至可以說是基督徒在信仰上的必經過程。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黃伯和重視的是神學如何發生在當下、未來,並強調與經驗環境互動的。
黃伯和著作甚豐,其所發起的「出頭天神學工作室」,更出版了一系列關於本土神學之著作。從這部分的作品來看,可以發現黃伯和相當重視在當下台灣社會中,神學該如何面對的問題。
譬如說在《本土神學的倫理關懷》一書中,他就處理了許多重要的社會文化問題,譬如說政治、兩性關係、同性戀問題、自殺、祭祖等。其中好幾個問題,都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將有限視為有限,以從有限透視無限的態度,譬如說,在同性戀問題上,他透過對聖經的詮釋,說明聖經反對的不是同性戀,而是沒有愛的性關係,最後作出「只要守獨身者、同性戀者並不侵害、攻擊別人,我們的社會沒有理由不留下空間供他們活動、生存。一種性取向者把另一種性取向者逼到陰暗的角落使其窒息,這不是一個公義的社會與團體所應該有的作為。」這便與傳統的詮釋有所不同。
此外,出頭天神學工作室也出了《出頭半邊天──台灣婦女神學的出路》及《基督徒與祭祖》等書,足見黃伯和處理神學與社會問題之積極面。
至於政治方面,基於黃伯和自己提出的理論,他無可避免地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也就是對國民黨的敵意──他甚至明確地斥之為邪惡──與對台灣獨立的堅持,他認為台灣人民不獨立,不具有自己的主權,無法自我定位,便無法成為一位完整的告白者,這也是其作為一位本土神學家,必然推導出來的結論。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