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白話
0 篇書評

安樂集白話

3 人評分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549.2K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字數: 75,471
電子書售價:NT$ 0
暢讀包
輕暢讀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如何下手研讀,實是一大問題。然而也不是問題,因為法法頭頭,皆能入門。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再鑽研下去,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實不易懂。因此本系列叢書,以把佛典經論及古大德註釋,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俾便利有心者閱讀。文採原文與白話文對照方式刊出,一來希望讀者能逐漸養成閱讀原文之習慣,以便將來自己能更深入閱讀經典,二來杜絕瞎造謠言之過,由於原文在此,不容妄以己意胡說,且如有說錯之處,明眼人立即可知。本系列叢書大致分成因果、往生、高僧、雜著、感應、戒律、禪定、智慧、淨土及經典等十大類。前五類適合一般未學佛及初學佛者閱讀,後五類特為真修實證者作指南。諸佛之母為法,不知法何以成佛,因此願所有閱此書者,均能早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是為緣起。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十六日凡夫子于台灣汐止竹鷺溪精舍
前言

凡夫念佛法門是第一妙法,尤其適合在家眾,因為隨時隨地都能修之故。然而雖然大家早也念,晚也念,但總得不到一心,所以印光大師在「復鄧伯誠居士書」中,告訴我們專心念佛之法,就是要把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才行。唐朝的道綽禪師,原本講敷涅槃經,後來到石壁的玄中寺,讀了曇鸞碑之後,大有所感,從此以後,不再講說涅槃經,而專門念佛,一生中講了觀無量壽佛經二百多遍。在這二卷「安樂集」中,他分十二大門,引用大乘經文,來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並求生淨土。

第一大門中,他引證大集經,說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眾生只有求生淨土,方能得度。第二大門中,說明往生者要發菩提心,且不能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眾生,因為能力不足之故。第三大門中,說明自力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難行道,仗佛力往生淨土修行是易行道。第四大門中,說明諸經中的念佛三昧修法。第五大門中,說明修念佛三昧,能早日證得菩提。第六大門中,說明面向西方的理由。第七大門中,說明生西方就登不退位。第八大門中,說明釋迦牟尼佛推薦阿彌陀佛,用心良苦。第九大門中,說明往生淨土後,能得五通,並比較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苦樂不同。第十大門中,說明回向的道理。第十一大門中,說明善知識的條件。第十二大門中,說明不信大乘經者的地獄果報。讀後希望大家能對淨土法門更有信心,更加精進,也勸別人同生極樂。

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凡夫于台北三芝山海雲精舍
復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

復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相晤已來,忽滿六年,不但星霜更,即國曆已非其舊,世相無常,誠可歎悼。接手書,知不廢淨業,洵足嘉美。而至身心不安之至,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纏綿,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

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祇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

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

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若欲研究,當看淨土十要,此書乃蕅益大師於淨土諸書中,採其精華,妙契時機,最為第一。其開首彌陀要解,自佛說此經以來,為西天東土中,絕無而僅有之註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今之聰明人,雖學佛法,以未親近具眼善知識,率皆專重理性,撥棄事修及與因果。既撥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輩,詞驚鬼神,究其行為,與市井無知無識者無異,其病根皆由撥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憐愍,下愚者依樣妄為。所謂以身謗法,罪過無量。

法苑珠林一書,詳談因果,理事并進。事跡報應,歷歷分明。閱之令人不寒而栗。縱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對佛天,不敢稍萌惡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斷不至錯認路頭,執理廢事,歸于偏邪狂妄之弊。夢東所謂:「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夢東此語,乃千古不刊之至論,亦徒逞狂慧者之頂門針也。各流通處皆有,宜請而閱之,其利益當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閱之。令弟去秋復來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為是否也。
復鄧伯誠居是書一譯:

見面以來,已經滿六年了,不僅年齡已更改,連國家的曆法也都不用舊的了,世間現象的無常,實在可歎息哀悼啊。接到你的信,知道你並沒有荒廢修淨土法門,實在很值得讚美。而你說身心不安之至,不知道是因為境遇不好而不安,還是因為被病折磨而不安呢?如果是境遇不好的話,就應當要做退一步想。要想世間勝過我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不如我的人也是不少。只要能夠不遭遇飢餓與寒冷,又何必去羨慕大富大貴的人呢?如果能夠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話,還能夠把煩惱轉變成菩提呢,因此又怎麼不能把憂苦轉變成安樂呢?

如果是被疾病折磨的話,就應當要痛念身體就是痛苦的根本,要對身體產生極端厭離的心,更加要努力修淨土法門,發誓要往生極樂世界。諸佛都把痛苦當成老師,因而最後成就佛道。我們也應當要把病苦當成良藥,以速求出離生死之苦。要知道完全被束縛住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及疾病等痛苦的話,就會天天在聲色及名利場中,奔馳個不停。有誰肯在得意烜赫的時候,回過頭來想想將來沈淪時的情景?孟子說:「因此上天將要把大任務降給此人承擔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疲勞,使他的身體飢餓,使他一無所有,並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之所以要使他心動,又要他能忍住性子,就是為了要增加他原先所達不到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上天要成就人們時,多會以逆境來考驗,而人們就應該以順從的態度,來接受上天的考驗。不過孟子所說的大任務,還只是人世間的官祿而已。光是如此,就必須要這麼的憂心操勞,才能夠不辜負上天的心意,何況我們以凡夫俗子的地位,而就想要向上承受佛的覺悟之道,向下化度法界的有情眾生。

要是不稍微藉著貧窮和生病之挫折的話,就會迷惑日日熾盛,而淨業難以成就。由於對本具真心迷惑而一片黑暗,結果永遠沈淪在惡道之中,生生世世都出脫不了。古大德所謂的:「如果不經過一番徹骨的寒冷,梅花又怎能有撲鼻的香味呢?」就是指這種情形。不過當我們立志發心念佛,以消除舊有罪業之時,千萬不可以起煩躁的心,而怨天尤人,說因果是假的,佛法不靈。要知道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做的惡業,有無量無邊之多。華嚴經上說:「假使眾生所造作的惡業有形相的話,連十方世界的虛空,都容受不了。」所以怎能夠以這種漫不經心的修持,就以為能消得盡呢?

因此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這兩位佛國土的教主,痛念眾生沒有能力斷除迷惑,於是特別開示仰仗佛的慈悲力,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他們的大慈大悲,就算是天地和父母,比起來就像一粒沙與恆河沙數之對比般。因此眾生只要發慚愧心,發懺悔心,就能夠蒙受到佛的加被,罪業自然能消除,身心自然能安穩。若是病苦得厲害,無法忍受的話,就應當在早晚課念佛回向之外,再專心的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只要聽到求救的聲音,就會在塵世中現身,以救眾生出離苦惱。人們在危急的時候,如果能夠念觀音、拜觀音的話,不會沒有感應,一定會立刻獲得保佑,得以脫離苦惱,得到安樂的。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廣博最偉大的方法。不過必須要虔誠懇切到了極點,才能夠感應道交,這輩子立刻獲得真實的利益。若是懶惰懈怠,毫無敬畏之心,雖然種了得度的遠因,然而褻瀆傲慢的罪過,卻不堪設想。即使下輩子生天或生人間,也一定不能往生淨土。

對於佛像,一定要當成是真佛來看待,不可以當做紙墨的圖畫而已。面對佛經及佛像時,應當要像忠臣侍奉聖主般,猶如孝子讀父母遺囑般。能夠如此,則沒有業障不能消除,沒有福慧而不具足的了。現在學佛的士大夫很多,不過他們都只是閱讀經文以了解意義,做為口舌上的賣弄,博取大通家的名稱而已。至於說能恭敬虔誠,依經教來修行的,實在難得其人。我經常說,想要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要恭敬。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的罪業,增加一分的福德智慧。有十分的恭敬,就能消除十分的罪業,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

若是沒有恭敬心,甚至還褻瀆傲慢的,則罪業愈增愈多,而福德智慧愈減愈少,真是悲哀啊。你如果和知交們見面,能苦口婆心的把這道理告訴他們,就是最大的法布施了。

淨土法門如果信得過,再好不過。若是自己的智慧所限,無法透徹了解此法門,則只要相信諸佛及諸祖師的誠實之言就可以,千萬不可以有一絲懷疑的心。懷疑的話就和佛互相背對,那麼臨終時一定很難和佛感應道交的。古人說:「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彼此之間,才能夠究竟了知。登地菩薩對此之所知,連很少都說不上。」連登地的大士,都無法全部知道,而凡夫俗子,又怎能胡亂猜測呢。

如果你想要研究淨土法門,應當要看淨土十要,這本書是蕅益大師在淨土諸書中,摘錄其中的精華而集成的。以契合現代人的根基而言,此書實在是第一。第一篇的彌陀要解,是自從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以來,不管是天竺或我國,都是絕無僅有的註解。你要特別遵守書中所言,不可以忽略。現在的聰明人,雖然學佛法,但因為沒有親近真有慧眼的善知識,所以都專門注重理性,而廢棄事相上的修行及因果的道理。由於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結果連理性也都沒有了。

所以往往有些才華高的人,寫出來的文字連鬼神都驚歎,然而探究他們的行為,卻和世俗一般無知無識的人沒有兩樣,病根就在於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之故。結果使得上等有智慧的人對他們只能心生憐愍,而下等的愚蠢之輩,就學他們胡作非為。這就是所謂的以身之所行來毀謗佛法,罪過是無量無邊的。

法苑珠林這本書,詳細的談因果,理體與事相都具備。書中講述因果報應的事跡,歷歷分明,使人閱後不禁不寒而栗,縱然在黑暗的室內及無人知道的情況下,也都能夠如同面對諸佛及天地鬼神,而不敢稍微有一點邪惡的念頭。

因此,上中下等的根器,都能夠蒙受利益,一定不至於認錯路,而致於執著理體而廢棄事修,產生偏邪狂妄的弊病。夢東祖師說:「善於談說心性的人,一定不捨棄因果。而深信因果的人,最終一定會明白心性,這是必然的道理。」

夢東祖師這句話,是千萬年也不可消除的至理名言,也是只有狂妄智慧者的頂門針。這本書各流通處都有,最好請來閱讀,看了以後自會知道所獲得的利益,最好也告訴各位好朋友都要看。令弟去年秋天曾到普陀山來,我也勉勵他要對佛法恭敬,但不知道他是否認同我的話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接手書,讀之令人心神暢悅。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將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學易,以祈乎無大過。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學詞章,正心誠意,置之不講。雖日讀聖賢書,了不知聖賢垂書訓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與聖賢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圓之不相入,遑問究及于隱微幾希之間哉。佛經教人常行懺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覺如彌勒菩薩,尚于二六時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淨盡,圓證法身,況其下焉者乎。

而博地凡夫通身業力,不生慚愧,不修懺悔。雖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不但了無光明,即銅體亦不顯現。若知即此全體塵垢之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礱,日復一日,積功不已,銅質自露。又復加功,光明漸發。光明雖發,磨礱更切。力極功純,垢盡明復,照天照地,為世至寶。須知此光,鏡本具足,非從磨得。若非本具,從磨得者,磨磚磨石,亦應發光。又須知此光,鏡雖本具,不磨則永無發光之日。

眾生心性亦復如是,雖則與佛平等,若不改惡修善,背塵合覺,性具功德,永不能發。以本具佛性之心識,造長劫沈淪之業苦。猶如暗室觸寶,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損傷,可哀也已。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居士既能發露懺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鑪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飢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與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於分內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接到你的信,讀了之後覺得心神暢快。蘧伯玉將近五十歲時,能夠知道自己四十九年來的過失。孔子快要七十歲時,還希望老天爺多讓他活幾年,好來學易經,以免犯大的過失。儒家的聖賢之學,沒有不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下工夫的。然而近代的儒者,只知道學詩詞文章,對於正心誠意的事,完全不講究。因此他們雖然每天都在讀聖賢書,卻一點也不知道聖賢寫書訓導世人的用意。而他們口裡所說的,和身體所行的,與聖賢所說所行的,猶如光明與黑暗的不相融和,方形和圓形的不相切入,更不用提在微細處的修為了。佛經教人們要經常懺悔,以便能夠把無明斷除乾淨,而成就圓滿的佛道。雖然彌勒菩薩都已經證到等覺的地位了,都還從早到晚,禮拜十方的諸佛,以期望把無明斷除乾淨,證得圓滿的法身,何況是在下位的眾生。

而博地凡夫通身都是罪業,卻絲毫不生慚愧心,不修懺悔法。雖然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諸佛是平等的,然而由於煩惱及惡業障礙遮蔽了心性之源,以致於真心不能顯現。譬如又大又圓的寶鏡,無始劫來沾滿了灰塵,不僅一點光明都沒有,連銅的鏡體都看不出來了。若是知道這個全體沾滿塵垢的鏡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人們就會用力磨擦,每天不停的擦洗,這樣銅鏡的本質就會露出來。於是又再加緊用功磨擦,這樣銅鏡的光明就漸漸發出來。雖然光明已發,磨擦卻要更加熱切,等到功力達到極點時,污垢全部去掉,光明完全恢復,這時大圓寶鏡就能照天照地,成為世間的珍稀寶物。要知道銅鏡的光明,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不是因為磨擦才有光明的。如果不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而是由於磨擦才有的話,那麼磨磚和磨石,也應該會發光才是。不過又必須知道,這個光明雖然是鏡子本身所具備的,然而若是不加以磨擦的話,鏡子就永遠沒有發光之日。

眾生的心性也是如此,雖然和佛是平等的,然而若是不改惡修善,背塵勞合覺悟的話,那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永遠也不能發出來。卻反而用本自具足的佛性之心識,去造作長劫沈淪苦海的惡業。好比在黑暗的屋子裡,去碰觸到寶貝,不僅得不到受用,反而因此而受傷,真是可悲哀啊。念佛這一個法門,是背塵勞合覺悟,返回根本,歸向元始的第一妙法,對於在家人而言,更是親切。因為在家人身在世俗之網上,事務多得很,想要收心參禪,或在靜室中誦經等,不是環境不允許,就是能力做不到。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最為方便,只要早晚在佛像前,隨自己的時間和能力,禮佛念佛,回向發願。除此之外,不管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

在乾淨的地方,恭敬的時刻,出聲念或默念都可以。如果在不乾淨的地方(譬如上廁所),或不恭敬的時刻(如睡覺或洗澡等),只可以默念,不可以出聲念,而並非說在不清潔的地方和不恭敬的時刻不能念佛。因為睡覺時出聲念佛,不僅不恭敬,而且又傷氣,久了之後還會生病。而默念的功德,和平常出聲念是一樣的,所謂心念所在之處即是,倉卒的時候也如此,受困挫折的時候也如此。

你既然能夠發露罪過而懺悔,這是最容易和淨土法門相應的了,正是所謂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了。然而既然知道過失,又肯發露懺悔,就必須要改過遷善。如果不改過遷善的話,那麼所謂的懺悔,都只是空談而已,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

你說想要不貪圖身外之物,只想專心念佛,然而卻無法一心專念。如果心不能專,要它專,心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一心,要它一心,這也沒有什麼奇特奧妙的方法,只要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在眉毛上,就可以了。

心裡要常想,我某人從無始劫來,一直到今生,所造作的惡業,有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形相的話,十方的虛空也容受不了。我又何其幸運,今世得個人身,又能聽聞佛法。如果這輩子再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話,一口氣上不來之後,一定會到地獄的湯鍋、爐炭、刀山、劍樹裡去受苦了,還不知道要在地獄中受多久的苦呢。

縱然出了地獄,又會墮入餓鬼道中,肚子大得像海,咽喉細得像針,長劫處於飢餓狀態,喉嚨中火在燃燒,漿水的名字聽都沒聽過,很難得有吃飽的時刻。

從餓鬼道出來之後,又投胎到畜生道中,或是供人乘騎,或是被人當成食物。縱然能夠投胎人道,也是愚癡無知,以造惡業認為是功德能耐,以修善事認為是腳鐐手銬,數十年命終之後,又再度墮落。這樣經過塵沙般多的長劫,在六道中輪迴,雖然想要出離,卻身不由己。

如果能夠這麼想,一心專念佛號,馬上就能辦到。所以張善和及張鍾馗,臨終時地獄之相出現,他們念了幾聲佛號之後,就親眼見到佛來接引他們往生。這樣的利益,是佛陀示現八十年中的教化裡,百千萬億的法門中所沒有的。我常說,九法界的眾生,遠離這個法門,向上不能成就圓滿的佛道。十方的諸佛,捨離了這個法門,向下不能夠普遍的利益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了生死的心真的很急切,信得過這個法門,心裡不生一念的疑惑,那麼雖然現在尚未能出離娑婆世界,也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留的客人了。雖然現在尚未能生到極樂世界,也已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見到賢人就想向對方看齊,對於仁德之事一定不讓別人專美於前,怎麼能夠因循怠惰,以致於一錯再錯,而永遠錯下去呢?有血性的男子漢,一定是不肯做行尸走肉,死亡時與草木同樣的腐朽而已,要自我勉勵啊。

念佛固然最好能專一,不過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本分之外的鑽營謀求,希望獲得富貴享樂,實在是不應該的。至於分內所應當做的事,也必須要盡力去做,並非一定要把一切都摒棄,才叫做修行。如果摒棄一切,而仍能夠供養父母妻子的話是可以的,否則便和孝道相背,雖然你說是為了要修行,然而這實在是違背佛教的,這點不可以不知道。

此外,還必須要把淨土法門的利益告訴父母,勸他們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們能相信並照著做的話,臨終時一定能往生的。只要能往生,馬上就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參與蓮池海會眾菩薩的行列,親自受到阿彌陀佛的教誨,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世間的孝道,如何能與此相比呢?

如果你和父母還能把淨土法門的利益,遍告其他的人,使他們每一個人的父母,也都能夠往生,那麼度化眾生的功勞就會歸自己所有,而且父母親與自己的蓮品,就會增高。詩經上說:「孝子是不會有所缺乏的,這類人是永遠會獲得賞賜的。」想要孝順雙親的人,最好要深思而力行啊。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0

    第一回-眾生本為一氣所孕化,前生不修角落成異類 濟公活佛 降 辛酉年二月初十日 詩曰:萬物隨緣幻化形。歸根無極賦原靈。    天開普度滋禽獸。端正衣冠讀聖經。 又詩:中土難生今已生。真經難得幸知明。    須循天理修天道。免作飛禽野獸鳴。 濟佛曰:哈哈!著完了「天堂、地獄」兩遊記,我與楊生總...

  • 電子書: NT$ 0

    全書包容修道者所可能遭到之種種境遇,從實引證,及解析其前世各自所種之因果,以證佛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之理,內容深入淺出,三乘皆備,無盡的佛學與教義深蘊其中供今世修道的人參考研讀,及理應遵循之道。

  • 電子書: NT$ 0

    象脚人 最近有一次,我應泰國草藥公會,在中部舉辦的草藥常識會員集訓演講,講題為幾種常見的熱帶農村病,其中有一則講到「象腳病」。患此病的人腳有如大象的腳而得名。這病本是印度境內常見的,泰國從前也常發現一般農村民眾患此病。後來政府已能控制,便很少聽到有人患此病。據衛生部的記錄,患此病的人若想要醫治...

  • 電子書: NT$ 0

    出處:善書圖書館 http://www.taolibrary.com/category/category51/c51015.htm 曹堯德宋均平楊佐仁著 第一章沐浴朝露尼山降聖 五岳獨尊的泰山,如同一位峨冠闊服,道骨仙風的巨人,俯覽著人世滄桑。在它的南麓,汶河和泗水,恰似闊服上的...

  • 電子書: NT$ 0

    了凡弘法學會譯整 —摘錄自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解釋】看見別人的妻子女兒美麗動人,就立刻起了淫慾的心,想要與她私通。 【分析】色,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業啊!它比起貪財殺生等等的惡業,還要百倍的難以控制;所以它的敗德取禍,也比其他的惡業,要百倍的嚴酷慘烈。...

  • 電子書: NT$ 0

    九天司命真君 降 吾為《直指不墜輪迴》一書為序 夫,今逢末法,人心雖存善慧,可惜惡業綰繫,形成業力牽引,靈魂不得清寧,大都直墜九幽冥府。 雖然大道普傳,眾生有幸聞道、求道、得道、修道,但是道雖普傳,修道者亦眾,卻苦受宿累所擾,大都有苦難言。修道子終竟道程而成道果者少,究其因由,即乃...

  • 電子書: NT$ 0

    瑤池聖誌 序   溯自混沌初開,兩儀定位,肇啟陰陽,人統即開於寅,氣稟天地之氣,道敦化育,故有萬物之靈。天生地養,生生不息。人之初生,俱有性命,即無極之原靈。男屬於乾,年至十六,清陽充足。女屬於坤,年至十四,月癸始生。人之三寶,精氣神始得充沛。   由此若不知修,任精氣神消磨,只知開支,...

  • 電子書: NT$ 0

    目錄 道 人生 生命、生活、生死 悲觀、樂觀、中觀 無始、無終、無常 利他、利己、利一切 生死苦樂 學佛應有修養 道的平凡 疏導人性、調和心情 貪嗔痴三毒 攝情歸性、返觀自在 堅信心、陪道苗、行善立德 識眞假、知苦樂、勿執我 因果報應 體認空的眞義、打破名利觀念 ...

  • 詳細資訊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如何下手研讀,實是一大問題。然而也不是問題,因為法法頭頭,皆能入門。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再鑽研下去,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實不易懂。因此本系列叢書,以把佛典經論及古大德註釋,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俾便利有心者閱讀。文採原文與白話文對照方式刊出,一來希望讀者能逐漸養成閱讀原文之習慣,以便將來自己能更深入閱讀經典,二來杜絕瞎造謠言之過,由於原文在此,不容妄以己意胡說,且如有說錯之處,明眼人立即可知。本系列叢書大致分成因果、往生、高僧、雜著、感應、戒律、禪定、智慧、淨土及經典等十大類。前五類適合一般未學佛及初學佛者閱讀,後五類特為真修實證者作指南。諸佛之母為法,不知法何以成佛,因此願所有閱此書者,均能早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是為緣起。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十六日凡夫子于台灣汐止竹鷺溪精舍
    前言

    凡夫念佛法門是第一妙法,尤其適合在家眾,因為隨時隨地都能修之故。然而雖然大家早也念,晚也念,但總得不到一心,所以印光大師在「復鄧伯誠居士書」中,告訴我們專心念佛之法,就是要把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才行。唐朝的道綽禪師,原本講敷涅槃經,後來到石壁的玄中寺,讀了曇鸞碑之後,大有所感,從此以後,不再講說涅槃經,而專門念佛,一生中講了觀無量壽佛經二百多遍。在這二卷「安樂集」中,他分十二大門,引用大乘經文,來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並求生淨土。

    第一大門中,他引證大集經,說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眾生只有求生淨土,方能得度。第二大門中,說明往生者要發菩提心,且不能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眾生,因為能力不足之故。第三大門中,說明自力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難行道,仗佛力往生淨土修行是易行道。第四大門中,說明諸經中的念佛三昧修法。第五大門中,說明修念佛三昧,能早日證得菩提。第六大門中,說明面向西方的理由。第七大門中,說明生西方就登不退位。第八大門中,說明釋迦牟尼佛推薦阿彌陀佛,用心良苦。第九大門中,說明往生淨土後,能得五通,並比較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苦樂不同。第十大門中,說明回向的道理。第十一大門中,說明善知識的條件。第十二大門中,說明不信大乘經者的地獄果報。讀後希望大家能對淨土法門更有信心,更加精進,也勸別人同生極樂。

    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凡夫于台北三芝山海雲精舍
    復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

    復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相晤已來,忽滿六年,不但星霜更,即國曆已非其舊,世相無常,誠可歎悼。接手書,知不廢淨業,洵足嘉美。而至身心不安之至,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纏綿,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飢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

    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祇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

    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恆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剎,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

    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若欲研究,當看淨土十要,此書乃蕅益大師於淨土諸書中,採其精華,妙契時機,最為第一。其開首彌陀要解,自佛說此經以來,為西天東土中,絕無而僅有之註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今之聰明人,雖學佛法,以未親近具眼善知識,率皆專重理性,撥棄事修及與因果。既撥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輩,詞驚鬼神,究其行為,與市井無知無識者無異,其病根皆由撥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憐愍,下愚者依樣妄為。所謂以身謗法,罪過無量。

    法苑珠林一書,詳談因果,理事并進。事跡報應,歷歷分明。閱之令人不寒而栗。縱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對佛天,不敢稍萌惡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斷不至錯認路頭,執理廢事,歸于偏邪狂妄之弊。夢東所謂:「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夢東此語,乃千古不刊之至論,亦徒逞狂慧者之頂門針也。各流通處皆有,宜請而閱之,其利益當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閱之。令弟去秋復來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為是否也。
    復鄧伯誠居是書一譯:

    見面以來,已經滿六年了,不僅年齡已更改,連國家的曆法也都不用舊的了,世間現象的無常,實在可歎息哀悼啊。接到你的信,知道你並沒有荒廢修淨土法門,實在很值得讚美。而你說身心不安之至,不知道是因為境遇不好而不安,還是因為被病折磨而不安呢?如果是境遇不好的話,就應當要做退一步想。要想世間勝過我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不如我的人也是不少。只要能夠不遭遇飢餓與寒冷,又何必去羨慕大富大貴的人呢?如果能夠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話,還能夠把煩惱轉變成菩提呢,因此又怎麼不能把憂苦轉變成安樂呢?

    如果是被疾病折磨的話,就應當要痛念身體就是痛苦的根本,要對身體產生極端厭離的心,更加要努力修淨土法門,發誓要往生極樂世界。諸佛都把痛苦當成老師,因而最後成就佛道。我們也應當要把病苦當成良藥,以速求出離生死之苦。要知道完全被束縛住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及疾病等痛苦的話,就會天天在聲色及名利場中,奔馳個不停。有誰肯在得意烜赫的時候,回過頭來想想將來沈淪時的情景?孟子說:「因此上天將要把大任務降給此人承擔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疲勞,使他的身體飢餓,使他一無所有,並擾亂他的所作所為。之所以要使他心動,又要他能忍住性子,就是為了要增加他原先所達不到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上天要成就人們時,多會以逆境來考驗,而人們就應該以順從的態度,來接受上天的考驗。不過孟子所說的大任務,還只是人世間的官祿而已。光是如此,就必須要這麼的憂心操勞,才能夠不辜負上天的心意,何況我們以凡夫俗子的地位,而就想要向上承受佛的覺悟之道,向下化度法界的有情眾生。

    要是不稍微藉著貧窮和生病之挫折的話,就會迷惑日日熾盛,而淨業難以成就。由於對本具真心迷惑而一片黑暗,結果永遠沈淪在惡道之中,生生世世都出脫不了。古大德所謂的:「如果不經過一番徹骨的寒冷,梅花又怎能有撲鼻的香味呢?」就是指這種情形。不過當我們立志發心念佛,以消除舊有罪業之時,千萬不可以起煩躁的心,而怨天尤人,說因果是假的,佛法不靈。要知道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做的惡業,有無量無邊之多。華嚴經上說:「假使眾生所造作的惡業有形相的話,連十方世界的虛空,都容受不了。」所以怎能夠以這種漫不經心的修持,就以為能消得盡呢?

    因此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這兩位佛國土的教主,痛念眾生沒有能力斷除迷惑,於是特別開示仰仗佛的慈悲力,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他們的大慈大悲,就算是天地和父母,比起來就像一粒沙與恆河沙數之對比般。因此眾生只要發慚愧心,發懺悔心,就能夠蒙受到佛的加被,罪業自然能消除,身心自然能安穩。若是病苦得厲害,無法忍受的話,就應當在早晚課念佛回向之外,再專心的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只要聽到求救的聲音,就會在塵世中現身,以救眾生出離苦惱。人們在危急的時候,如果能夠念觀音、拜觀音的話,不會沒有感應,一定會立刻獲得保佑,得以脫離苦惱,得到安樂的。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廣博最偉大的方法。不過必須要虔誠懇切到了極點,才能夠感應道交,這輩子立刻獲得真實的利益。若是懶惰懈怠,毫無敬畏之心,雖然種了得度的遠因,然而褻瀆傲慢的罪過,卻不堪設想。即使下輩子生天或生人間,也一定不能往生淨土。

    對於佛像,一定要當成是真佛來看待,不可以當做紙墨的圖畫而已。面對佛經及佛像時,應當要像忠臣侍奉聖主般,猶如孝子讀父母遺囑般。能夠如此,則沒有業障不能消除,沒有福慧而不具足的了。現在學佛的士大夫很多,不過他們都只是閱讀經文以了解意義,做為口舌上的賣弄,博取大通家的名稱而已。至於說能恭敬虔誠,依經教來修行的,實在難得其人。我經常說,想要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要恭敬。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的罪業,增加一分的福德智慧。有十分的恭敬,就能消除十分的罪業,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

    若是沒有恭敬心,甚至還褻瀆傲慢的,則罪業愈增愈多,而福德智慧愈減愈少,真是悲哀啊。你如果和知交們見面,能苦口婆心的把這道理告訴他們,就是最大的法布施了。

    淨土法門如果信得過,再好不過。若是自己的智慧所限,無法透徹了解此法門,則只要相信諸佛及諸祖師的誠實之言就可以,千萬不可以有一絲懷疑的心。懷疑的話就和佛互相背對,那麼臨終時一定很難和佛感應道交的。古人說:「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彼此之間,才能夠究竟了知。登地菩薩對此之所知,連很少都說不上。」連登地的大士,都無法全部知道,而凡夫俗子,又怎能胡亂猜測呢。

    如果你想要研究淨土法門,應當要看淨土十要,這本書是蕅益大師在淨土諸書中,摘錄其中的精華而集成的。以契合現代人的根基而言,此書實在是第一。第一篇的彌陀要解,是自從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以來,不管是天竺或我國,都是絕無僅有的註解。你要特別遵守書中所言,不可以忽略。現在的聰明人,雖然學佛法,但因為沒有親近真有慧眼的善知識,所以都專門注重理性,而廢棄事相上的修行及因果的道理。由於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結果連理性也都沒有了。

    所以往往有些才華高的人,寫出來的文字連鬼神都驚歎,然而探究他們的行為,卻和世俗一般無知無識的人沒有兩樣,病根就在於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之故。結果使得上等有智慧的人對他們只能心生憐愍,而下等的愚蠢之輩,就學他們胡作非為。這就是所謂的以身之所行來毀謗佛法,罪過是無量無邊的。

    法苑珠林這本書,詳細的談因果,理體與事相都具備。書中講述因果報應的事跡,歷歷分明,使人閱後不禁不寒而栗,縱然在黑暗的室內及無人知道的情況下,也都能夠如同面對諸佛及天地鬼神,而不敢稍微有一點邪惡的念頭。

    因此,上中下等的根器,都能夠蒙受利益,一定不至於認錯路,而致於執著理體而廢棄事修,產生偏邪狂妄的弊病。夢東祖師說:「善於談說心性的人,一定不捨棄因果。而深信因果的人,最終一定會明白心性,這是必然的道理。」

    夢東祖師這句話,是千萬年也不可消除的至理名言,也是只有狂妄智慧者的頂門針。這本書各流通處都有,最好請來閱讀,看了以後自會知道所獲得的利益,最好也告訴各位好朋友都要看。令弟去年秋天曾到普陀山來,我也勉勵他要對佛法恭敬,但不知道他是否認同我的話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接手書,讀之令人心神暢悅。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將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學易,以祈乎無大過。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學詞章,正心誠意,置之不講。雖日讀聖賢書,了不知聖賢垂書訓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與聖賢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圓之不相入,遑問究及于隱微幾希之間哉。佛經教人常行懺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覺如彌勒菩薩,尚于二六時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淨盡,圓證法身,況其下焉者乎。

    而博地凡夫通身業力,不生慚愧,不修懺悔。雖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不但了無光明,即銅體亦不顯現。若知即此全體塵垢之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礱,日復一日,積功不已,銅質自露。又復加功,光明漸發。光明雖發,磨礱更切。力極功純,垢盡明復,照天照地,為世至寶。須知此光,鏡本具足,非從磨得。若非本具,從磨得者,磨磚磨石,亦應發光。又須知此光,鏡雖本具,不磨則永無發光之日。

    眾生心性亦復如是,雖則與佛平等,若不改惡修善,背塵合覺,性具功德,永不能發。以本具佛性之心識,造長劫沈淪之業苦。猶如暗室觸寶,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損傷,可哀也已。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居士既能發露懺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鑪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飢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肉走尸,死與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於分內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復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接到你的信,讀了之後覺得心神暢快。蘧伯玉將近五十歲時,能夠知道自己四十九年來的過失。孔子快要七十歲時,還希望老天爺多讓他活幾年,好來學易經,以免犯大的過失。儒家的聖賢之學,沒有不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下工夫的。然而近代的儒者,只知道學詩詞文章,對於正心誠意的事,完全不講究。因此他們雖然每天都在讀聖賢書,卻一點也不知道聖賢寫書訓導世人的用意。而他們口裡所說的,和身體所行的,與聖賢所說所行的,猶如光明與黑暗的不相融和,方形和圓形的不相切入,更不用提在微細處的修為了。佛經教人們要經常懺悔,以便能夠把無明斷除乾淨,而成就圓滿的佛道。雖然彌勒菩薩都已經證到等覺的地位了,都還從早到晚,禮拜十方的諸佛,以期望把無明斷除乾淨,證得圓滿的法身,何況是在下位的眾生。

    而博地凡夫通身都是罪業,卻絲毫不生慚愧心,不修懺悔法。雖然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諸佛是平等的,然而由於煩惱及惡業障礙遮蔽了心性之源,以致於真心不能顯現。譬如又大又圓的寶鏡,無始劫來沾滿了灰塵,不僅一點光明都沒有,連銅的鏡體都看不出來了。若是知道這個全體沾滿塵垢的鏡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人們就會用力磨擦,每天不停的擦洗,這樣銅鏡的本質就會露出來。於是又再加緊用功磨擦,這樣銅鏡的光明就漸漸發出來。雖然光明已發,磨擦卻要更加熱切,等到功力達到極點時,污垢全部去掉,光明完全恢復,這時大圓寶鏡就能照天照地,成為世間的珍稀寶物。要知道銅鏡的光明,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不是因為磨擦才有光明的。如果不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而是由於磨擦才有的話,那麼磨磚和磨石,也應該會發光才是。不過又必須知道,這個光明雖然是鏡子本身所具備的,然而若是不加以磨擦的話,鏡子就永遠沒有發光之日。

    眾生的心性也是如此,雖然和佛是平等的,然而若是不改惡修善,背塵勞合覺悟的話,那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永遠也不能發出來。卻反而用本自具足的佛性之心識,去造作長劫沈淪苦海的惡業。好比在黑暗的屋子裡,去碰觸到寶貝,不僅得不到受用,反而因此而受傷,真是可悲哀啊。念佛這一個法門,是背塵勞合覺悟,返回根本,歸向元始的第一妙法,對於在家人而言,更是親切。因為在家人身在世俗之網上,事務多得很,想要收心參禪,或在靜室中誦經等,不是環境不允許,就是能力做不到。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最為方便,只要早晚在佛像前,隨自己的時間和能力,禮佛念佛,回向發願。除此之外,不管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

    在乾淨的地方,恭敬的時刻,出聲念或默念都可以。如果在不乾淨的地方(譬如上廁所),或不恭敬的時刻(如睡覺或洗澡等),只可以默念,不可以出聲念,而並非說在不清潔的地方和不恭敬的時刻不能念佛。因為睡覺時出聲念佛,不僅不恭敬,而且又傷氣,久了之後還會生病。而默念的功德,和平常出聲念是一樣的,所謂心念所在之處即是,倉卒的時候也如此,受困挫折的時候也如此。

    你既然能夠發露罪過而懺悔,這是最容易和淨土法門相應的了,正是所謂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了。然而既然知道過失,又肯發露懺悔,就必須要改過遷善。如果不改過遷善的話,那麼所謂的懺悔,都只是空談而已,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

    你說想要不貪圖身外之物,只想專心念佛,然而卻無法一心專念。如果心不能專,要它專,心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一心,要它一心,這也沒有什麼奇特奧妙的方法,只要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在眉毛上,就可以了。

    心裡要常想,我某人從無始劫來,一直到今生,所造作的惡業,有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形相的話,十方的虛空也容受不了。我又何其幸運,今世得個人身,又能聽聞佛法。如果這輩子再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話,一口氣上不來之後,一定會到地獄的湯鍋、爐炭、刀山、劍樹裡去受苦了,還不知道要在地獄中受多久的苦呢。

    縱然出了地獄,又會墮入餓鬼道中,肚子大得像海,咽喉細得像針,長劫處於飢餓狀態,喉嚨中火在燃燒,漿水的名字聽都沒聽過,很難得有吃飽的時刻。

    從餓鬼道出來之後,又投胎到畜生道中,或是供人乘騎,或是被人當成食物。縱然能夠投胎人道,也是愚癡無知,以造惡業認為是功德能耐,以修善事認為是腳鐐手銬,數十年命終之後,又再度墮落。這樣經過塵沙般多的長劫,在六道中輪迴,雖然想要出離,卻身不由己。

    如果能夠這麼想,一心專念佛號,馬上就能辦到。所以張善和及張鍾馗,臨終時地獄之相出現,他們念了幾聲佛號之後,就親眼見到佛來接引他們往生。這樣的利益,是佛陀示現八十年中的教化裡,百千萬億的法門中所沒有的。我常說,九法界的眾生,遠離這個法門,向上不能成就圓滿的佛道。十方的諸佛,捨離了這個法門,向下不能夠普遍的利益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了生死的心真的很急切,信得過這個法門,心裡不生一念的疑惑,那麼雖然現在尚未能出離娑婆世界,也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留的客人了。雖然現在尚未能生到極樂世界,也已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見到賢人就想向對方看齊,對於仁德之事一定不讓別人專美於前,怎麼能夠因循怠惰,以致於一錯再錯,而永遠錯下去呢?有血性的男子漢,一定是不肯做行尸走肉,死亡時與草木同樣的腐朽而已,要自我勉勵啊。

    念佛固然最好能專一,不過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本分之外的鑽營謀求,希望獲得富貴享樂,實在是不應該的。至於分內所應當做的事,也必須要盡力去做,並非一定要把一切都摒棄,才叫做修行。如果摒棄一切,而仍能夠供養父母妻子的話是可以的,否則便和孝道相背,雖然你說是為了要修行,然而這實在是違背佛教的,這點不可以不知道。

    此外,還必須要把淨土法門的利益告訴父母,勸他們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們能相信並照著做的話,臨終時一定能往生的。只要能往生,馬上就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參與蓮池海會眾菩薩的行列,親自受到阿彌陀佛的教誨,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世間的孝道,如何能與此相比呢?

    如果你和父母還能把淨土法門的利益,遍告其他的人,使他們每一個人的父母,也都能夠往生,那麼度化眾生的功勞就會歸自己所有,而且父母親與自己的蓮品,就會增高。詩經上說:「孝子是不會有所缺乏的,這類人是永遠會獲得賞賜的。」想要孝順雙親的人,最好要深思而力行啊。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44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