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如何看【長銷經典版】
0 篇書評

當代藝術,如何看【長銷經典版】

藝術家觀點,帶你看懂作品

How to See : Looking, talking, and thinking about art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3/04/06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3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7084830
  • eISBN: 9786267084786
  • 字數: 133,848
紙本書定價:NT$ 450
電子書售價:NT$ 31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當代藝術是布滿專業術語的地雷區?!
▎好藝術,如何看?▎
為何看懂現代藝術這麼難
該相信你的眼睛?藝評評價?藝術史論斷?還是市場賣價?
 
近500年後,繼文藝復興藝術家瓦薩利
●再度挑戰「藝術家談藝術家」●
用藝術家聚在一起的聊天語言來談論藝術,也給年輕藝術家建議
 
紐約最前線、美國80年代新表現主義大將
塗鴉藝術家巴斯奇亞│凱斯‧哈林同代人│普普大師李奇登斯坦好友
重返20世紀藝術現場,說出藝術家們的激辯、交心、回憶與自白
 
繼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又一精彩觀點的經典之作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196

    約翰.伯格最長銷藝術評論經典作品! 探究我們如何觀看藝術和世界的方式, 最精練又最具衝擊性的經典視覺藝術之作。

  • 電子書: NT$ 266

      《陰翳禮讚》從日常隨處可見的生活物件出發、談及藝術,乃至於山野飲食與甜點,引領讀者進入日本獨特的審美思維。「所謂的美,往往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谷崎潤一郎創造出一種微觀的美學視野,從感官包容一切,細細品嘗平日難以得見的美麗景致。其觀察範圍之廣,無所不究。嘆賞古都幽暗的廁所帶給人的精神安定與風雅...

  • 電子書: NT$ 252

    日本頂尖策展人、法國羅丹美術館指定代理商 教你運用商業分析的邏輯,導入資訊與知識的藝術鑑賞法 從古典名作到當代作品都能理性解析, 找出觀看的脈絡,提升美學意識與感性能力

  • 電子書: NT$ 322

    熱銷萬冊,135萬粉絲都愛,誠品藝術設計榜的談畫大王 這一次,超譯他最愛的時代──文藝復興 文藝好玩!復古來喔! 西方藝術的黃金時代,一場人代替神的藝術轟趴 今天的明星頂多製造一些八卦 但文藝復興藝術家,製造的卻是社會新聞?! 各時代藝術家都對文藝復興無比嚮往…… 但真讓他穿越過去,可能一天都活...

  • 電子書: NT$ 349

    我滿腦子都是藝術,你要不要來一點?──顧爺 135萬粉絲都愛的藝術講堂 這一次,超譯大家最喜歡的印象派 整個時代都在變,藝術怎能一成不變!!! 打開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

  • 電子書: NT$ 544

    ◎你喜歡莫內哪幅畫?多數人愛《睡蓮》,其實莫內不管畫什麼,都在畫光線。 ◎孟克畫肖像一點也不像?《吶喊》的重點不是像不像,而是真的在吶喊! ◎一定要原創才是經典?模仿本身就是致敬,提香就是仿朋友畫裸女而出名。 ◎怎麼欣賞雕塑品?看羅丹的《沉思者》時別沉思,你得不停走動。   ...

  • 電子書: NT$ 406

    ArtScape 由藝術構成的臺灣視野 從戰爭、戰敗、回歸,走向戒嚴, 第一次以藝術的視野 完整述說二戰下臺灣人難言的時局 ‧ 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 政治、藝術與文化複雜難解 臺灣畫家如何以美術創作,表達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努力挺過戰爭與政治衝突帶來的各種棘手難題

  • 電子書: NT$ 412

    作為一本改版增訂十一次的藝術寫作經典,此為繁體中文版首次在台灣出版。 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世界抒發自己對於藝術的觀點,但是對於讀者來說,該如何分辨與選讀一篇有觀點、有效益的文章?至於產業中的內容提供者又該怎麼生產出一篇符合觀眾需求、說服讀者理解與認同的文章? 本書提供讀者多個切實可行的寫作...

  • 電子書: NT$ 252

    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觀察。 用觀察力擴充想像力,在躁動的世界裡,把心留住。

  • 出版日期:2024-02-01
    電子書: NT$ 350

    ◎ 2022 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獎得主——蘇西.李Suzy Lee,創作心法首度全公開! ◎ 深入剖析《愛麗絲幻遊奇境》、《鏡子》、《海浪》、《影子》多部經典之創作過程。 ◎ 看Suzy Lee如何從發想到成書,把實體書的限制轉化為穿梭異空間的任意門! 本書宛如一場精彩絕妙的紙上圖畫書大師工...

  • 特價 電子書: NT$ 127

    從日裔語言學家之眼,以43個關鍵詞穿透日本的究極美學 沒有事物是永恆或無瑕的。 從出生到死亡、從醜陋到優雅、從殘缺到完美,生命的每一層次,都如實存在。 透過這種獨特的美感意識,那些既脆弱又殘缺的事物,最終都成為了美。

  • 電子書: NT$ 294

    「文藝復興建築之父」布魯內列斯基的傳奇故事, 朝聖百花聖母大教堂前必讀的一本書。

  • 電子書: NT$ 560

    羅浮宮身世,叩人心弦卻鮮為人知 首本英語版完整歷史故事 ▎6段關鍵興建時期┼59個建築結構▎ ▎180+作品,500+人物,40萬個小故事,如百科全書式展開 ▎

  • 電子書: NT$ 273

    9/3正式上市,搶先預購中 創意人最愛的經典《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梅森‧柯瑞 最「心」力作! 窺探143位女性藝術家 如何繪畫、寫作、表演、導演、編舞、設計、雕刻、作曲…… 如何迫使世界為她們和她們的成就,騰出空間!

  • 電子書: NT$ 196

    侘(わび)是清貧、粗糙,在不足中見充足;寂(さび)是面對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無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戶時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詠蒼古的自然妙趣。

  • 特價 電子書: NT$ 462

    一頁就是一幅畫、一座雕像 一頁也是一篇藝術知識、軼事與歷史 一年365天,日日輕鬆精進你的藝術修養

  • 特價 電子書: NT$ 370

    《賈伯斯傳》作者最新力作 比爾.蓋茲2018年夏季選書 達文西傳記扛鼎之作 歷史上最有創造力的天才達文西,他的人生、他的成就與他能教給我們的奧祕

  • 特價 電子書: NT$ 340

    攝影、電影、文學、哲學、左派思想……處處都閃現著他的靈光 德文原典直譯 ╳ 華文界最完整精確的班雅明精選集 在靈光消逝的年代,一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

  • 電子書: NT$ 196

    ◆「美學」不是一門學科,它不過是指認藝術的方式。 ◆ 藝術所展現的自由、無所求本身就是一種實現,而美感經驗可以讓人們於出神之剎那體會了解放的深刻意涵。 ◆ 藝術很「有用」,就是不能強求;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天空才是極限,但無論如何、無論何時何地,無法預期爆炸。

  • 詳細資訊

    關於藝術的「如何」論戰,沒人比大衛‧薩利探索得更棒。──作家‧魯西迪
     
    ●什麼因素讓當代藝術滴答運作?什麼因素造就好藝術?什麼因素讓它有趣?
    自杜象1917年在小便斗上簽名後,撼動了繪畫主導的藝術世界。視覺藝術的變化速度日益加快,未來主義、構成主義、新地理、機制批判、非具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低限主義、新表現主義等新名詞大量繁殖,當代藝術成了布滿專業術語的地雷區,這些術語就像是為了將欣賞者淘汰出局而設計的。
     
    ●近五百年後,再度挑戰「藝術家談藝術家」
    美國80年代最重要的新表現主義大將:大衛‧薩利(David Salle),試圖扭轉一般人被藝評家阻隔於現代藝術之外的現況。身為塗鴉藝術家巴斯奇亞和凱斯‧哈林的同代人,及普普大師李奇登斯坦的好友,他想用藝術家聚在一起聊天的語言談論當代藝術,說出一位創作人面對藝術世界這四十年來天翻地覆驟變的真心話。他是繼1550年義大利藝術家瓦薩利,時隔近五百年後,再度挑戰藝術家談藝術家的後繼者。文集收錄的主題,從當代指標型人物到歷史人物皆有。許多是作者的同代人,有些更是認識幾十年的好友、同學。
     
    ●用藝術家聊天方式,給欣賞者和年輕藝術家建議
    藝術家講話的方式與記者不同,記者習慣把焦點擺在周圍脈絡、市場、觀眾等等,也跟學術評論不同,評論家會根據理論宣稱自己說法的正當性。這兩種都是宏觀敘事。但藝術家不一樣,他們談的是什麼有效,什麼沒效,為什麼。他們的焦點比較微觀;是由內往外推。本書的架構分為四部分:「如何為想法賦予形式」、「當個藝術家」、「世間藝術」和「教學與論戰」。
     
    最後一篇也可稱為「給年輕藝術家的建議」,包含一些可在課堂上或私下進行的習作。設計這些習作的目的,期待讀者從自身的連結、描述和類比中找到樂趣,帶領「一般讀者」摸清藝術家心思,不需太多專業配備,就可抵達藝術意義的核心。

    ●假如藝術會說話,如何區別哪些是真話?
    大衛‧薩利在書中舉例:
    「Case 1.──曾經有個電視節目叫做《信不信由你!》。其中一集,令人印象深刻,內容是有個傢伙說他把自己的車子吃掉了。他花了四年的時間,方法是把車子剁成碎片,每天吃掉一小塊,這個傢伙想辦法把整輛車都吃進肚子,包括方向盤、鉻鋼、輪胎,全部。用現在的觀點,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創造藝術。」
     
    「Case 2.──今天當代藝術分成兩大陣營。一邊是存在好幾百年不曾間斷的圖像性藝術;另一邊是數量正在增加的展演性藝術。我們不願面對的真相是:展演藝術比創作藝術容易。挑選比創新容易。想做出真正吸引目光的東西,需要獨一無二的充沛活力把知識、視覺和文化的面向整合起來。迴避這項整合工作的藝術,不太可能長久吸引人們的關注,因為它下的賭注比較少。當你心存僥倖,不敢繃到極限,情感的力道就會減弱。」
     
    吃車子是藝術嗎?面對觀念藝術,繪畫究竟太傳統,抑或更凸顯其獨有唯一性,仍具突破空間?複製品、模仿作,與原作有差別嗎?為什麼我們對某些藝術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對被評論的藝術家來說,是否認同藝評人的專家眼力?當我們欣賞一件當代作品時,要如何看出好壞?普普藝術大師李奇登斯坦,私底下如何評價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如何的「很不」安迪‧沃荷?市場價格等於藝術價值嗎?藝術家Jeff Koons被諷刺媚俗,他的作品是否只是譁眾取寵?與英國藝術家Hirst比起來,在話題之外,誰的藝術性耐久?這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疑問,該怎麼說,怎麼想?
     
    關於這些思考,作者歷經了四十年的寫作摸索。從1975年初到紐約,用寫作支付房租,到1980、1990年代,改以一種懶人版的書寫形式進行採訪。最後,他採用最老派的方式,不採訪,純粹獨立書寫。「我發現,書寫可以幫助我理解對某件事情的真正想法,最後變成一種習慣,很難戒除。
     

    作者簡介

    大衛‧薩勒|David Salle
     
    作品獲MoMA、惠特尼美術館、古根漢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敦泰德美術館等,永久典藏。
     
    生於1952年,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美國新表現主義畫家之一,八○年代回歸具象派的領軍人物。1972年獲瓦倫西亞加州藝術學院碩士學位。1975年首度於洛杉磯舉辦個展。
     
    他的具象作品大膽融合互不相關的因素,「打破圖像(Image)與意義(Meaning)的隔閡」。這些被齊聚一起的形象,來自各種大眾傳播媒體,在他雙幅畫布構成的作品中,形成對立性的主題和宏大的氣勢。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建築的法則》、《包浩斯人》、《包浩斯關鍵故事100》、《設計是什麼?》、《好電影的法則》、《庫哈斯談建築的危險》、《當代建築剖面學》、《譫狂紐約》、《誰的博物館?》等書。

    媒體推薦

    國內專業推薦、名家推薦語(按姓氏筆畫排序)
     
    胡朝聖∣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
    張世倫∣藝評人
    張君懿∣藝術家、策展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敬元∣藝術家
    黃亞紀∣亞紀畫廊負責人
    劉惠媛∣策展人、藝術評論作者、博物館美學散步主持製作人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所長
     
    國內外佳評如潮
     
    「卸下當代藝術令人諱莫如深的專業術語,以直接、自然的口吻提供讀者欣賞藝術天馬行空的表現。」──胡朝聖(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
     
    「透過大衛直觀又透澈的筆尖,揉合充滿溫度和歷史厚度的色彩。我似乎進入每個創作者的意識,用他們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世代繪畫的圖像。」──陳敬元(藝術家)
     
    「我經常說,好懂的藝術只有很貴的與很差的兩種,因多數人只關心「什麼」而非「怎麼」。本書讓你擦亮眼睛。」──黃亞紀(亞紀畫廊負責人)
     
    「假使藝術會說話,我們要如何學會區別那些是真話?除了好奇、觀看與直覺,我們所認識的藝術大多是來自於藝術家本人、評論、媒體、策展人和收藏家的口耳相傳,透過作者幽默機智的文筆,重返藝術現場,聆聽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精彩的談話。」──劉惠媛(策展人、藝術評論作者、臺灣數位文化科技與藝術學會執行長)
     
    「本書以親密對話的文體,讓讀者猶如置身小酒館、咖啡屋與工作室,聆聽藝術家們對當代藝術的激辯、交心、回憶與自白。」──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如果說約翰·伯格的《觀看的方式》是藝術評論的經典,探究了藝術是『什麼』,那麼大衛·薩利的《當代藝術,如何看》就是藝術家給的答覆,告訴觀者該『如何看』。篇篇精彩的文章談論藝術家在創作時,他們想什麼? 關於藝術的『如何』論題,或許從來沒人比他探索得更棒。」──作家‧魯西迪
    「一流的藝評有很多是由藝術家所寫的,是那種最不掉書袋,也不會只把藝術家當成棋子來看待的評論文章。大衛·薩利正是這類藝評者,他不問這是不是藝術?屬於哪種派別?而是問它讓我有什麼感受和思考?他的藝術作品經常被標籤為前衛,一種概念上的立場聲明,他巧妙地且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式提醒我們,所有的藝術,即使表面上看來桀驁不馴,也都等著被觀看,而藝術家做的正是教我們怎麼觀看。」──美國作家‧亞當·高普尼克 Adam Gopnik
     
    「大衛·薩利被認為是創作前衛且聰明的畫家,但他的這本書帶給我們的驚喜更多。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一場場精闢且近身的觀察手記。他認為新藝術源自古藝術,他在書中將不可親近的大師召喚前來,(當他提到他當代的朋友Alex Katz和Jeff Koons時),讓他們有了生動的形象和親近感。身為畫家,薩利似乎以身為藝術家大家庭的一員而感動且自豪,並從他所謂的『共享的藝術DNA』中推導他的繪畫形式,提升了所有傑作其實都是同一組創作的可能性。」──藝評家‧Deborah Solomon
    原書名:《當代藝術,如何看》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06
    試讀