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敘述著台大兒童醫院日常,是如何日日不平常。
《當他生病的那一天》作者Karen22最新暖心之作。因為兒子罹癌的治療歷程,而觀察到兒童醫療的困境。她逐一採訪台大兒童友善醫療團隊,並藉由24個病房裡的故事,期待將每一個蒼白的畫面,塗上彩色的力量。聚集在這邊的是,每個家庭勇敢的故事。
死是這樣地短暫,為何生卻如此漫長? 當呼吸都讓人滅頂、世俗使人憤恨,肯定生命有何意義? 厭世時代絕無僅有的生命指南,日本讀者共鳴「這本書改變了我!」 太宰治曾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叔本華寫下:「一切生命的本質即是痛苦。」 2500年來人類朝朝暮暮地徘徊在生死之間,所求究...
鹽漬入味的雙人苦旅,在英格蘭西南海濱小徑尋找生命的解答。 當摯愛臨終,如何才能不留悔恨?假使生活頃刻分崩離析,我們如何在千里徒步中,重拾愛與希望? 結褵30多年的蕊娜與莫思,遭朋友欺騙,住家與民宿農場被法院查封;莫思又被診斷出腦疾,可能只剩半年壽命⋯⋯轉眼間失去一切的他們,毅...
「對禮儀師來說,死亡或許是重複的, 但對生者而言,每一次的哀傷都是新的, 世界上從沒有一場死亡能夠完全相同。」 ★讓你正視死亡,將來能與至親摯愛,好好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一本書★ ★【內附天堂筆記本】做好人生終點前的五大準備,規劃你的美好告別!★
善終並非遙不可及,條件是必須有所準備 第一手個案接觸經驗,最圓滿的生命自主實踐 拒絕無效醫療,傳達在宅善終、臨終照顧知識 期待走向善終的讀者最佳指引參考
當親耳聽見母親說:「如果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 該如何抉擇?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就是思考生命。」 面對「送母遠行」的生死之約,最後一段旅程該如何陪伴; 當生命僅餘痛苦,人們是否有自主善終的權利!
練習心安,邁向人生的大自由! 成為醫師,是一種因緣; 成為佛弟子,是另一種因緣。 跟著主動脈半日醫師半日僧的奇幻旅程, 走過他以生命築起的安穩堅固的橋梁, 覺悟地哭、幸福地笑, 而且不經肉體痛苦便能渡河。
★紐約時報暢銷書★ ★《出版者周刊》星級好評、《科克斯書評》推薦★ ★《逆思維》、《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等多位暢銷書作者感動推薦★ 當生命的最終站,突然出現在眼前,你會怎麼看待這一切? 該如何在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中,找到意義並繼續前進?
時間不是金錢,時間是生命 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 我們才開始感受到時間的重量 作者金範錫是首爾大學醫院的腫瘤科醫師,十八年來目睹了許多病患整理人生的過程。患者及其家屬,在預定的死亡面前,表露出對人生、對彼此的真性情。
★面對對自殺者和其遺族的污名化,讓類似經驗的讀者可以共鳴。 ★臺灣第一本自殺者遺族公開親身經驗的全書,與你分享最悲痛的心情以及被留下來的人該如何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本書結合遺族倖存經驗與療癒相關理論,有研究論述結合個體經驗的價值,不僅讓社會看到遺族的多元面向,也適合經歷其他創傷而對生命...
面對COVID-19巨大的危機,我們要到哪裡尋找資源,安定自己的心神呢? 著名作家楊腓力想到向文學與歷史尋求心靈的答案;他閱讀英國的死亡文學大師鄧恩在四百年前所寫的《緊急時刻的祈禱》,竟發現這場我們以為如此獨特的世紀之災,原來前人早已經歷過,而且留下了豐富的筆記可供今日的你我安頓身心。
本書記錄了作者由患癌入院到化療完成的點滴、感受和心路歷程。 這個突如其來的病令他和家人都措手不及,加上當時他正面對創傷後遺症和人際情緒困擾,對他來說,這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本書盼望將治療期間閱讀詩篇所產生的感想記錄下來,內容關於治療與禱告的經驗,作者如何藉此與自己和上帝對話,與詩人共感。 雖然...
人終其一生都背著一只行囊,裡頭裝著我們的所想所望, 也會留下供後人思念的痕跡。 如果要為人生最後的這段旅程收拾行囊,你會想打包什麼? 人皆有死,但你可以優雅轉身 德國老人集居住宅發起人 ╳ 德國安寧療護學程創辦人 聯手打造一場關於生死的對話練習 亞馬遜讀者4.8顆星感動好評︱長踞《明鏡週刊》排行榜...
歐文•亞隆在本書中,以獨樹一格的敘述風格,探討「人之終有一死」這個普世議題。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生命中最艱鉅的挑戰:克服死亡恐懼――就算有最堅固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心底的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蟄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
這是一本充滿勇氣的書!此書推薦給必須面對的,正在經歷的,或試著釋懷的每個你。__ 財團法人志玲姐姐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林志玲
作者Karen22繼《當他生病的那一天》最新暖心之作,讓大家一起去理解,去擁抱,那些充滿愛與勇氣的光芒。
這是一群默默努力,為了每個人的健康而奮鬥的人們,彷彿韓國人氣戲劇《機智醫生生活》中醫院裡的日常。那些暖心與感動,不是劇本,而是真實人生。
誠如《機智醫生生活》,場景是在白花花、冷冰冰的醫院,但卻用最平實、溫暖的劇情,撫慰了當時受困於新冠疫情中的我們。這本書也讓我們認識了,友善醫療的重要性,守護孩子的健康與治療、預後的情況。不單單是醫學上的幫助,個管師、藝術治療師、諮商師等,在協助孩子跟家長面對每個階段,每個考驗,甚至放手的時候⋯⋯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由台大友善醫療團隊與我們分享的這二十四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勇敢與力量。
從每個小小生病鬥士與家人的生命歷程,我們在別人的故事裡,療自己的傷,也試著理解他人的傷。
這是Karen22她從自己身為陪病者、照護者,以及自身專業的公衛學識背景,寫給每個父母、每個孩子的一本情書。
台大兒童友善醫療團隊、共照護理師和兒童醫療輔導師,看到的不是只有「醫療」這個部分,因為醫療有醫療的緣分,醫療也有醫療的極限。他們看到這個過程中的每個人,每個完整的人。
「一起來陪伴,我們一起走不孤單」。
讓我們一起有愛無懼,有愛無礙。
作者介紹
Karen22
臺大公共衛生系博士、一位跨國企業的台灣區負責人
臺大醫院兒童病房小朋友口中的Karen阿姨
小安的媽媽
22是自己的生命靈數,是對生活的提醒。
一路活得飛快, 小安生病之後,開始慢,牽著孩子的手,開始慢。
著有《當他生病的那一天》一書。
Dinner Illustration
一位半自由業插畫家,創作題材多來自於生活的喜好,插畫主題圍繞著音樂、毛小孩、戶外活動還有飲食,由於內心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於是畫風總離不了可愛感。
Facebook粉絲頁:Dinner Illustration
Instagram:dinner_illustration
這是一本充滿勇氣的書!此書推薦給必須面對的,正在經歷的,或試著釋懷的每個你。__ 財團法人志玲姐姐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林志玲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 誠摯推薦
推動這些特殊醫療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當我們閱讀這本書的每個故事時,很神奇地,我們就好像和醫療團隊突然站在一起,環抱著故事中的孩子和家長們,也自然懂了這些特殊醫療的真諦。__台大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財團法人台大兒童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吳美環 醫師
24個故事每一篇都令我感動,故事意味著醫療場域及治療不再只是冰冷的檢查與治療,我們更一起重視的是人存在的價值,而當然孩子也是重要的人有重要的生命意義。__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臺大兒童醫院兒童友善醫療團隊暨安寧緩和醫療小組召集人 呂立醫師
希望每位讀者,不論是病童、家屬、醫護或是其他身份,都能在書中,找到「我在」的方式與力量。__ 台大兒童急診科主任/財團法人台大兒童健康基金會執行秘書 曾偉杰醫師
透過本書,兒童友善醫療團隊將臨床親子溝通的小技巧,分享給努力成為好爸媽的你和妳。願此書的內容,讓親子關係有愛但無礙。__ 台大兒童醫院兒科護理及安寧緩和醫療共照護理師/個案管理師 趙芳欣
衷心期待台大兒醫友善醫療團隊各個角色能協助到兒醫每個有需要的家庭與孩子們;更盼望台灣的每個醫療角落,每位大小孩子與父母也能被陪伴著,面對生命中的淚與悲傷。__ 台大兒童醫院藝術治療師/兒童醫療輔導師 方美祈
不論是短短的一日手術或是好幾個月的住院治療,孩子及家屬都需要看見自己的能力。__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醫療輔導師 蕭欣濡
我要教他們的不是任何類型的舞蹈,而是他們在舞動中感受自己是存在著——「我舞故我在」。__ 台大兒童醫院舞蹈治療師 許明婷
陪伴不是只在醫院、不是只在生病時,面對失落、衝突、死亡,每個好難好難的課題,但我們不因困難而放手。__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癌症護理師 高文君
期許這本書讓曾經或正在經驗失落悲傷旅程中每位悲傷的孩子與大人,隨著每個故事感受乘著藝術的羽翼與台大友善醫療團隊的陪伴,能自由且安全地允許自己悲傷與經驗悲傷,並在其中找到勇氣。__ 藝術治療師 王蓉瑄
希望藉由本書的故事,也能讓需要力量的你,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音樂!台大兒童醫院
__ 兒童友善醫療團隊 音樂治療師 江亦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