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東北行轅,全稱是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行轅主任先後為熊式輝、陳誠,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政治總樞,對熊式輝、陳誠個人的政治軍事生涯,東北地區的局勢變動,以及全中國的國運,關係十分重大。
抗戰結束,國民政府在東北地區面臨了很惡劣的局勢,先是設立了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後來隨著軍事委員會撤銷,改組為東北行轅,而人事、組織、職權基本上都照舊。
所謂東北行轅,全稱是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行轅主任先後為熊式輝、陳誠,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政治總樞,對熊式輝、陳誠個人的政治軍事生涯,東北地區的局勢變動,以及全中國的國運,關係十分重大。 抗戰結束,國民政府在東北地區面臨了很惡劣的局勢,先是設立了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後來...
這些歷史,國民黨不提、被中國共產黨埋葬, 卻形成如今臺灣、大陸與香港的政治現實! 本書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譚平山家族後人譚璐美訪談整理的口述歷史, 口述者是中國共產黨「高明三譚」之一的譚天度。 他們在中國官員「陪同」(監視)的情況下,明察暗訪, 留下這些珍貴的歷史翻案事實。
全球第一本!首次揭露中國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對長春發動「圍困」戰術造成約數十萬人活活餓死的深入報導。許多父母吃了自己的孩子,每斤人肉賣250萬元……
抗日戰役中,黃河口決堤、長沙焚城,數十萬百姓無辜喪生, 課本都寫是殘暴的日軍幹的,真相卻是:蔣介石異想天開的「焦土戰略」。 共產黨搞工人、農民、學生運動,但裡面很少是真的工人、農人與學生。 蔣介石攻陷共產黨老巢,迫使毛澤東殘軍走上長征之路。但,真是課本說的 為建國而長征?一本西方傳教士回憶錄透露...
本書描述了日本入侵如何打亂了山西現代化的步伐,給中共提供了一個在廣大農村武裝建立根據地、建黨整黨的絕佳機會,而土改和除奸反特又如何將國民黨與閻錫山的勢力幾乎消滅殆盡,使得共產黨可以充糧擴軍,並最終奪取了全國的政權。
1.藉由大量的史料與第一手的訪查,撥去盤桓在北京才女林昭身上的疑雲,重新建構林昭的一生。 2.描繪新中國誕生前後的政治發展,包括共產黨成立、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等。 3.呈現大時代下知識分子堅忍的意志與信念,以及他們面臨的認同衝突。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本書特色: 1.跳脫中國本位,從世界史的脈絡重新解讀中國史。 2.從環境、氣候、社會變遷等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 3.透過簡明扼要的筆法,搭配豐富的圖表來展現中國歷史的轉捩點。 關鍵的時代*重要的轉折*未來的展望 掌握中國精要的最佳入門書 獻給想要了解中國,卻又不想背誦一堆...
探索毛澤東及其追隨者的非理性精神活動 追溯和比較文革中重要人物的政治行爲、特殊歷史現象 和中國皇權體制的關聯 文化基因常常並非是中國皇權專制正統,而是它的變異 對文革中浮現的一些特殊歷史現象,做橫截面式的分析
作者後藤多聞,長期擔任日本NHK歷史節目製作人,受司馬遼太郎啟發,走訪中、台、日三地,深入考察「中華」起源。本書以「彩虹」比喻騎馬民族/胡人建立「中華」的悲壯夢想,生動描繪了歷史人物的鮮明性格,構成了宛若壯闊大河小說的歷史繪卷!
在日本著名非虛構作家上坂冬子眼中,川島芳子的命運不該就此被蓋棺論定,她的悲劇性人生與大時代背景的關係應該重新被審視。上坂冬子於是透過二戰後首次公開的新發現史料與證詞,加上與川島芳子的至親故友實際訪談,企圖重塑川島芳子這位備受戰爭牽連、被各方勢力利用而命運乖違的一生。
前《南德日報》駐北京資深記者,深入觀察中國十餘年,揭露最深入又驚悚的數位監控 西方各大媒體《華盛頓郵報》、《觀察家報》、《週日泰晤士報》、《倫敦書評》盛讚本書為「時代的警鐘」
蒙古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國,有三個最終同化成穆斯林。所向披靡的游牧民族,為什麼成了真主的信徒? 第一本跳脫漢文與西方中心,以「伊斯蘭視野」重新書寫的蒙古帝國史。 波斯文獻 × 阿拉伯史料 × 穆斯林觀點 = 理解近代世界史全貌的必讀之作!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原先,國民政府為了和蘇聯談判,特派蔣經國為外交部東北特派員,並指定東北行營副參謀長董彥平兼任駐蘇聯軍事代表團團長,派駐蘇軍總司令部,聯繫從蘇聯軍隊手上收回東北的各項工作(可參考另書《內戰在東北:駐蘇軍事代表團》)。可是中蘇之間幾經周折,到了1946年3月至5月間,蘇軍不等國軍接防,全部撤回蘇聯。結果是蘇軍在各地遺留的真空,由中共力量迅速填補。國民政府則調派精銳國軍部隊,以錦州、瀋陽為基地,分向南滿、北滿地區進攻。5月,國軍曾經重挫共軍,收復四平、長春等地,聲勢一度大振。然而,國軍並未徹底擊破中共主力,也未進一步向松花江以北推進。更嚴重的是,國軍之勝利,所得收穫只是佔領城市、鐵路線,而兵員、糧彈補充困難,又缺乏增援部隊,戰力逐漸耗損。反而,共軍依然盤據廣大的農村地區,以農村地區的人力、物力補充戰損,再生力強大。可以說,國軍困守點線,共軍控制面積;國軍居消費之地,共軍據生產之區。國民政府所謂接收東北,除去孤立據點、幾條脆弱的交通線外,恐怕別無他物。
到了1947年間,東北國軍依托「點」「線」,共軍控制「面」,兩軍形成拉鋸戰,可是此消彼長的整體情勢已日漸鑄成。於是,國民政府被迫放棄收復東北完整主權的信心,轉採取以瀋陽、長春、四平、永吉、錦州、葫蘆島等城市作國民政府在東北的主權象徵、戰略據點,然後苦撐待變,再尋求機會使用機動兵力打擊共軍主力。1947年9月以後,陳誠接替熊式輝,推動一定程度的新政,但在作戰方面其實沒有改變這個戰略原則。
陳誠主持東北政治、軍事期間,焚膏繼晷,且受胃病所苦,在局勢不見希望之下,1948年2月,陳誠終於離開瀋陽,經南京轉赴上海,治療胃疾。蔣介石另派衛立煌以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名義主持東北大局。陳誠交棒東北政軍全權未及一年,1948年11月,共軍徹底贏得東北的全勝。數十萬東北共軍很快蜂湧開入關內,使關內各戰場的國共兵力急遽失衡,直接影響了整個國共戰爭的最終結果。
歷史沒有如果,但許多專業史家仍然不禁想問,假使當年國民政府中樞、東北當局的抉擇有那麼點不一樣,會不會改變東北國共戰局,改變整個國共戰爭的結果,從而牽動冷戰時代的全世界走向?當然,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肯定答案。我們只可能找到肯定答案的問題,是探索陳誠、熊式輝、衛立煌等個人,連同其廣大僚屬、機構的作為,究竟在這個風雲變動的歷史巨流中扮演什麼角色?受到什麼時代影響?帶來什麼時代影響?
本套書的出版,提供了各種相關問題的有力線索,可以一窺1948年衛立煌出任東北剿匪總司令、國共醞釀錦瀋會戰以前,1947年熊式輝、陳誠主持東北行轅轄下的軍政、軍令、軍隊政工,以及民政、財政事項,深入地了解東北問題的複雜面向,尋索當時東北何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局。
本套書一共五冊,第一冊與第二冊收錄「國民政府東北行轅民國卅六年度工作報告書」,第三冊與第四冊收錄「國民政府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會議紀錄」,第五冊收錄有關軍事、糧政與職員錄等參考資料。
專文導讀
國家軍事博物館籌備處史政員、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教師陳佑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